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拉萨印象     
和许多朋友谈起西藏的时候,他们都对这个神秘的地方充满了神往。探窥天下之神奇必在远险,寻觅世上神秘莫如高危。路途远、海拔高,艰险与苦难相伴,使西藏充满了神奇与神秘的刺激。这也是他们向往西藏的主要原因,但一具体说起来,他们对西藏的印象就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帐篷和满山遍野的牛羊,在他们眼中,西藏就代表着神秘和落后。这不能怪他们,其实在我来西藏之前也是同样的感觉,尽管我还查阅了一些有关西藏的资料,但大多是介绍一些旅游方面的东西,而且有些还是远远过时了的介绍。然而,作为援藏干部,我来到了西藏才知道,现在的西藏和内地人的…  相似文献   

2.
1951年5月27日晚,我正在中共西北西藏工委西宁筹备处伏案总结当天的工作,街上突然传来鞭炮声、锣鼓声,推窗了望,满城欢腾,“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这一特大喜讯,曾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1951年5月23日,是西藏当代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西藏历史的转折  相似文献   

3.
"在那神奇的西藏,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曾轻轻走过她,她的名字叫加查,那里有滔滔的雅鲁藏布江,那里有醉人的青稞酒,高峡平湖现大坝,那就是加查,新兴的加查,高原托起的明珠,那是我心中的家!"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我心中的家>,是宜昌市第一批援藏干部集体创作的.援藏三年,即将告别西藏加查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万千情愫齐聚心头,这首歌就是他们的心底最真切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何宗英 《西藏研究》2001,(3):111-116
去年春天,我在《被篡改的历史——评(西藏通史)(汉文版)中的一段译文》(《西藏研究》汉文版2000年第2期,第80、81页)一文中,坦率地指出了《西藏通史》汉译本中存在的个别有违学术规范的倾向性问题,而对汉译本中触目惊心的误译并未一一提及。我在文末提醒读者“汉译《西藏通史》并非原汁原味”,确属扼腕三叹之的论。此文付梓后,知我罪我,自有公评。近闻《西藏通史》汉译修订本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面世,令我感慨系之:无论汉译第一版出了什么问题,这毕竟是恰白先生领衔主编的《西藏通史》走出藏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机构改革谈何容易!然而,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西藏自治区却已先行了一步。不改革机构西藏就没有出路改革前西藏的机构设置,没有从西藏的实际出发,死搬照套内地。内地有什么,西藏设什么,以致机构庞大,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超出了落后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影响了西藏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把西藏比作爱人,似乎是个老套的比喻,就像把祖国比作母亲,把孩子比作花朵。话俗理不俗,在我心中,祖国等于母亲,孩子等于花朵,西藏就是我的爱人。在很多人的眼里,西藏比外国还要外国。而所有关于西藏的书总是脱离不了“遥远、荒蛮、神秘”。我一直拒绝这个印象。遥远的,只是心里的距离,荒蛮的,只是崇山峻岭,神秘的,只是我们无知,陌生的,只是形式。也许我永远不会一步三叩,但茫茫转经路上的五体投地我完全感同身受。任何有信仰的人,无论你信仰什么“主义”、“教派”,你都不会诧异。我没有端着相机到处抓拍“奇异”,在我眼里,西藏的一切,她…  相似文献   

7.
正写在前面的话:我于1960年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语,1963年进藏实习。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西藏。这一时期,西藏正经历民主改革的伟大洗礼。我所在的拉萨堆龙德庆县乃琼区岗德林乡也经历了这一变革。4个多月的生活,使我走进获得翻身解放不久的农奴中间,对西藏当时的社会结构、生产状况、民风民俗有了切身的感受,翻身农奴对我的关爱和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段生活给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为我此后走进涉藏领域打下了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基础。此后我又3次重返堆龙德庆县乃琼区岗德林乡,看到了这一地方的巨大变迁。值此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我应《中国藏  相似文献   

8.
遥远的西藏对大多数内地人来说都充满着诱惑和向往。30年前,未曾踏出省界一步的我,却与神秘古老的西藏文化有过近两年时间的亲密接触。 1973年,我作为工农兵学员从下放的农村来到衡阳市卫生学校,懵懵懂懂地开始了我的学医生涯。学校是省重点中专,硬件、软件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了,对我们最有诱惑力的是毕业以后国家包分配,进了这所学校就意味着我们将来是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因此,尽管功课枯燥,同学们  相似文献   

