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国东迁,以今新郑为其新都,重要的原因在于新郑有作为都城的优越生态环境。而郑国东迁后的生态环境也经历了由早期的良好状况到后期的严重破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严峻后果又使郑国的统治者有所醒悟,并采取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这种转变是发人深省的,它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今本《春秋经》、《传》皆言隐公元年五月辛丑,郑伯(庄公)克段于鄢。自杜预《注》:“鄢,今颖川鄢陵县”以来,克段之地,均无异辞。然一旦复原庄公伐段形势,则不难发现,太叔段的出逃方向正好是南其辕而北其辙。 因为,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在新郑西北,而鄢在新郑东南,庄公军自新郑伐京,太叔段在众叛亲离情况下怎敢逃往敌后的鄢?事实上,太叔段最后的归宿是郑国北方的共国(今河南辉县),可见其出逃路线极不正常,令人颇有扑朔迷离之  相似文献   

3.
新郑,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国都。秦始皇灭韩以后,韩国贵族残余势力曾经发动“反叛”,历史上称之为“新郑反”。《史记》对此事的记载虽然过于简略,但却提供了研究的线索。《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  相似文献   

4.
过去由于史料的限制,学界对于郑国在战国前期的历史了解得十分有限。结合清华简《系年》等新史料来看,郑国在最后的百年间面对大国的侵略仍作出了殊死抵抗。郑繻公虽被迫参与了三晋封侯的献俘之会,但并未真正依附。楚声王之时,郑与秦楚相盟,有效地阻止了三晋称霸中原的谋略。楚声王死后,郑国又乘机败楚师于桂陵,取回了战略要地榆关。也正因由此,郑国招致了楚国的报复而遭受重创。郑繻公死于国内的子阳之乱,导致国势急转直下。郑康公即位后郑国被韩魏蚕食,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07,(1):187-191
郑国在产生第一部成文法的同时,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郑国的成文法是为了维护诸侯国的统治,是为诸侯国排忧解难的;而"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是反对诸侯国统治的,所以"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的倡导发起者邓析子遭到郑国统治者的杀害.春秋时期的郑国出现我国第一部成文法、"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是在郑国经济的繁荣、民众思想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新郑县开发轩辕黄帝故里故都游览区筹委会于7月13日在郑州召开了“黄帝故里故都论证会”;密县开发轩辕黄帝宫领导组于7月15日至17日在密县举行了“黄帝文化研讨会”。来自首都北京、省会郑州及开封、新乡的文物、考古、古建筑、史学、军事科学等专家、学者数十人参加了会议。专家们认为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黄帝居轩辕丘”之说是可信的。轩辕丘即在新郑境内,至今新郑北关仍有清人重修的轩辕故里碑,而且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域即在新郑、密县、荥  相似文献   

7.
郑国处于天下之中的战略地缘位置.发达的商业、频发的战争促进了艺术形式的交融,催生并强化了郑地娱乐社会心理,使得《诗·郑风》等艺术形式超越了原来的艺术规范,具有“淫”的特色和超越节度之意.  相似文献   

8.
李国锋 《江汉论坛》2006,(2):110-112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执政期间,他厉行改革使郑国得以稳定和发展;同时,他以卓越的外交才华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使郑国在楚、晋等大国之间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他的改革措施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声”是有别于雅乐的流行音乐的通称,其旋律繁杂,节奏明快,抒情细腻,并常与女乐相配合,追求情感与感官的快适,极富魅力,极具娱乐性,故而被斥为“淫声”。“郑声”之“淫”与郑国的社会现实有关。具体说来,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军事较为强盛,处于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商业发达,受殷商文化的影响而巫风盛行,加上周礼的衰落等都对“郑声”之“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宋卫齐楚也有“淫声”,但这些国家有其特殊性。郑因与周天子同宗等原因,郑声更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现实而为孔子所恶。  相似文献   

10.
自韩灭郑后,郑国宗族散居于陈、宋之间,并"以国为氏",是为郑姓起源,至魏晋时期确立了以荥阳为郡望的著名门阀士族地位.开封之名始于郯庄公所筑"启封"城,西汉因避景帝刘启讳而更名开封,魏晋设置荥阳郡后开封隶荥阳.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以降,以荥阳为郡望的郑氏多以"荥阳开封人"自居,并寻求叶落归根,葬于开封.郑邕墓志的发现,更为此提供了新的佐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号称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被称为“天下之中”。河洛地区诸侯小国的文化,是“天下之中”的文化,代表着我国古文化的不同的源流。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河洛文化是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形成以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以洛阳为国都。唐以洛阳为东都。梁、晋、汉、周、北宋以开封为国都。河洛文化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表现出中国正统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截至2015年6月底前,郑州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有铭青铜器共计有210余件,其中郑州市区出土13件,荥阳出土20余件,中牟出土1件,巩义出土1件,登封出土8件,新郑出土170余件。商代铜器铭文中以族名为主,比较重要的是在荥阳小胡村发现的"舌"铭铜器群。西周铜器铭文内容丰富,多涉及封国贵族,主要出土于郑州洼刘、新郑唐户、巩义等地。春秋战国铜器铭文则以兵器铭文为主,涉及地名、官名、人名、纪年等信息,主要出土于新郑、登封等地。  相似文献   

