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觉经验与视觉传达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其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视觉文化的增殖,对视觉文化的理论兴趣就出现了。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与历史时期人们都可以遇到视觉文化,但只是在近几十年它才成为文化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视觉文化理论产生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在19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90年代初,在哲学、思想史、视觉理论和艺术史的汇合点,许多著作也出现了。这些著作致力于研究视觉中心论的问题,即被视、观看和凝视等。艺术史为视觉文化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起点,在这里,前者不仅仅是进行如此分析的一种工具,而且反过来也一样:视觉文化的分析改变了艺术史,使艺术史从此开始把图像作为符号进行解释,从而使我们能够将图像作为文本来阅读,图像是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的整体部分。尚未得到解决的在艺术史家与关学家之间引起烦恼的现实和理论的问题,是作为文化特殊形式的视觉文化与艺术——尤其是与在文化对立中建构的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关系。在1996年,讽刺时事的《十月》杂志提出重新思考艺术史的历史基础,以至于允许后者通过人类学建立一座通向视觉文化的桥梁。至少到现在,如此首创精神还未马到成功。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中,视觉信息占了很大比重。古往今来各民族丰富的视觉文化,为视觉人类学考察提供了广阔的“田野”;人类学自身的跨学科优势,也为视觉人类学研究给予了深厚的学理支持。视觉人类学不仅可以与人类学母体的主要分支学科有机结合,对文物、艺术史、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也可以对语言人类学中的可视性符号、体质(医学)人类学中的“内景反观”异视现象进行探讨;而视觉人类学以影视拍摄为主要方法的影视民族志表达,已经成为人类学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媒体开启的视觉新时代,为视觉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试析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广告。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Ullmann对转喻的三分法为理论框架分析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并从激活的角度解读这些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分析结果表明: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以频繁使用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为特点。视觉隐喻涉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激活,而视觉转喻涉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部分-整体”联想激活和“因-果”推理激活。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信息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广告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特征、商业特征和艺术特征,进一步阐明了广告视觉传达设计最终服务对象是社会、消费者,“实事求是、真实可信”是广告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从视觉信息传达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展开研究,提出广义视觉传达设计的观点。并将数学中“维度”的思想引入广义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建立一种“维度”观,分为别从“二维”、“三维”、“分数维”和“时一空”四个角度对视觉信息传达设计进行剖析。并用这种“维度”的思想将视觉传达设计及教育领域中的一些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对视觉信息传达设计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7.
不了解视觉隐喻,就不能更好地研究视觉文化。视觉隐喻是诸种感官隐喻里最重要、使用最多的隐喻形式,它在西方思想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c)传统确立。随着后现代思想对感性和身体的重新发现,视觉隐喻不仅获得新的理论内涵,更泛化到日常生活领域,与当代视觉文化结合,成为现代生活的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视觉隐喻从两方面决定当前视觉图像的性质和特征。视觉文化是视觉隐喻在当代西方思想中的现实表现形态,视觉隐喻在西方思想中地位和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当代图像形象和视觉文化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8.
视觉模态隐喻在卡明斯视觉诗的意义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源语与目的语的翻译转换过程中,视觉模态隐喻的翻译是视觉诗翻译的重申之重。“形美”的翻译凸显充当了由原作到译作意义构建媒介,它们实现了以形传神的翻译模式。因此,对视觉模态隐喻的翻译应采取“形美”的翻译凸显策略。  相似文献   

9.
“视觉”是图像相互依存的形式,由表层的“视”—“观”(看)及深层“觉”—“感”所组成。接近“视觉”其目的是直观呈现“视觉”所带来的图像,而阐释“视觉”则主要强调其社会功能作用,然而这种“视觉”的阐释常常会发生偏差或误读,但误读毫不影响“视觉”的意义,特别是社会意义。只要有人、有艺术行为,阐释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是视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景观社会”,这个世界乃至人的存在本身也已经成为视觉化的存在.在此背景下,强势的视觉文化将越来越多的视觉因素“殖民”到文学等非视觉艺术的领域之中,以此铲除和替代非视觉艺术的审美感知基础,即“视觉殖民”.视觉在文学领域中的殖民方式是多样的,其目的都在于破坏文学审美体验的基础——想象,以此剥夺文学的独立性,使之纳入到影视艺术乃至整个视觉文化之中.视觉殖民使得文学降格为现实之物,从而丧失了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