9.
20多位1976年进藏的大学生,讲述了他们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仅仅是他们自己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即使他们讲完了自己的全部故事,也只能说是1976年进藏大学生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然而,就是这些片段的故事,人们已经可以从中去领略西藏的神奇,阅读亮丽而悲壮的人生,聆听特殊年代一代人的心灵独白和奋斗足音,感受一种富于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青春。我常常想,西藏,一个肤色能被烈日烤成黧黑、脊梁能被风暴抽出鲜血、身躯能被严寒凝为冰块的地方,一个能让人的心脏的负担越来越沉重、血液的浓度越来越粘稠、大脑的功能越来越迟钝的地方,一个充满着荒僻、苍凉、寂寥、孤独、艰辛、清苦、困坷、危险的地方,何以对这些人具有如此大的诱惑力,又何以使这些人能够产生如此撼人肺腑的心灵颤动?思前忖后,难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我只能沿用很多人已经使用过的说法,这就是,西藏,是一种境界。西藏境界,这是一种永远地过滤着尘俗、淡化着名利、张扬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升腾着生命崇高之美的境界。只要走进这个境界,几乎所有人的感情都将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得到陶冶,得到洗礼,得到净化,得到升华。而在感情得到陶冶、洗礼、净化、升华的同时,也就与西藏有了深深的缘分,从此也就与西藏结下了永世解不开的情结。这种情结,超过了同乡间的情分,超过了同学间的情谊,甚至超过了亲人间的情愫。这是一种被西藏没有污染过的清纯的气息所渗透过的情结,一种被西藏从原始便存在的圣洁的冰雪所搓洗过的情结,一种被西藏永远难以捉摸的神奇的灵光所沐浴过的情结。不管是今天仍然继续留在西藏的,还是已经离开西藏的,他们的心系在西藏,魂系在西藏,情系在西藏。他们已沉积在血脉里的对西藏的爱,任何情愫也再难以将其替代。他们因选择了西藏而有了一份自豪;西藏因拥有了他们而多了一些故事。文章可以有结束,但西藏故事是没有结束的。只要西藏的雪山不倒,河水不枯,西藏故事便会一直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人民歌颂着毛主席啊,祝你万寿无疆!毛主席的光辉照到了雪山上,西藏的人民有了幸福的生活。……《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首西藏民歌是才旦卓瑪最喜欢的一首歌,几乎每一次音乐会上她都要演唱。多少工人、农民、学生、战士,曾被她那真摯的感情和暸亮的歌声所感动!而她自己,每唱这首歌时,也总带着万分的激动和兴奋。  相似文献   

11.
《西藏研究》2006,(4):1-2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庆祝和纪念《西藏研究》创刊100期。在此,我受区党委常委、人民政府副主席、党委宣传部部长吴英杰同志委托,向西藏社会科学院及《西藏研究》编辑部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长期从事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及藏学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及默默奉献在编辑出版行业的辛勤劳动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问候!  相似文献   

12.
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我心中的激动和喜悦! 不是因为我初次登上世界屋脊,进入西藏自治区辽阔的大地,沉迷于那具有无限魅力的高原景色;也不是因为我参观了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访问了那金碧辉煌的大昭寺,或者沿着象一条碧绿的玉带镶嵌在山谷间的雅鲁藏布江乘车疾驰;而是因为,我看到了170多万西藏人民在贯彻党中央对西藏  相似文献   

13.
电影《农奴》最近在全国上映了,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西藏农奴翻身的故事影片。我刊编辑部邀请了部分同志举行座谈。参加座谈的人,有西藏少数民族参观团的藏族团员和中央民族学院的藏族学生,他们过去都是身受压迫的西藏农奴。下面发表的就是他们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4.
我在电影《农奴》中,曾扮演过哑巴强巴,因此内地的同志都以为我是搞电影工作的。其实,这只是临时“客串”,我主要是搞戏剧工作,也就是搞藏语话剧工作。话剧这个艺术品种,在藏族地区过去是没有的。这是党和敬爱的周总理把这颗种子播在西藏,播在我们藏族人民之中,并且用心血浇灌了它。  相似文献   

15.
苦与乐:在西藏班做“褓姆”杨亮我是沙市六中的一名普通班主任,在教育园地里,已耕耘了十七个春秋。在这十七年中,有近十年是任西藏班的班主任。西藏学生十一、二岁就来到内地读书,这个年龄,沙市小孩还正在父母膝头撒娇哩!可他们已远离父母和亲人,一来就是四年不回...  相似文献   

16.
西藏与西欧同是领地制、庄园制、农奴制、劳役制,但是也存在不同之处。 第一,以领地制来说,西藏领地化程度比较高。从历史进程上看,西藏地权变化较大。西藏的土地最初是公有制(这一点与西欧相同)。西藏和平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氏族的或农村公社的公有残余,在西藏南部边境地区普遍存在就是一个明证。在古代吐蕃时期,土地由公有到私有是依循两个途径分化的,一是在村社内部分化出私人占有土地;一是由于氏  相似文献   

17.
浅释“吐蕃”一词的由来及其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都是有其特定的语源可供探索。“西藏”一词,则是汉藏两种语文的混合产物。“西”字是汉语,表示西藏这块地方位于祖国西部。“藏”字是藏语,就是“卫藏”(亦即乌斯藏、乌思藏)省掉“卫”字,只留了一个“藏”字,用来包括全藏,加上了汉文的“西”字,合成为“西藏”。这就是“西藏”的由来。这一汉语名称出现很晚,正式使用于  相似文献   

18.
论慎重稳进方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三十六周年。三十六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援帮助下,经过两藏各民族人民和各级干部团结奋斗,西藏社会的发展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在封建农奴制的废墟上,一个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正在蓬勃向前发展。回顾三十六年来西藏的历史,重温党对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使我们看到慎重稳进方针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其间。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那里的天最蓝,山最高,寺庙最多,地域最广阔,风情最独特,人也最纯朴憨厚……这就是我心中的西藏。长久以来,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以其独有的粗犷、神秘和古朴、自然,深深地诱惑着我,使我自1987年第一次踏入这片地域后,就像进入梦境一样,再也无法醒来。于是,两次、三次……直至今日。也许寻梦的时间太长,我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雪域之梦使我无时不沉浸在无穷的回味和享受之中,即使梦醒了也还想回到梦中去,次次梦都有新感觉,回回梦都令我激动不已。是的,因为梦里的一切都是真的。在圣城拉萨,不论你…  相似文献   

20.
西藏历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9月中旬以来,在西藏拉萨陆续发生过几次骚乱,国外分裂主义势力就以为西藏要乱了,说什么“西藏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西藏不是中国的”;西藏内部有的人也随声附和,开始闹腾起来。我想,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所谓“西藏独立”的由来,对从元代以来直到近代西藏与祖国关系的历史不甚了解;而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做得很不够,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