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士是古代知识分子中之隐居不仕者,隐士思想是古代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先秦隐士风最盛,隐士思想就成熟于先秦。秦汉以降的隐士乃是先秦隐士之余绪。研究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隐士及其思想理论,对于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春秋战国时代,无论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显示着深刻的变化。在经济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农村公社土地的由定期分配到永久占有和作为农村公社的井田制的逐渐破坏,土地国有制的逐渐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在政治方面的变化,主要是世族世官制的逐渐废坏,郡县制的成立和官僚机构的形成;在法制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法律制度的由不成文法变为成文法的新刑法的建立;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所出现的代表各阶层利益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而促成这一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代人才思想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770年,随着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洛阳),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周王室统治地位的动摇,使其在经济上日绌,不得不向各诸侯国“求金”,这就在政治上打破了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尊卑关系。同时,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也愈演愈烈。经过近三百年激烈的角逐和兼并,许多小国和弱国相继灭亡,而秦、齐、楚、魏、赵、燕、韩七雄并立。在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统治集团内部的阶级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奴隶主残余势力虽然尚存,但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代之而起的新兴地主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社会制度的变革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春秋战国时代,地方上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西周以来的采邑制逐渐为郡县制所代替。春秋时,由于世族世官制度还未衰落,晋楚等国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晋、吴并已开始郡的设置,但郡县中的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到战国时代,县令全由国君自行任免。这时,虽然还存在着封邑的制度,但已同过去的采邑制完全不同,封君在其封土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没有治民之权,在实质上已只成为国君优厚其大臣、宗室等的变相的俸禄。  相似文献   

5.
<正> 春秋时列国的官制较复杂,其特点是军与政的统一,其执政首领正卿或上卿,在平时是诸侯以下全国的政务官,在战时就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如鲁的司徒,郑的当国、为政,宋的右师、左师,齐的“二守”,晋的中军将等均是。这时中央的执政官,如齐国虽  相似文献   

6.
我国何时开始储冰及有冷藏设施?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早在西周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利用天然冰来延长肉类、蔬莱及果品的贮放时间,使其保持新鲜。《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王室设有管理冰政的官吏——凌人,其下有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和吴王阖庐都有自己的冰室。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变革时期,由于当时科学的不断进步,为了夏日降温和食品防腐的需要,人们非常重视对于天然冰的储存及冷藏设施的建设,现就有关问题略述如次。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在这期间,既有“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又有“礼从宜,使从俗”的人文育成。这使得此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深刻变化。这一切反映到城市中,则是伴随着原先依文化差异及地缘种族关系来划分国人、野人的城乡界限日趋消泯,而使各国各地缘间的习俗文化频频碰撞交汇,渐渐因革损易,进而在五方杂居的城市中形成了种种为世俗所认同的、以礼为中心的习俗规范。由此,奢靡而无序的市井礼俗得以重构,异彩纷呈的城市景观得以在律法与礼教的双重作用下渐趋繁华有序。一、“礼崩乐坏”下的市井民风…  相似文献   

8.
蒋波 《江汉论坛》2014,(6):99-102
楚国的归隐现象比较常见,道家型隐士是隐士群体中的主流。楚国隐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归隐目的单纯,而且往往隐而不出;追求徜徉山水、自娱自乐的生活逸趣;隐士妻子大多支持、追随丈夫隐居。楚国征召过这批士人,而且对于他们的拒仕十分宽厚,并不强迫出仕。楚国众多道家型隐士的存在,以及政府宽容的隐士政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钱和隐士     
小你 《优雅》2010,(11)
  相似文献   

