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浪诗话》多方面地接触了诗歌理论问题。如果把《沧浪诗话》涉及的理论问题分类归纳,那末,它的全部理论便朝着“什么是诗”和“什么人是诗人”两大方向集聚。而“别趣”说解决“什么是诗”这个问题,“别材”说解决“什么人是诗人”这个问题。本文拟就“别材”说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2.
一、“别材、别趣”说的开创性在众多的宋人诗话中,严羽的《沧浪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不失为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它的开创性表现在要探讨诗与文“别”的内容。“别”指的就是诗歌的特性。《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之“材”是什么?《诗话》没有正面解释,但可以从它所反对的诗风来作推论。《诗话》说:  相似文献   

3.
《沧浪诗话》是南宋诗坛上一部自成体系的理论著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而要着重讨论并解决的基本问题只有两个:一是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二是怎样才能产生出这样的好诗来。对前者的答案是“兴趣”说,它构成了《诗话》鉴赏论的核心;对后者的答案是“妙悟”说,它形成了严羽诗歌创作论的基础。关于“兴趣”说,我已撰文论述,这里想进一步探讨其“妙悟”说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以下简称《诗说》),是一部颇多真知灼见、很富学术价值的诗论著作,在现存宋代的八十余种诗话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诗论家对这部《诗说》是极为重视的,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把它与《沧浪诗话》、《岁寒堂诗话》并誉为“鼎立”的“金绳宝筏”;鲍廷博又在《麓堂诗话》的跋语中,把它推许为与《沧浪诗话》、《麓堂诗话》“鼎峙骚坛”的“风雅指南”。此外,姜夔还写有两篇《白石道人诗集自序》,讲述自己从江西诗派脱化而出的经过和诗歌创作的甘苦,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和沈辰垣《历代诗余》中,亦辑有姜夔评论他人词作的意见,都是对其《诗说》的充实  相似文献   

5.
严羽的《沧浪诗话》问世七百多年来,对它的研究和称述缕缕不绝,尤其明清两代谈艺说诗者无不沐浴其言,浸染其说;直到现在,古典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对它的重视和兴趣犹未衰减。本文不想谈人们谈得很多的问题,仅就《沧浪诗话》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倾向发表一些看法,着重探测一下严羽对儒家诗教的社会功利说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正> 在我国历代许多诗话中,南宋诗人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有影响的一部。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诗话虽有其局限和不足,但严羽力图总结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宋诗弊病,提出了不少富有创造性的美学见解,至今仍可资借鉴。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它的主要魅力在于以情动人。诗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感情色彩尤为强烈、浓郁、深永。这由于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总是着重表现人的内在的心灵生活,揭示人的感情世界。诗的这一主要特性,早在严羽以前就有人讲  相似文献   

7.
清代以来就有人说严羽的《沧浪诗话》“论诗虽归宗李、杜,……亦是王(维)、孟(浩然)家数”(黄宗羲《张心友诗序》),名为学盛唐,准李(白)、杜(甫),实则偏嗜王、孟冲淡空灵一派,故论诗唯在兴趣,于古人通讽喻、尽忠孝、因美刺、寓劝惩之本意全不理会”(许印芳《<沧浪诗话>跋》)。这些说法在当代学界中颇有影响,如敏  相似文献   

8.
一、掌握妙悟说诗道的过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第一节即论掌握妙悟诗的艺术特质的过程,实际是讲诗的艺术鉴赏也在于妙悟.他认为诗的艺术特质、诗的创作方法不像哲学命题可以以逻辑思维来解决,是要靠学诗人的直觉思维去观照好诗而一旦豁然贯通的,并且要靠自觉.这就是悟入.好诗指李杜、盛唐诗,上溯汉魏古诗以至《楚词》,以熟读深思悟入为方法取得真识.文学发展到《楚词》,言情备至,声色大开,思想意义又高,虽还不是诗,而是开辟了  相似文献   

9.
诗苑“立”字风韵捃华赵明德过去有人把“文”看成“言之精”,把“诗”看成“文之精”(杨慎《升庵诗话》)。诗比文更加浓缩,更加精美。因此古代不少诗人词家很讲究诗词的遣诗造句。他们认为:“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人活则立,用笔...  相似文献   

10.
李德强 《兰州学刊》2011,(2):144-148
近代以来,随着报刊的兴起和传播,其逐渐成为大众读物。在民国前后这段时期,报刊诗话大量出现,呈现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学现象。这些报刊诗话内容丰富多彩,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也记载着许多女性的题壁诗。这些登载在报刊中的女性题壁诗和前代的渊源如何?有怎样的继承和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文章就这几个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进一步研究来探讨近代报刊诗话中关于有关女性题壁诗创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唐以前就有了诗学传统的渊源。它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从先秦著作中的论诗之语到《诗大序》、钟嵘《诗品》等论诗专著;一是从先秦著作中有关诗事的记载到《诗小序》、《世说新语》中有关诗人言谈轶事的记载。这些都为唐以后诗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代大量笔记小说中有了诗人奇闻轶事的记载,并由笔记小说发展分化,出现了纯粹记录诗人言谈遗事的本事诗,成了唐代诗话的前身。本事诗之后,唐代出现了用笔记体写成的、集记事和评诗为一体的诗学著作——诗话。它以轻松灵便的笔调,随笔漫录;以亲切平易的文风,道出重要的诗学内容。根…  相似文献   