13.
说滇与昆明     
滇昆明之迹,始详于史记西南夷传昆明为洱海,杜佑已言之。滇池城在宜良境,阮元已言之。推绎其未尽,重为鉤稽如次。一.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二.滇降以为益州郡。(西南夷傅) 三.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大宛傅) 四.南御滇僰。(货殖傅)按汉益州郡治滇池县,今宜良县境即古滇国都也。水经注:「温水又西迳昆泽县南。又迳味县,县故滇国都也。又西南迳滇池城池在县西北。温水又西会大泽。」汉味县今曲靖县西十五里。汉昆泽县今嵩明南陆良西废芳华县,则昆泽乃杨林大泽(嘉利泽,)温水即南盤江。既迳昆泽县南,即至滇池城滇池城当在今宜良境也又迳味县一语明系错文,则古滇国都也一  相似文献   

14.
姜亚林 《学术论坛》2007,(5):143-147
在辨析前人对《诗经.邶风.击鼓》本事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重点考察了“平”字的用法,认为“平”在此诗为“联合”之义;其次结合传世与出土文献,考察了鲁隐公四年卫国“城漕”的可能性。由此认为,《击鼓》产生的本事是: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宋、陈等诸侯第二次讨伐郑国。  相似文献   

15.
评价郑庄公之性格及行事,须将其置于春秋时期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中考量。郑庄公与共叔段政治权力斗争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强烈的道德意识与礼治精神。郑庄公的礼治主义对郑国的政治文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韩非(约前280——232)出身韩国贵族,是所谓“诸公子”之一。他所生活的战国晚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思想文化也进入总结阶段。其祖国韩国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地处中原,当时称为“天下之市朝”。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使他能够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学说,充分吸取前人成果,从而集其大成,创造自己的独立体系。韩非的思想正得益于此,其文章亦然。  相似文献   

17.
郑声     
集注谓是[郑国之音],据溱洧诗言之,而谓郑诗淫者十九,举叔段、忽、突及优乱、刺学校之诗染指之为淫,而尽废古序,以微此文之说.按郑之为国,在雍州之域,今汉中之南郑世.桓公谋迁于虢、桧之墟,而复蒙郑号.然则风、气之淫者故郑乎?新郑乎?卫居沫土,滨河沃衍,有纣之遗风,是故桑间濮上,靡靡之音以作.雍州水土重厚,周京之故壤;抬地狭而多忧,有宗周之感;既皆民无建习.桓、武、庄、厉,亟战贪利,共叔内江,五子交争,晋、楚寻兵,辛苦垫隘,淫声其暇作乎?盖雅,正也;郑,邪也。医书以病声之不正者为郑声,么哇儒书而不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修饰论     
1.什么是修饰 “修饰”一词,出自《论语》,意思是修改润饰。文章的修饰包括修改文章和评改文章,它是文章学和修饰学都要研究的内容。 《论语·宪问》有云:“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这里记载的是当年郑国起草外交文件的过程。写文章这样认真的还不仅仅是古人。赵紫阳同志曾经说过,《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经过“十易其稿”的。还记得前几天看报纸,一篇文章提到美国为里根总统起草讲话稿,也往往经历类似的过程。可见不论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内容丰富,思想精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对天的态度三个方面阐述古代“天人关系”问题的内容,然后说明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明天人之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早论及“天人相分”的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他在驳斥神灶通过对星辰出设的观察而断定郑国将发生大火灾的占星术迷信思想时说:“天道远,人道还.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把天道和人道区别开…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国日益强大,维护其统治的礼乐制度不断被破坏和违背,以郑音为代表的新乐挑战旧乐,即是此时期变革的一个缩影。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地域文化快速发展,与周王朝国家礼制的要求产生冲突,郑音的形成与流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郑声是孔子对郑音的贬斥性的称谓,目的是为恢复周礼及周乐。孔子独斥于郑国,乃是因为郑国与周王室血缘关系更亲近,带有树立典型,匡正礼仪规范,警醒世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