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解严之后的台湾女性主义书写,体现出鲜明的中产阶级趣味与叙事特色、自觉的女性主义以及性别政治意识,渗透了后殖民与后现代色彩,介入到台岛社会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场域之中。《岛屿边缘》是解严后的台湾性别政治与文化批判的典型,它将女性解放议题发展成为性别政治命题,以边缘位置和战斗姿势开启了一种以性别与知识、性别与国族、性别与阶级等权力关系研究为核心的批判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超越了解严前台湾女性主义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2.
自7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论战后走过了20年历程的台湾文学,和整个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一起,即将跨入21世纪。笔者虽非预言家,但从本世纪最后20年、特别是近年来台湾文学的变化看,或许也能试着勾勒出台湾文学在跨越世纪时,其发展的大致轮廓和趋向。首先从政治层面看,“政治文学”的崛起是近20年台湾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它使台湾文学赫然增加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在80年代以前的“威权时代”,台湾虽然有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但实际上并没有以国民党专制统治为直接批判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学”。80年代后,所…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代美术的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革新"有很大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政治"解严"后,台湾政治格局开始动荡不安,政治权威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党外运动和各种社会运动兴起,各种既有秩序遭到挑战,艺术权威被各种新势力消解,以前卫艺术为代表的台湾当代美术登上前台.作为对长期政治戒严、思想禁锢造成的压抑、悲观情绪的反动,加上社会的转型期恰在此时到来,台湾当代美术对台湾的政治、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开启了一个泛政治化的新时代.台湾当代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因反抗权威和反对传统而呈现出多元和自由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因此造成泛政治化、传统价值观的丧失以及创作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乡土文学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台湾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即所谓“本土文学研究”,另一是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两者在学术内涵和政治取向皆有明显的不同并产生激烈的论争。近年来,台湾乡土文学研究这一传统的学术概念逐渐为“台湾本土文学研究”这一带有政治倾向的术语所取代,致使海外不了解内情者产生诸多误解。本文即针对这种现状,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若干特征和演进历程作出归纳和寻绎,对演进过程中产生的论争及其趋向也作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5.
《福建社科情报》2010,(1):49-50
王宏仁、李广均主编 二十年来的台湾社会一直在流动着,但在流动中却一直有一些坚持。《跨戒》一书所有“跨”的,包括戒严、禁忌、界限、管制、僵化。经过解严后二十年的流动,台湾要想在一个“政治家缺位“的年代,找回传统价值,成为一个包容、开放、公义、族群多元、政治民主、公民成熟的社会,既能从容融人全球化浪潮,也能在两岸融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回顾15年来台湾文学研究,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恐怕是:如何看待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在这个学科中的影响?众所周知,台湾文学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两岸关系松动而开始的。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大背景下,最初的台湾文学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被人注意。以“统战”为目的的文艺运作,就很难不沾染浓郁的政治色彩。然而,重政治思想性远甚于重文艺本身,把文学研究变为情意会场,这种流弊一旦被传播开来,80年代那曾盛极一时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便极易沦为“庸俗的社会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之所以被鄙为庸俗,主要体现为:或者有些研究者由于自…  相似文献   

7.
左翼与本土/后殖民论之间的角力,是台湾1990年代以来最引人瞩目的思想文化现象。从1970年代的文学论争开始,经过美丽岛、解严等事件,"何谓台湾"、"台湾文学的定位和视野"等议题引发思想界的持续追问。2000年发生的陈映真与陈芳明关于台湾新文学史等的论争,进一步触动对台湾社会文化的深层思考,并在东亚思想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如2003年陈映真和藤井省三的论争、2004年松永正义和藤井省三的论争。除此之外,台湾学界为建构开放性的文化场域,开辟了诸多不同的路径,在方法论思考(如作为方法的亚洲、文学传播和体制研究、区域比较研究)、具体经验研究(如原住民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失踪者系列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厚收获,打开了论述的空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降,台湾的都市文学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发展,其主题演绎与形式变化愈发缤纷多元,其间,女作家的创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聚焦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朱天文解严后的短篇小说创作,集中探讨她对物化都市的感觉主义的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9.
