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从唐代开始就闻名于世,到现在已1350多年历史.何谓端砚?根据1981年的《辞源》修订本(北京版)“端砚”条的注释是“以广东德庆端溪产石所制之砚,自唐以来,即为人重,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四《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中已有‘端州石砚人间重’之句,李贺《歌诗编》三《杨生青花石砚歌》有‘端州石工巧如神’之句.入宋名益盛,鉴别之法,亦渐以精密”.  相似文献   

2.
刘子石 《徽州社会科学》2000,(1):61-64,F003
中国砚台的颜色很多,产地也极复杂。通常分红、黑二类。红的人统称“端砚”。黑的人统称“歙砚”。实际不是红的都产于广东古端州,而黑的都产于安徽古歙州。由于产地或坑的不同,红的颜色上有紫红、深红、浅红、灰红等;黑的有纯黑、青黑、青绿、灰黑、灰色等。此外,还有绿、黄、白及一些杂色石砚,搜集齐了可谓五彩纷呈,令人眼花。  相似文献   

3.
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享誉于世,久盛不衰,除了它优良的石质以外,还与它精湛的雕刻工艺有关,那巧妙的构图和精细的雕琢,极大地增强了歙砚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石头上的中国书画”,历代砚雕大师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锺兴永 《云梦学刊》2011,32(6):120-120
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除著述等身外,嗜书如蠹,兼爱砚石和笔筒。他经年累月,已收藏有各种砚台400余方,笔筒12.0多个。2011年8月,何光岳藏品丛书之二:《何光岳砚谱》与《何光岳笔筒谱》问世,该书收录了何光岳所藏明代紫砂砚、歙砚、瓷砚10方;清代端砚、歙砚、龙云砚、菊花砚、瓷砚88方,余为民国以来的名砚。该书收录的笔筒也多系明清以来的藏品。  相似文献   

5.
砚台,根据所用原料不同分为石砚、瓦砚、陶砚、砖砚、玉砚,橡皮砚等。石砚以广东的“端砚”和安徽的“歙砚”最为著名,然而古邺城历史悠久的铜雀瓦砚亦实属稀世之品。邺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邺城建都。邺城铜雀瓦砚正是邺城朝代更迭,建筑物时修时毁,得以流芳后世的产物。王安石有诗称道:“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文化部去年公布的《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三种以《手工技艺》类名义进入名录的砚品,歙砚排在了第一,由此说明,歙砚已成为文房四宝中砚的最佳代表,长达一千余年的歙端砚之争,从此划上句号。  相似文献   

7.
从考古学角度可知,中国最早的石质箭镞出土于山西朔县峙峪村,距今已经有近二万八千多年的历史。时至夏代末期,即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用于射箭的箭镞已经由最初的、单一的石质箭镞,发展为多种材质和多种类型箭镞。从材质上讲,二里头时期的箭镞可以分为石质、骨质、蚌质、牙质、玉质、青铜质七种;从类型上讲,又可将同一种材质箭镞分为多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在二里头夏文化晚期,箭镞在材质和种类上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繁荣,其中以骨镞为代表的箭镞在此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明显替代了石镞的地位。到二里头四期,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青铜镞,为青铜镞的发展开启了序幕。并表现出以石镞、骨镞、蚌镞、角镞、牙镞、玉镞、青铜镞共生的繁荣局面。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代表二里头夏文化晚期箭镞的来源,应该受到属于夏文化早期的新砦遗址石、骨箭镞的影响,从年代和类型学角度上讲,两者之间存在上下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井田字格为图案的古砚称井田砚,以明清两代居多。下图是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一方比较典型的井田砚。端石,近方形,长13.8厘米,宽12.3厘米,高3厘米,砚面四角四个“十”字,构成一个井字,背面亦为井字,中间楷书铭文“古法不行,守此石田,利我笔耕,以祈有年”,落款“道光甲午若坡藏,霞竹铭,退庵刻”,砚石细润,作工规  相似文献   

9.
雕刻艺术寓实用性和象征性、装饰性为一体.是徽州艺术中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品类。雕刻是三度空间艺术,雕刻艺术与构成它的材料合为一体,只要材料存在,雕刻艺术就存在。徽州的雕刻艺术可以分为墨模雕刻、砚雕、书版雕刻和砖、木、石雕刻。  相似文献   

