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汤因比的哲学——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文明”而文明是“社会型”。文明诞生于社会中少数“贤人”对环境挑战的应战成功;成长于少数“贤人”的领导与多数人的跟从;衰退由于少数“贤人”制造性的失败与多数人模仿性的缩退。诞生、成长与死亡是文明的必然过程。历史上26种文明中,大多已死去或正在呻吟待毙,只有西方基督文明尚有续存的希望。只有“神化”(宗教)能引导“人”到“超人”、“文明”到“超文明”、“人的王国”到“神的王国”去。作者的批评——指出基本错误是: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和以文明诞生、成长与衰退过程的概念公式作为历史哲学的基础。文明不是如汤因比所说的一个有因果关系的体系而是一个大垃圾堆,不可能用这个公式来描述。汤因出硬要把文明活埋或说成是“僵化”,因而犯着种种事实与逻辑上的错误。另一方面表明:对于若干历史问题,汤因比也有其新鲜而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往往被称作“历史形态学”。因为他同《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一样,确认文明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并根据某种生物学模式,断定一切文明都处在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某一个阶段。他以文明与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挑战与应战”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和术语描述各文明的具体形态。在我国学术界开展的文化研究中,汤因比的上述思想曾几度引起重视,“挑战和应战”不仅被当作理解汤因比  相似文献   

3.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文明观大相径庭。早年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t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为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痛思。汤因比晚年中国文明观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文明有利于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对“世界国家”的建立,儒家思想对新政治哲学观的确立,佛道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汤因比借以说明文明能够摆脱危机的“消逝和回归”的规律,也引起了盖尔的怀疑。盖尔通过使汤因比所引用的例子之一来痛斥这一规律。盖尔对下列论点——英国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起到1914年为止处于同欧洲问题“疏远”的状态,汤因比认  相似文献   

5.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历史即文明,文明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尽管凸显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它对理论和现实都有指导意义:理论上为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实践上提醒我们不论是进行现代化建设还是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都要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间的平衡发展,不能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6.
汤因比从斯宾格勒那里继承了许多东西,在历史研究单位和世界历史体系、历史研究的方法、欧洲中心论等问题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汤因比也进行了发展,例如文明的起源及其原因、西方文明的前途、文明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汤因比论述较斯宾格勒要全面和系统。  相似文献   

7.
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作为撰写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为开端,文化形态史观也逐渐发展为“文明多元论”,以文明为研究单位的世界通史的写作和出版从此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8.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文明观大相径庭。早年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为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痛思。汤因比晚年中国文明观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文明有利于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对"世界国家"的建立,儒家思想对新政治哲学观的确立,佛道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汤因比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给人类文明史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图式。他关于宗教是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基础”的观点,关于人类文明是“超人”创造的观点,是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对汤因比提出的一些“合理因素”如用“整体”的“比较法”研究文朗问题等观点,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作为撰写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为开端,文化形态史观也逐渐发展为“文明多元论”,以文明为研究单位的世界通史的写作和出版从此方兴未艾。在我国翻译出版的世界文明史方面的著作近年来甚多。如1987年,我国出版了美国人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和菲利普  相似文献   

1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把知识分子比作“变压器”,指出,在两种文明发生碰撞交融之时,知识分子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是学习先进的文明并把其精华传播到全社会中去;另一方面是慎重地用全新的眼光“重构”固有文明,使之获得新生而延续下去。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正是在这种敏锐地承受、自觉地重构中,直面现实;在现实的困境中徘徊、在徘徊中追寻,追寻中自觉不自觉地挥洒着自身的文化精神。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在近期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投映得自如而淋漓;它承继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十年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并形成了其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史家中,用哲人的睿智与眼力,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探索的,无疑要首推现代英国著名史家阿·约·汤因比(1889—1975)。在他的笔下,世界各个地区文明兴衰的图景,既纷繁杂沓、广阔无垠,又自成一说。的确,汤因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历史哲学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本文只是想从史学的角度,通过几个侧面来论述一下这位西方史学大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汤因比中国观的剖析,旨在说明中国传统文明和文化在救治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收纳西方科技文明的必要性,以及中西文明和文化在面向未来中走向融合的必然前景。  相似文献   

14.
1920年夏,纳米尔(L.B.Namier)将施本格勒撰写的《西方的衰落》第1卷捎给了汤因比。汤因比在若干年后回忆说:“当我阅读这部闪烁着历史真知灼见的著作时……起初我想,是不是我探索的所有问题都已经由施本格勒解决掉了。”但汤因比决定,即便如此,他还是继续把自己的、同样是雄心勃勃的有关文明的兴衰的纪  相似文献   

15.
汤因比的思想在20世纪中期以后受到诸多职业历史学家质疑与批评。其重要原因在于他试图在其理论中综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其历史研究既求“真”,又求经世致“用”;既试图发现历史演进的“规律性”,又要以史为鉴去解决文明的困境。也正是基于此,他的思想才产生了其他历史学家所不及的社会影响,至今其思想余绪仍在。  相似文献   

16.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概括起来有两种内容 :一是历史单位 ,二是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贯穿于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把文明作为历史的最小单位 ,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历史规律的存在 ,并以文明有规律的运动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17.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早在出版过程中(1934—1961)就引起了评论界非常活跃的评论。作者在最后一卷即第12卷中列举了40—50年代期间发表的100多篇书评。60—70年代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渐趋下降,但至今尚未完全消失。由于汤因比的著作是跨学科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历史过程(从地理因素的影响到“下意识心理”规律的研究),因此评论材料的特点是五花八门。对汤因比评价动态的分析在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18.
析雅斯贝斯的文明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明形态论之后,雅斯贝斯的轴心期文明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颇具影响的学说。雅斯贝斯认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从形态上可以划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轴心期文明和科技文明四种形态。其中轴心期文明具有非凡的意义,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关键点,它为以后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标准,也是认识和评价各种文明形态的标尺。这一思想确立了精神价值对于历史进步的根本意义。他对西方科技文明的批判,则深刻揭示了西方精神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相似文献   

19.
新德里印度国际研究学院于1957年2月举行了一次学术讨论会讨论文明间的接触问题。这次会以由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汤因比教授(Prof.Arnold J.Toynbee)主持,有23所印度大学的代表参加。“印度季刊”1958年4-6月号上发表了由该学院讲师喀鲁那伽兰(Shri K.P.KarunaKaran)所做和会议总结报告,其主要内容如下:一、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是否拥有“历史” ,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汤因比说过 :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领域不存在线性发展理论 ,甚至不存在进步 ;但借助现代生态学理论 ,可以对其“演替”进行描述 ,并取代“发展”、“进步”的理论概括 ,为跨文艺学、生态学的“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