评当前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媚俗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以及随之而来的商品大潮冲击加上渗透,促成了中国社会全面、深刻的转型,文化风范和文学面貌也大为改观。一始独尊、二元对抗早成昨日黄花,众声喧哗取代了孤音独啸,在这多少有点令人眼花镜乱的文学现象中,媚俗倾向悄然现身。它萌生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渐成气候,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众说纷给,歧见多出:有的主张繁许它的存在,任其自生自灭;有的忧心忡仲,担心文学将路走何方;有的欣喜庆贺,把这说成是中国文学的新变化和新气象;有的斥责抨击,认为它违背了文学的严肃传统,败坏了文学的高雅…  相似文献   

10.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因其成员共同的政治文化意识,使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事实上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呈现出“亚政治文化”形态,或体现出“亚政治文化”特征。在这方面,对三十年代自称为“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群体来说,也未能成为例外。本文通过三十年代“自由人”、“第三种人”文学群体所呈现出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的揭示,论证了在三十年代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中,文学组织或文学群体的政治化趋向的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首先,考察西方公民意识的演进与内涵.其次,论述台湾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公民意识:(一)威权(刚性/柔性)统治时期的公民意识(1950年-80年代末);(二)民主转型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三)民主巩固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从而得出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辩证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台湾经历两次政党轮替后,所呈现的是:(一)公民社会由"二分法"朝向"三分法"的界定;(二)由宪政体制的巨大政治工程,转向社区治理的微型工程;(三)公民社会除了关心政治议题之外,也扩及文化公民权与公民美学;(四)审议式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尝试.最后,本文提出初步的结论和议题讨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1970年代的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日趋逼仄,而岛内又因奉行“戒严”时期钳制言论、打压结社的高压政策而暗流涌动。1970年10月,因台大哲学系研究生王晓波在《中华杂志》上发表了《保卫钓鱼台》的檄文,而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1972年底,台大举行“民族主义座谈会”,在校园里首次开展关于统、“独”的论战,后因政治势力的介入逮捕王晓波、陈鼓应等多位台大师生而结束,人称“台大哲学系事件”。本期访谈对象王晓波教授是台湾保钓运动的推动者和“台大哲学系事件”的受害者,他对两次事件的背景和始末的口述,不仅展现了台湾高层的政治斗争和台大哲学系的学术流派纷争,也揭示了两次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台湾哲学学科发展乃至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篇访谈,我们可以管窥台湾民众在民主化进程中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台湾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干预学术、学术影响政治的双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革命形象的构建主要基于反帝反封建。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其反帝反封建的形象仍被不断强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重新设定了肃清封建残余的议题,但不久这一议题客观上转换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入90年代,反封建的议题逐渐被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所置换,国学热取代80年代的文化热。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认知的转向也与此间中国政治走向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后的台湾,是社会发生深刻结构性变革的时期。从政治上看,世界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东西方“冷战”格局趋于瓦解,“和平”和“发展”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台湾也不再是冷战棋盘上的一粒卒子;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基本成形,使整个台湾几乎成为“都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民党开启“政治革新”之后,台湾政治朝西方式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以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主导下,西方式民主政治的内涵被严重扭曲,统独争议、民粹主义、黑金政治和依附西方等因素交互作用,将台湾的所谓“民主政治”引上了一条危险的发展道路。“台独”分裂势力“假民主、真台独”的实质值得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6.
“公投”是“台独”势力50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政治议题。其实质是借“公投”行“台独”,人为制造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分裂,“公投台独”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台湾陈水扁当局借“公投”搞分裂的政治行为必将给台湾问题的解决种下祸根,给台湾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7.
所谓“都市文学”,指的是反映都市生存情境及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这是以作品题材的地域范围加以界定的概念,也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与“乡村文学”相对而言的。长时间内,台湾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受到格外重视,然而随着都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特别是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进程,无论是乡土题材,或是仍耽留于农村的作家,都越来越少。在乡土文学无可避免地式微的同时,都市文学逐步兴起;进入80年代后,更以其笼罩、辐射台湾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广度和深度,磅礴于台湾文坛。正如台湾青年作家黄凡和林耀德所说:都市文学业已跃居80年代台湾文学主流。当然,在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无论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不同作家的情感特征,都有很大的区别。根据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和美感经验特征,可以分出如下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近日,福建省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邀集在榕部分会员举行“双月谈会”,就“台湾消费社会与文学求新求变精神”这一议题展开讨论。现将部分学人的发言整理刊发如下。在求新求变中不断拓展文学空间今天这个双月谈会,请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台湾工商消费社会与文学求新求变之间的关系问题。工商消费社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竞争激烈、劳作紧张繁忙、社会运转迅速、新陈代谢步伐加快。在这种物竞人争的时空条件下,价值规律几乎主宰着一切,优胜劣汰、强胜弱败成了不可抗拒的规律。因此,各种事物为了争得一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台湾军中文学,、一般指的是在台湾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作家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发动于五十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田原、姜穆、邓文来、呼啸、王、康白、宣建人、王牧之等,其中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影响最大。从五十年代台湾的军中文学创作景观看,虽然它在当局支持下声势颇大,作品数量也不少,但由于作家们基本上跟着当局“反共复国”的指挥棒转,因此大部分作品存在概念化通病,往往是反共主题先行,然后编造虚假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说教,可以说,写作千篇一律的“战斗文学”作品,为当局的反共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20.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当然要具备诸种条件.但某部著作的出版,亦往往成为一门新学科建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有“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史”这门学科.“文化大革命”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分家,而1980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当代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1979年起,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被介绍到了大陆,随后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研究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台湾文学),台港澳文学又有独立出来研究的趋势.1991年,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台湾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80年代后期起,人们在研究中又逐步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既不同于大陆文学,也不同于台港澳文学,应该专门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