10.
系统释字法是以汉字构形的系统性为基础,将具有某种关系的若干组文字放置在静态的构形系统和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系统考察、全面释字的方法。汉字中70多个与"厂"、"石"相关的字形可以通过系统释字法得以全面考释和系统的阐释。商代与西周"石"字写法不同。自西周开始,"石"在上下结构的构形中就简化为"厂",经秦文字沿袭一直留存至今,致使古、今文字中从"石"构形的文字经常与从"厂"构形的文字混讹,隶定与阐释意见纷纭。楚文字"石"的写法大部分不是直接继承西周,而是商代"石"的变形,这给分辨"厂"与"石"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石"与"广"、"疒"的混讹个例也能通过系统释字法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考古学界对于古代弓矢的专门研究(特别是从“复合工具及武器”角度的探讨)非常不够。学者们的着眼点片面集中在“石”上面,仅关注考古出土的石质器“石矢、石簇(镞)、石箭”而忽视了非石质器的“木矢、竹矢、木弓、竹弓”和木一石复合工具的“矢杆、箭弦”的关键意义。本文从木一石复合工具的观点指出:最早的矢为木制或竹制且无镞。本文考证:殷墟甲骨文已有“弓”与“矢”等字,甲骨文“弓”字象形,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主要区别在无弦的弓“单、弹”和有弦之木弓“引、射、弱等”。进一步诠释《周檀·考工记》中的古代制造弓矢的技术,并通过民族学及岩画的调查,探讨弓矢对于游牧民族的重大意义;并探讨先秦时期竹制的兵器竹弓、竹箭杆、竹矢菔、积竹柄、古代的“弋射’’和“弩’’以及史前遍布世界各地的“箭杆矫正器”,从而进一步论证“木一石复合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权 《学术研究》2012,(12):167
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的韶关丹霞山有"中国红_石公园"之称,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丹霞山在清代以前叫"锦石山",原是明朝遗臣李永茂、李充茂兄弟的私产,后献给了佛门。别传寺已有350年的历史,其创建者是清初的遗民僧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时期的造纸业、印刷业、制笔业、制砚业等文化产业与前代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产品品种有所增加以及制砚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等方面.由于这些行业无不例外地都与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演进情况,并赋予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更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正流言有卖家在电商平台上售卖有医疗功效的"能量石",卖家宣称,用"能量石"泡水喝能溶脂解毒、治痛风。真相前不久,大连海关在机场查获旅客随身携带的一枚"能量石",经检测,该"能量石"具有的放射性核素为致癌物。  相似文献   

15.
政 治沦加强党的理论姓设的几个问题发扬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他统。jL会主义㈦家的理论建设问题弛定 一现代化建没的大计论对哺种社会制度的比较M种截然不同的改节开放砚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与其制嗖的自我发腱改叫i呼唤若社会科学止Ⅻ宣传八题jf:会主义代替资水土义是历史发肤的必然刈两种民土制度的评析淡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性和长蚓性“天赋人权”谟式的危机经 济 住治理整顿111_l姒『{二农业基础 农业规模经营的"I:究 浅谈农业综合开发的几个问题 试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儿,,、耻论问题 市场趋势与相应埘策 ㈦际丝…  相似文献   

16.
苏仁山(1814-1850年,或说1821-1861年),原名长春,字静甫,号菩提再生身者魜潺,更自署岭南道人、教圃、夤珊、寿庄、靖虎、栖霞、菩堤、七祖、祝融、再生尊者、杏坛居士、顺德砚农等.出生于广东顺德县杏坛马齐乡,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大,父亲苏引寿善书法,仁山自幼在其指导下习字读书,并利用《芥子园画传》临摹画法. 苏仁山资质聪颖,自题的《仿文衡山图》记述:"四龄,父教以区正叔《三字经》……五龄六龄,嗜写字,遇门墙垣壁无不学书.七龄八龄,能画山水、景物.题句颇能道说景中意.九龄,出馆就传受经,日授经书数过,不暇计画.十龄十一龄,间以学诵之余及画.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墨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独有的文房用品之一,它的内涵深刻,工艺精湛,艺术表现手段高贵典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它与笔、纸、砚一道,被誉为“文房四宝”。特别是徽墨,从五代到明清时期经历了从初创、发展、鼎盛、没落的干年演变,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衰亡的全过程。因而其既是文化用品,又是极珍贵的封建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8.
1、现代砚雕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砚石的有效保护,合理、有序、健康的开采,以便解决砚雕持续发展中的“短材”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申芳 《家庭科技》2006,(6):14-14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浸透着中国文化。那么,如何挑选文房四宝,挑选时又有哪些技巧和讲究呢? 湖笔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的湖笔,是毛笔大家族中的佼佼者,产于现今浙江省湖州市,至今  相似文献   

20.
歙砚的鉴赏     
欣赏砚的品位、名贵或优劣,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对砚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从客观上看,共同的标准宜具备两个价值、三个要素。 两个价值通常指的是“物质价值”和“非物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