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幸谦 《学术月刊》2013,(4):102-110
台湾当代海外作家的"离散"(diaspora)文学书写,将现代中国人集体流放现象再现为一种标记远离乡土的文化符号,体现较为特出的离散叙述和流放语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大量到美国留学而后居留下来成为知名作家。他们身在异乡心怀故土,形成了新大陆上的离散文学作家群体,表现了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不论出生于大陆与否,这些作家在乡土的追思中体现了矛盾的认同意识与离散语境,在关注历史、文化与政治等变动之余,也对民族文化的命运表现了强烈的关怀与忧虑。他们身处故乡与异乡之间,书写复杂的原乡情怀,表现出隐性或显性的离散与自我放逐情感。这些海外作家的离散情意结,也代表了海外孤儿追思大陆故土与台湾家园的乡土文化情怀。他们将中华民族集体离散的文化现象再现为独一无二的文学符号,构成台湾离散文学的主题和丰富的寓意。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后,语言原乡的寻找和构建,成为文学创作中异常活跃的因素.作家们越来越意识到汉语多重危机的存在,对汉语源头的化用,对民间性深层次话语的开掘,成为作家们构筑语言原乡的重要内容,这种努力存在于从中国大陆到台港澳、海外华人社会的广阔空间.而抗衡语言"暴力"的清醒意识,开放于世界语言的开阔视野等,使作家们构建的语言原乡有可能在纯正中呈现丰富.不管在中国大陆、台港澳,还是在海外华人社会,作家们的共同选择,将是用自己的艺术生命去复苏汉语作为语言原乡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3.
晚清重要作家苏曼殊的生活轨迹与其作品文本的空间书写呈现为复杂密切的关联。他的各篇小说共同呈现出三个基本的文化/概念空间:"红尘故土"、"异域原乡"与"精神异乡",构造这三种空间的观念模式正是文学幻想的发生器,小说的文学世界也划分出三种地理空间:现实乱世、乌托邦与异托邦。作家凭借主体性想象与捕捉,把现实的跨国、跨地域的地理空间与抽象的多元文化空间共同整合在话语建构的文学文本空间之中。从文学文本出发,我们可以从叙事学中开辟出一种关于地图谱系和表意空间的地志符号学。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作家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这种新的人文特质、新的书写困惑,纠缠徘徊在故乡他乡、原乡异乡之间,在身份认同、国籍认同、语言认同之间。经过陌生的异域文化冲击之后,正逐渐摸索着建立一种超越地域身份、超越有形无形之藩篱的精神归属。  相似文献   

5.
如果从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维度考察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可以发现,张翎有着独特的写作策略即重点刻画过去和现今杂糅、原乡和异乡融合、文化延续却不断杂交变化而产生的离散身份,这一写作策略也反映了包括张翎在内的海外华文作家试图摆脱身份上“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和“既非/也非”的尴尬现状,努力建构杂交的、世界性的身份属性的写作诉求.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神话的发展从源头上就具有差异性,在被重述的当代,也因为文化背景、时代潮流以及作家的性别立场、创作理念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如果说西方"重述神话"的参与者表现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改造与重建,那么,中国的作家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记忆的依赖.本文试以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究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华文新生代散文的历史文化品格主要表现为基于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主要通过书写文化、种族大历史和个人小历史,以三种方式实现其历史观,即:由历史通往生命存在向度,统一过去与现在;嬉游历史文本,呈现既定逻辑的荒谬;以现代都市人的眼光回溯历史,深入人类和宇宙的内核。华文新生代散文在个人小历史的书写中,共同营造了"原乡"意象。相对于中生代、老生代建构式的原乡书写,新生代散文的原乡书写也典型体现了他们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8.
