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们当今的时代和现实生活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经验,分析研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所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这一理论为我国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把市场经济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的、前提性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首先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其次要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再次要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现实表现和要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的、前提性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首先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其次要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再次要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现实表现和要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大趋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具体历史条件。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建设,不可能孤立地进行,而是必然要涉及与其他哲学思潮的关系,必然要在与其他哲学思潮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展开。因此,处理好中国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开展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平等对话,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使中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与迅速变革的新时期,而且也使很多基础理论得到了深化。从哲学角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首先,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它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的社会劳动物质交换方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意味着市场经济已从与自然经济对立的商品经济的低级形态,过渡到高级形态,它显现了市场经济的历史内容。马克思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人类法律思维的宝贵结晶.要增强中国法学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就须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中国化--使之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有机结合,为构建和发展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中国当代法哲学和法学理论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应该努力探寻马克思主叉法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环境、方式、途径、步骤等重要课题,即厘清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历史功绩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维度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及法学发展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建设要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求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不容置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发展和突破。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写进了党章;十四大还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学习、贯彻十四大精神,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在十四大提出的这两个重大指导方针问题上更新观念,实现两大根本观  相似文献   

11.
红旗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丘挺、张先贤主编的(市场经济的哲学研究》一书,这可以说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服务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哲学的发展而言,则可以说,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这部专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市场经济形态和体制进行了可贵的研究和探索,关于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合理性的论证;关于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关于生产力标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关于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等,在书中都有专门的、较为辩证的阐述,这既是着力于发…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包含着无产阶级政党为了人民解放而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为了人民幸福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了解放全人类而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不懈奋斗的全部答案。对这"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并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新观点,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它们统一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杜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理论对我国改革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增添了新的成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绝非是提出之后便可在近期轻易实现,它的最终确立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1.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完整过程出发,迄今为止,我们的认识已经经历过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曾对未来社会作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他们认为,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  相似文献   

15.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实际,自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党章也规定:“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我国和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但对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指明了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也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革命和创新精神,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集中表现为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宝库,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价值学研究热潮。之所以如此,并非哲学家门的心血来潮,而是社会价值冲突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这些课题又带有明显的社会目的性。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始终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和发展即中国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并在早期形成了"以俄为师"的特殊路径依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选择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同时却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长期被我们作了简单化、教条化和实用化的解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返本与开新",通过"回到马克思",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完整视阈和本真精神;通过"发展马克思",在与马克思思想资源的对接中创生出马克思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已经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就此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启,已经显示出积极的效应和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