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这”、“那”类指示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所指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回指作为一种重要的篇章衔接手段,是话语理解的关键。其中,隐性回指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于语句之中,而是表现为语义上的隐含(implicit),用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会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所涉及的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日语语言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其中指称替代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指称词所替代的所指有人、物、概念等,这些大致分为人称指称和指示代词等.从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两个方面分析,日语指示词在替代上是根据离说话人的远近和离听话人的远近决定的,而汉语指示代词在替代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理价位.从日汉指示词在替代方面所存在的不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日两种不同语言反映出的不同思维及意识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是指示语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交际过程中各方都基本认同的参照准则.但有的时候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如语用移情效果,会有意选择违背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这条准则,把指示中心转移到听话人或其他听众身上,从而发生了指示语映射现象.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指示词语,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指示这一现象的语用性质.  相似文献   

6.
指示词短语在篇章中除了指称功能之外,还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它是说话人表达自我感情、突显主观性的重要手段.运用认知语法中的主观性概念,可对"第一人称+这"这种复指形式进行分析,解释此结构的认知机制,旨在说明指示词短语特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指示词是一种具有异类多义性的多功能语素,可用语义图模型予以解释.方言指示词共有"基本指示""定指""篇章直指"等19种语义或功能,其异类多义性表现为兼属多个句法范畴,同时伴有合音、轻读、声调合并的语音弱化现象.个体量词兼做定冠词、不定冠词等语法标记是"指(一)+量"结构成分脱落造成的无语义联系的同形现象.结构助词"之""底""者"是同属"指示"范畴的多功能指示词,"底"是"之"的语音弱化形式,"者"是"之"的另一字形.  相似文献   

8.
针对日语中こ、そ、ぁ系列的指示词进行统计考察,来探明各类指示词在实际使用中的频率,并对产生这样使用频率差异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当然,日语指示词中还有"と"系列,因其指示的是不定称,在本文中暂不做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9.
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是指示语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交际过程中各方都基本认同的参照准则。但有的时候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如语用移情效果,会有意选择违背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这条准则,把指示中心转移到听话人或其他听众身上,从而发生了指示语映射现象。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指示词语,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指示这一现象的语用性质。  相似文献   

10.
指示和照应是指示语的两个重要的功能。要区分指示和照应,应该从对语境的依赖,有无参照点和有无先行语入手。另外,指示功能的使用受到话语发生时的时间空间等副语言特征的制约,而所谓的话语指示恰恰违背了这一点,它的理解仅仅依赖其上下文而与说话时的时间空间等副语言特征没有任何关系,这样也就不得不让人对话语指示功能存在的必要性产生置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心理距离理论入手,探讨英汉远近指示词“这/那(this/that)”移情指示差异,并探究其文化根源,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汉语第一人称指示语"我/我们"在各种不同的言语活动中往往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人称指示功能,需从语用的角度依据具体的语境方可确定.本文在综述国内语用学对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词典对"我/我们"释义的改进,从而揭示了"我/我们"人称指示功能的研究对词典释义的启示作用:1)词典编纂者应紧密跟踪语用学研究从语境角度研究意义;2)词典编纂人员本身也应积极开展词目词的语境意义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指示语进行语用研究之后,结果发现:第一,人称指示语中的对立型指示语包括平等型对立指示语与离情型对立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中的融合型指示语具有移情效果,有利于缩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第三,社会指示语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说话人的性格特点,更表明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距离与语用距离。第四,社会指示语中詈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14.
コ、ソ、ア系词具有现场指示与文脉指示两种用法,本文拟对该两种用法做以大致的归纳,简单的阐述.现场指示部分将从领域对立型和领域共有型两个角度分别做以阐述;文脉指示部分将从客观了解程度和主观心理感受程度两个角度分别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东兰壮语指示词的语义特征是距离定位,分为近指、中指、远指;句法特征为:指示词有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语用特征为情景指、认同指、回指、篇章指、下指、助指以及概念关联。语法化的目标为:第三人称代词、标句词的词内成分、定语标记的词内成分、后置定语的边界标记、不定标记以及数词"一"、表"直陈式"的句末语气词、句子连接词/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6.
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是商标侵权抗辩的重要事由,但由于其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判断标准也不够具体和明确,因此造成司法适用上的困难,这不仅给利害关系人陡增困扰,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因此亟须厘清商标指示性使用的概念,明确符合"必要""善意"和"合理"等主客观条件的商标指示性使用是侵权豁免的行为,同时,我国立法也应当完善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制度,以期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商标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入场理论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Ronard W.Langacker和其他学者新近完善起来的一个核心理论。名词短语和限定小句必须进入认知场景才能成为实际话语,入场能使意义具体化。指示代词是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类,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认知场景的指示代词具有特殊的句法、语义和认知功能,其指称形式与其所指在意义、概念内涵等层面存在诸多复杂的情形,即时语境、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象似性原则等因素影响着指示代词所指的确定。入场理论为确定指示代词的所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理解话语和语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指事"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事"为许慎所列的"六书"之首,是历代学者划分汉字结构时产生问题最多的一书.通过对许慎所作的"六书"义例和汉代三家所列"六书"名目的研究,我们将"指事"的"指"字破译为"稽"字,将"指事"解读为"审察事物"的意思;并通过运用新见解说近十个典型的指事字,使"指示符号"的成说也得以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通过对<诗经·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一句的种种解释进行分析与比较,说明解释的关键在于对"彼"的理解."彼"在先秦的用法有指示代词与人称代词之分,但在此句中"彼"作指示代词理解为佳.在对"彼"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探索用"彼"句型的基本用法并圆满地解释此句句义.  相似文献   

20.
论精神疾病患者的“预先指示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患者"预先指示"权的尊重意味着当患者丧失决定能力时对其自我决定权和知情同意权的尊重.患者的预先指示是患者就医疗干预和代理人问题上所事先表达的一种意愿,是患者对医疗行为行使控制权的表现.精神疾病患者在行使预先指示权时会遇到许多法律问题.应本着患者利益最佳化的原则去善待预先指示,包括其消极指示和积极指示,以保护患者本人真实的主观意志.我国对患者(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预先指示权尚缺乏认识和规定,应引入这一法律设计,以彰显对精神病患者权利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