"中原作家群"的创作灵感、创作激情、文学表现与原乡故土、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其文学创作深植于故乡田园、本土经验和乡风民俗之中,在诗意守望民族精神家园、自觉链接地域文明基因、深刻揭示中原文化内涵中,内嵌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隐喻,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挽歌情调、寻梦心结与怀旧意识.作为深耕中原文化的主要创作群体,"中原作家群"以浸润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文学乐章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倾心打造,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唤起了时代的记忆,启示着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谢甦 《殷都学刊》2010,31(1):89-91
作为一个颇具生态情怀的作家,迟子建的小说蕴含着深沉的生态忧思,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灵魂的"原乡"记忆,贯穿着一条"绿色的情感纽带"--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万物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这正是作家对生态意识、民族文化独立与自觉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198 0年代后 ,语言原乡的寻找和构建 ,成为文学创作中异常活跃的因素。作家们越来越意识到汉语多重危机的存在 ,对汉语源头的化用 ,对民间性深层次话语的开掘 ,成为作家们构筑语言原乡的重要内容 ,这种努力存在于从中国大陆到台港澳、海外华人社会的广阔空间。而抗衡语言“暴力”的清醒意识 ,开放于世界语言的开阔视野等 ,使作家们构建的语言原乡有可能在纯正中呈现丰富。不管在中国大陆、台港澳 ,还是在海外华人社会 ,作家们的共同选择 ,将是用自己的艺术生命去复苏汉语作为语言原乡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1.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探讨了性爱、家庭、婚姻和宗教等问题.把他的最为人所知的"兔子"四部曲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结合作家的创作初衷,指出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包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容量使得它堪称研究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断代史",认同作者宣称的"我的关于普通人的小说有着比历史书更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付建舟 《江汉论坛》2007,(6):126-129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乡土写作的"侨寓"状态及由此决定的"想像性"叙事特征入手,通过对三十年间乡土想像景观的梳理与总结,认为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想像总体上可以解析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生死场"式的,另一种是"后花园"式的。通过对这两种乡土想像模式的比照分析,从异乡与故乡、地方与国族等层面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乡土写作中理性与情感、主题与文体的悖论性纠缠,从而触摸到他们面对乡土时幽微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原乡想像,浪子文学--李永平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马华作家李永平,通过原乡想像、女性刻画和中文书写,实现了他中国原乡、中国母亲、中国文字三位一体的文学建构,而中国原乡、中国母亲、中国文字三者之间的互为代换指涉,既坐实了李永平的文学意识形态,也生出无限空虚怅惘。原因无他,他的书写位置本身──漂流的、边缘的、“没有母语的”──已经预设了种种的不可能。李永平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失败,不仅止于美学的得失,也更指向一种历史/国族/欲望的精彩辩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人文杂志》2003,(2):89-94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引入的西方"文学"和"文学史"概念作为话语方式的权力、中国自本世纪初以来文学史的本土建构积淀等从深层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模式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是异常复杂的,除了作家作品以外,文学期刊、文学社团流派、文学沙龙、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制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事实,作为文学史,如果这些现象和因素被略而不记,显然是有弊端和缺陷的,也缺乏历史应有的过程性.文学史在模式上不具备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散文"研究,就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相对理性而准确地重估其基本成就与不足.在"当代散文"研究中应该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明确"当代散文"的讨论边界;确立整体与系统的史学观念;建构以"现代散文"为参照系的"当代散文"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之争绕不开如何理解"审美".正是这一点,实实在在地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论争具体地联系在一起.经过"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既有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理论学科已无法再保持其固有的格局,话语转型与学科重构已无可避免.学术研究与文化现象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如何同步?学科设置与学术研究究竟孰轻孰重?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由于文学"边界"、"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而再次得到人们广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代小说出现了一系列"智者"形象,大略可分为经验型和知识型.他们的出现,从历史角度来说,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留在作家心中的烙印,从现实角度来说,是人文精神的召唤并召唤着人文精神.在"智者"身上,有着传统文化的色彩.从身份上来说,他们属于文化,属于自然,生活留给他们的是"歌"与"熬"--欢乐外表下的凄凉身世.  相似文献   

19.
上篇 倒转"红轮":索尔仁尼琴与"俄国历史的断裂" 不只是"伟大作家"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 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中国的一个极其独特的历史阶段,一切学问和理论都处于"中西"和"古今"的碰撞与融会的历程中,研究这一时期的任何学术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这个时代特点所赋予的印痕.这100年小说作家和理论家们如何对待中国古典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