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青年信仰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国际环境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人们的信仰危机。青年成为各种信仰力量争夺的主要对象。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希望所在,他们的信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培养上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为当代青年信仰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一些大学生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的问题,这就需要找到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了一些变化,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日益增强。要做好青年思想工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教育青年,使青年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青年的成长成才,重视青年信仰教育,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于青年,青年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追求与信仰。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青年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内容、方式未能跟上时代发展、信仰教育环境复杂多变、高校重视不够等困境。同时,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需要从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改善信仰教育的环境,丰富信仰教育的载体、提升教育主体能力素养出发,全方面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比较研究了中国青年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历史阶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佳切入点。接着,联系中国青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思想认识过程中的三个规律性特点,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疑释惑的锐利思想武器。最后,联系中国青年在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常遇到的几大问题,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自己行动的根本指南  相似文献   

6.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促进青年大学生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完成和实现了社会化的个体 ,能够清醒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和位置 ,义务和责任 ,能够自觉地将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 ,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高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追求 ,围绕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更新教育观念 ,拓宽教育渠道 ,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从而顺利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在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满怀敬意地回首伟大领袖光辉一生时,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十月革命的炮声把马列主义传进中国之时,为什么很多人都未能完成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只有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能够不失时机地接受了马列主义,使自己迅速地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呢?在毛泽东接触到马列主义以前,他是不是具有某些有利于接受并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呢?  相似文献   

8.
青年毛泽东在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探索历程中,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中西合璧的知识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继而经过不断的文化探索,毛泽东做出了最终的文化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青年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养成,经历了由不反对帝制到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激进的民主主义等的大杂烩,到最终信仰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引导及朋友间的相互砥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的影响成为他马克思主义观的养成的三大动因。青年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养成对当代青年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面对中国革命严峻的现实挑战,毛泽东引导人们培育以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宇宙观、坚定“两步走”发展目标、坚守人民至上根本信念、争取个人解放的价值追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得益于毛泽东围绕“知、情、意、行”深入推进信仰教育,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强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的革命意志、让中国共产党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前仍要继续夯实信仰的理论之基、增强信仰的人格感召、强化信仰的行动伟力。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本、思想文本以及二者在实践中的交汇融合分别构成了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的基底、基质和显象.以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主线的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的基底、基质和显象共同揭示了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围绕青年毛泽东发生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历史文本;青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作为思想本体,建基其上构筑了思想文本;思想与实践的交互验证整合了历史文本与思想文本,二者层叠交融、共同构筑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史.可以说对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的解读就是对构成青年毛泽东思想史的多重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热"日趋升温、信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理论界通过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问题的理论架构,引导国人充分体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科学与信仰关系的变迁轨迹,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交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体现为信仰对象的科学性与信仰方式的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青年毛泽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动”、“斗”的宇宙——人生观 二、“贵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经验理性 不管你是爱是恨,是赞扬还是批判,毛泽东比任何其他人物在中国现代留下了远为庞大的身影。这身影覆盖了、主宰了、支配了数亿人和几代人的生活、命运和悲欢,他将是长久被人反复研究的对象。由于许多主客观条件,本文只拟摘抄一些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的青年毛泽东的某些思想资料,作为研究探讨的准备并着重于注意青年毛泽东思想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似乎在其一生的活动和思想中都留下了或浓或淡的痕记。  相似文献   

14.
革命年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分析了信仰培育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主义”是指引方向的“旗帜”、是实现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与“精神支柱”、能够促进党员与民众的双重“觉悟”;认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宇宙观、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两个明确的目标”“人民即上帝”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追求是信仰培育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从加强思想理论教育、重视人民利益、严明党的纪律等方面阐述了信仰培育的方法。重温革命年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思想,对于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因其独特的社会改造功能契合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而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之际,经过进步青年自觉主动的理性比较和实践推求后成为"五四"一代进步青年的政治信仰。"五四"进步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经验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它对今天的政治信仰教育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青年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全面认知和广泛认同基础上的科学信仰,引导青年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加强信仰教育;在改革开放形势下,信仰建设面临的情况异常复杂,青年信仰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把青年信仰教育作为青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来抓,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并在实践中加大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力度,才能把青年信仰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引导青年牢固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17.
能否树立科学的信仰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现实的、科学的、崇高的、健全的信仰。通过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使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把个人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实践、共产主义实践结合起来,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最伟大的科学,但她不可能穷尽人类认识的真理,甚至由于历史、文化、科技等条件的限制,其个别原理和结论还会出现偏颇。这是任何科学所不可避免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人的社会活动范围广、关  相似文献   

19.
在陈云为共产主义奋斗的70年征程中,他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学习和实践陈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就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就要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信仰,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传入中国,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这其中除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和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信仰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根基的原因,旨在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