10.
略论环保时代的国际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意识崛起于80年代,在90年代进入行动阶段,从而拉开了环保时代的序幕。人类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工业革命之后,一场可能在数十年内完成的环境革命,将会给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带来又一次变革。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产业”的兴起,利益集团的介入,正日益深入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市场、手段和格局,并终将随着环保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其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德国文化史家斯宾格勒认为,创造力活跃的文化时期是社会的春、夏、秋,而趋于成熟、精致的文明时代,不过是社会的冬日而已。但是对大多数民族而言,这个“冬日”将会持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中国即是典型。如果说斯宾格勒还只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抽象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2.
略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征出发 ,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在知识储备、知识交流和知识传播 ,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几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略论北宋时代的城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方面表现为众多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日趋向经济中心转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工商业镇市的勃兴。其结果不仅使宋代城市以其繁华盛景著称于后世,同时也以数量众多而远超于前代。对宋代城市的繁荣及工商业镇市的兴起,许多研究者已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一些统计资料出发,来说明北宋时代的城市分布,以就正于方家。 一、宋代城市的类型及其分布 宋代城市以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政治性城市、综合性城市和新兴的工商业镇市。 政治性城市主要是指封建王朝的国都、陪都及众多地方政府的所在地。这类城市起源较早,历时最久,并且在城市生活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作为封建的政治中心,发挥着统御全国和各地区的作用,而其经济职能服务于和从属于政治职能,一旦政治中  相似文献   

14.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江泽民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理论作为旗帜的深刻内涵。党的理论,就是党的旗帜。旗帜正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正确,反之就会错误。因此,我们党十分珍惜理论,十分重视革命理论旗帜,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为党的头等大事。面对这一头等大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这是历史赋予理论宣传的时代任务。为不辱使命,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自觉高举、努力宣传、勇敢捍卫这面伟大旗帜。一、…  相似文献   

15.
职业精神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而外地影响着劳动者的职业劳动过程,是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部分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职业精神对物质财富的创造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职业精神也关乎个人事业的发展成败。德国和日本的经济成就启示了职业精神对国家经济进步的巨大作用。在致力于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的当代中国,有必要确立富有民族特色的符合现代工商业发展需要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略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知识管理的提出  按照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重要的地位,特别像信息业、咨询业、金融业等这类知识比较密集的第三产业。  第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经济增长包含三个要素:资金、劳动力、综合要素。综合要素中知识应该占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超过50%。  第三,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生产力由劳动者…  相似文献   

17.
<正> 驰名中外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王传》)是藏族文学史上最有时代意义和最振古铄今的一部宏文巨著。它对祖国文化的贡献,对世界艺林的贡献,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它的影响所及,早已踰越了民族界限、国家界限,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世界民族民间文学史上的瑰宝。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石泰安(法籍德人)称这部英雄史诗为“亚洲各民族民间文艺的宝库。”他认为,《王传》是研究青藏、康藏高原古代社会的一部异常珍贵的百科全书。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策·达木丁苏伦博士高度评价《王传》说:“象珍珠般的贯穿着真理和深意。” 《王传》有着浩繁的卷帙,壮阔的场景,磅礴的气势。通过艺术形象“格萨尔”的塑造,概括了一个漫长历史时期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殷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校办在宫庭里,教育为奴隶主贵族独占,只准他们的子弟入学,奴隶一概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在宫廷中担任文化职务的官吏:殷商的卜、史、巫、祝,西周的司成、乐正、执礼者、典书者等,也就是教师,要学文化只有跟他们学。学校还没有从行政机构中明显分化出来。在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一变革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在官府”局面的崩溃和各家“私学”的兴起。因为随着奴隶主阶级总头目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和公室的衰微,奴隶制的“官学”办不下去了。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有为本阶级服务的文化教育机  相似文献   

19.
森林的管理与利用和统治者之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造成的。初兴于西周之林政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各国富国强兵的要政之一,受到普遍重视,其主要特点是:加强伐木管理,提倡人工林;采伐和林垦并重。  相似文献   

20.
隐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研究面宽、朝纵深方向发展的纷呈局面。稽诸正史,旁及笔记文集,研读今人著述,发现对"隐士"的定义及"隐士"文化理论建构的过程认识和描述,莫衷一是,各持一端,多有不符合历史实际之处。考察"隐士"一词出现以前的"隐士"文化的历史衍变,探究儒道两家对"隐士"文化理论的建构,方能明白"隐士"最为本初的面貌,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隐士"这一文化现象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