12.
一、从崔颢、李白的诗谈起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流传遐迩,历久不衰。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打算题诗,也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①此后,李白过金陵,登凤凰台,仿崔诗章法与意境,题《登金陵凤凰台》诗,意欲一较高低。对这两首诗,后人众说纷纭,似乎难定甲乙。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但也有人认为,李诗结句以浮云蔽日喻奸臣蒙主,表达作者思君念国的忧世之情,而崔诗给句写思乡离愁,似无更深内涵,故李诗给句差胜。明代王世懋独具只眼,他说:“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  相似文献   

13.
滑稽诗或诙谐诗虽古而有之,但很少有专门对其进行批评的诗话。在晚清首次出现了专门评论滑稽诗的李伯元《庄谐诗话》,而民国时期由于报刊兴起,诗话娱乐性增强,"滑稽诗话"盛行一时,成为了民国诗话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这些诗话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认为滑稽诗应"谑而不虐""主文谲谏"的观念,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迎合读者需求,对时事的批判讽刺显得辛辣露骨。这表明在新旧交替之际,传统的话体批评并未过时,反而是始终与时代紧密联系,在读者中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南宋人张戒的《岁寒堂诗话》,清代人有很高的评价。潘德舆把它与严羽的《沧浪诗话》、姜夔的《白石诗说》并列,誉之力宋代诗话的三足(《养一斋诗话》)。张宗泰说它“远出诸家评诗者之上”(《鲁岩所学集·跋〈岁寒堂诗话〉》)。《岁寒堂诗话》自成体系,不仅由于在内容上侧重理论探讨和评议诗人、诗作,突破了“似资闲谈”(《六一诗话》)  相似文献   

15.
虽然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王渔洋神韵说的理论渊源之一,但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却并没有正式提及神韵一词。钱锺书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两书中多处征引的严羽所谓诗之有神韵者,从文献上考证,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命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已经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由于钱锺书在学界的权威地位,有些研究者未加辨别就直接引述了钱锺书的错误观点。事实上,神韵这一概念范畴在严羽所处的南宋尚未出现,但严羽的诗论主张与神韵说确有着密切联系,而钱锺书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两书中论述神韵的相关内容,则是混淆了神韵的提法和它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诗话学论要     
本文专论中国诗话,从诗话文体流变,诗话对中国诗歌资源的接受与采撷,诗话文 体的悟性、不拘一格和诗话语言特征三方面作了纲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中国古文论研究,人多钟爱“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因为它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而对于宋以后迅速发展的众多诗话,则因其随意生发、漫无鹄的、缺乏体系,而时有理论倒退之讥。诚然,《文心雕龙》的理论贡献卓著,值得人们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了解诗话著作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民族土壤,明白诗话的缘起、性质及其理论发展,也自会消除误解,承认诗话自有其理论价值。古代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人们常说,有诗就有话,“话”就是因诗而议论。其中议论得体,合乎规律,启迪思维的意见,就是批评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在晚清诗坛由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得益于报刊诗话的推崇.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诗话栏目中,高度评价黄遵宪的域外诗和感事诗,视其为“诗界革命”的最高代表.狄葆贤、潘飞声与陈衍也在报刊诗话中推崇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感事诗,视其为诗学传统的传承人.黄遵宪诗作独特的新旧两重性,使其同时获得新旧两派诗评家的认可.黄遵宪作为晚清爱国诗人、民族诗人,其诗歌在民国以后走向经典化.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思想博大精深 ,见之于文论方面 ,最重要的便是《姜斋诗话》 ;王国维之论文学 ,为世人所推崇 ,典范之作自然要算《人间词话》。船山论诗拈出意象 ,观堂说词标举境界 ,说法虽然不一 ,然而细加探究 ,即可看出二者的联系。本文即从二人论诗境、妙悟、诗法观点的一致性来阐释二者的传承关系。一、诗歌意境诗境是《姜斋诗话》与《人间词话》所论述的核心问题 ,前者论意与象 ,后者论境界 ,但二者都从诗中的情景谈起 ,其中不无关联。王夫之以为诗以“意”为主 ,强调情景的一致性 ;王国维则从“境”入手 ,主张诗中情景的自然融合。说情景一致…  相似文献   

20.
《诗人玉屑》是南宋末期一部重要的诗话总集,它收罗了以两宋诗话为主的众多诗歌理论资料,并体现出编者魏庆之的诗学意旨。其中诗识观念是魏庆之首先标举的,在全书中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此对《诗人玉屑》中诗识观念的提出、诗识获得的途径、诗识的目的以及意义分作阐述,以期为我们了解魏庆之的诗学观及其在宋诗学中的地位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