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是一个老问题。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两篇《狂人日记》的异同。但无论是直接的论述、还是间接的生发,都似乎不能抓住异同的本质问题,而停留在外围的感性观照层次,致使前些年竟有人提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则纯粹是“剽窃了果戈理的‘救救孩子’”。此案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但最后基本是用政治手段作结,理论上的探讨并未深入下去。笔者在这里旧事重提,绝非想重复前人的观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的主旨是揭露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家族制度和礼教是人吃人风气产生的重要根源。狂人是一个妄想性偏执狂,正好充当这篇寓言式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小说中,《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两篇是比较特殊的。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与其他诸篇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多处相似,这使它们在鲁迅小说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单元。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小说集,《狂人日记》为《呐喊》的开篇,《长明灯》则编入了《彷徨》,而这两本小说集又反映着鲁迅不同的心绪。如果我们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分析,不仅可以领悟到鲁迅小说更深刻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果戈里两位文学大师,生不同时,地隔欧亚。可是,他们的两位骄傲的产儿——《狂人日记》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在世界艺术之宫里相视而笑,形影不离。正如普希金历描绘的“他们交溶了,浪花和岩石,诗和散文,冰和水”。然而浪花与岩石,诗与散文,冰与水毕竟不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狂人日记>文本的难读性入手,探索了阅读该文必须把握的三条线索狂性与理性共存;写实与象征同在;文言与白话并用.同时对社会文化传统给民众性格的形成与改变的影响及规律、对统治阶级或固守传统者打击、压制反传统者的方法与途径、对既用文言又用白话的原因与深层含义作了深入细致地阐述,聊以给想读该文又觉难解的读者提供一二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在学习鲁迅作品英译的过程中,读到了《狂人日记》的两种译本:一种是我国外文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的英译本;另一种是上海北新书局一九四三年印行、林兰编的汉英对照本。“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之下,感到两种译本,无论理解或表达,在不少地方都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看来很值得研究一番。以下试就译文文体、原作语义理解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评论,并以后者为重点,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关于译文文体问题王佐良教授在他所写:《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曾谈到“在文学语言中,不仅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 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  相似文献   

8.
不同结构的"为人生"——两篇《狂人日记》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9.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从同一类事物中可以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有助于人们对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篇文章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或许能给人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分别制定、推行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 ,通过对其测试指标、操作过程与方法、评分标准的比较研究分析 ,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存在偏重“量”的要求和测试过程复杂等弊端 ,要对它进行修改、完善 ,并吸收《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优长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仇兆鳌既是杜诗名著《杜诗详注》的作者,又是道教名著《悟真篇集注》的作者.本文通过二书诗歌注解之比较,认为仇兆鳌其实是一位在思想上主张“三教统摄,而归宿于某”的学者.在注解杜诗时,他秉持了“三教统摄,而归宿于儒”的指导思想;在注释《悟真篇》时,他秉持了“三教统摄,而归宿于道”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理解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可以理清某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候补”进解鲁迅在《狂人日记》的“前言”中写到,狂人病愈后“赴某地候补矣”。对此,有些同志作直接理解,认为狂人病好后真的到某地“候补”(做官)去了,甚至据此认为狂人是一个不彻底的反抗者,从而反映了知识分子觉醒者的软弱、妥协性质云云。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合适的。首先,这种理解不符合作品实际。作品中“前言”和  相似文献   

13.
(一)翻开《狂人日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作者用文言写的一段文字.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全篇的"前言".如何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直接影响到对全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对现在有争议的某些问题,从这里也将找到进一步思考的线索.其一,这个"前言"交代了日记的来历,有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感,为作者构筑战斗的"掩体".作者说,日记系他中学时的一个良友在病中发狂时所写;书名为"狂人"所题;记中语误,一字未改……这一切都意在向读者表明:日记所写的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九八一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它比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还要忧愤深广。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共分二十段,是二十天的日记。各段的日期大多是不接连的,混乱的。小说里的狂人是一个部里的九等文官小书记(抄写员),过着穷苦的生活。他幻想部长的小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谈到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山篇《狂人日记》在当年的影响的时候,往往都要举出四川著名学者吴虞发表在《新青年》六卷六号(1911.11)上的那篇著名文章《吃人与礼教》来说明。吴虞在文章里,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极表赞同,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事例,进行具体的阐发、论证,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反动、虚伪与罪恶。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狂人日记》叙事学解析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序的忽视或误解。只有在细读序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文本的叙事结构,洞悉叙事者、叙事接受者、人物角色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狂人日记》并非如一些论者所言,是独白性的、只有两个时间系统。而实际上是具有多重对话关系和三个时间系统。并且"癫狂"、"眼光"等行动元对文本的叙事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是鲁迅白话小说创作的辉煌起点,也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第一块永存的里程碑.它发表于“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一年,不仅以其深切的思想内容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和思想界,而且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的新时代.本文拟侧重从其主要艺术成就方面谈三个问题,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8.
《觉醒》中的埃德娜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作家塑造的人物。表面上看,两位主人公不可同日而语。但通过对比分析,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诸多契合点:同是社会的"他者",孤独的觉醒者,有着相似的悲剧结局。本文通过对两位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对比分析,以期探索欲冲出"鸟笼"的埃德娜和旨在"破坏铁屋子"的狂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泥泞之路。  相似文献   

19.
巴金的《我的噩梦》足继鲁迅的《征人日记》对20世纪初封建礼教吃人现象的揭露和鞭挞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一次对文革中吃人者的强烈控诉,是另类的“狂人日记”。不同社会下的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形式的吃人现象的揭露上,有着共同的批判意识和强烈改造吃人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两部《新镜花缘》之优劣比较李奇林中外小说名著大抵皆有续书,其中不少系平庸无奇、狗尾续貂之作,亦有锦上添花或别具一格者。李汝珍的《镜花缘》续书有两部,书名相同,都叫《新镜花缘》。一部是萧然郁生所著(简称萧著),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1906年10月)月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