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复兴于20世纪后期的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理论交织着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分歧与论争。以批判个体权利至上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为起点,新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极力挖掘自由正义规则之外的公民德性的现代价值,主张复兴公民责任与义务,倡导公民直接参与公共生活,主张基于社群认同的共同善优先于个体权利,主张培育公民美德,试图构建积极的公民身份理论。三者的争论加大了公民身份理论的内部张力,助推了当下西方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社群主义的公民观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的一种主流政治哲学思潮.社群主义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一定的现实和理论背景的影响下产生的.作为一种公民教育思潮,社群主义倡导培养一种追求公共善、道德优先和社群优先的极具责任感的公民.为了培养这种公民,社群主义认为:在教育价值观方面,提倡公共善的优先性;在教育目标方面,培养有美德的积极公民;在教育内容方面,注重社群历史文化的教育意义;在教育途径方面,构建国家、社群、学校与教师“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在教育方法方面,强调公民的实践参与.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学校价值教育受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深刻影响。自由主义以个体权利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政治中立的立场、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尊重与宽容及对个体自治的强调,深刻地影响着公立学校价值教育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和方法选择。而社群主义为批判地审视自由主义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参照,重新唤起了对社会价值观和个体的社会责任在学校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关注,使重塑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为美国价值教育的重要议题,同时社群主义对公民美德的重述也为价值教育提供了一种基于公民品格塑造的路径。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理论修复和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影响着美国学校价值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代美国学校价值教育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在多元政治哲学的变奏中,力图淬炼某种更加具有包容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公民德性是保证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20世纪90年代公民德性问题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社群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左派的公民德性理论、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我国公民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借鉴西方公民德性教育理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德性要求,并通过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参与,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的公民德性是保证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20世纪90年代公民德性问题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社群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左派的公民德性理论、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我国公民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借鉴西方公民德性教育理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德性要求,并通过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参与,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哲学流派——社群主义,主张用以规范个人平等选择权利的正义原则是一种德性,包括正义在内的德性,依据“实践”界定,受到社群传统和善的制约与规导。但是,“德性正义论”的可操作性问题尚待解决。笔者试图通过对社群主义“德性正义论”剖析与解读,以期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方法启迪。  相似文献   

7.
在正义问题上,社群主义深刻地批判了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哲学基础,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群;批判了正义优先性的观点,认为正义不能独立于善;批判了普遍性的观点,认为正义不是超历史的;建构了以社群观为核心的政治哲学,认为个人的德性应该接受社群善的引导。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不会动摇自由主义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是目前国内外政治学领域以及教育学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当代国外公民教育理论的四种代表性观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通过对四种代表性观点的梳理与分析,审视其政治哲学基础,揭示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与社群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思想在价值取向上都将整体的利益作为重心,在人性论上都将某种社会规范纳入人的本性当中,在道德建设上也都强调道德的目的性。但是,董仲舒并没有像社群主义那样,在理想的状态下片面强调人性中善的一面,而是在考察现实的基础上,指出人性为恶的可能性。因此,不同于社群主义在道德建设方面单纯强调“德性”的作用,董仲舒强调的是“德性”与“规则”的统一。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为参照系,对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审视,对于我国当代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群主义在吸收其鼻祖社群观念的基础上,将社群视作构成性而非工具化的存在,认为社群成员之间应该具有共享的善,在相互激励中促进德性的提升.社群主义的社群观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重建人间温情,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但现代性催生的个体理性反思能力以及当代社会多元化的现实,对其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社群主义必须正视而非回避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转型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为了加强和改进西安市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走出德育困境,政府应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政策支持;建立开展长效性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工作机制,扎深道德教育的根基;坚持道德教育的整体协调性,加强全体市民道德教育,为未成年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努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办好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优化家庭德育环境;加强社区未成年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优化社区微观环境;全面改革和创新学校德育体制,强化学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公民教育比较成熟,具有合理规范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独特,能有效实施服务学习等特点。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有效性:通过传授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和培育公民意识来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公民的主体性、政治参与性和道德性三个方面明确大学生公民教育目标;合理设置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3.
出版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文章论述了加强出版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包括将职业道德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中,以企业制度建设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将职业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为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道德视角分析研究美国的社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现状,认为美国的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美国善于利用民众对宗教信仰顺从的心理,把宗教信仰渗透到政治中去,利用宗教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文章提出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的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教育。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氛围教育与创造性环境教育有其主观的创造性、自然的传播性及被感染者的认可性。如果很好地把握创造性氛围教育与创造性环境教育 ,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都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开展诚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诚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有利于个体实现人生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梁启超构建的国民政治理论认为:国民是具有独立、自由、平等人格, 享有权利、负有义务、有良好公德的国家主人。国民政治是法治政治,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国民政治的实现、维持和运用。其原动力皆在国民自身,国民应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他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思想庞杂,良莠杂糅。批判继承和发展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公民道德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儒家伦理中的仁爱、诚信和孝悌思想进行阐述,探讨儒家伦理思想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统称"三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学校广义的德育工作中 ,师德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分析教师道德素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探讨师德建设在实现高校德育目标中的作用 ,以期达到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方式 ,拓宽德育工作途径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