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公允价值计量改革与财务报告目标适应性的争论,以我国2007—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改革、盈余管理空间扩大和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扩大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空间,真实的公允价值成为管理层的私有信息,私有信息通过交易融入股票价格,降低了股价同步性。同时,鉴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私有信息搜寻存在超额收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披露金额与股价同步性的相关关系还受到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证券分析师关注度的制约。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改革需要更为即时有效的公允价值输入值来源,以便制约盈余管理空间。  相似文献   

2.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惯例,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2004-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会计稳健性角度,检验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影响。同时针对新会计准则的最大变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研究其对稳健性的影响,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仍存在盈余稳健性特征,且不是盈余管理所致,公允价值计量会使稳健性降低。就现阶段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稳健性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只有少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有历史成本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阻碍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应用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和推行,以公允价值做为新的盈余管理工具日渐显现出来。要规范公允价值运用,防范盈余管理行为,一方面,应从内因入手,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另一方面,要从外因入手,突出政策法规约束。  相似文献   

5.
财务契约作为企业契约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深远。在对契约、财务契约、公允价值等相关概念进行释义的基础上,对财务契约集合进行分析并从财务契约的角度探析了公允价值研究的可能路径,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财政部2006年2月正式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成为一大亮点,引起了会计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公允价值的涵义入手,探讨了公允价值的产生、发展以及在我国的运用情况,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点;并指出其中存在着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有待于完善、资产评估诚信度亟待提高、公允价值的获取难度大、可能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等现实问题;最后从规范健全公开市场、制定详细易行的公允价值计量细则、强化资产评估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强化执行中的会计监管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应用一直是我国会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此次准则修订的一大亮点,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范围的扩大值得我们关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上市公司业绩和资产价值发生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来分析其对企业的利润和资产价值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计量是会计的核心,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的关键。财务报告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会计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顺周期效应是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加速器,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会计界则坚决否认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但承认公允价值计量必须改进。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因其“顺周期效应”而备受指责,其暴露的技术性缺陷引起了金融界和会计界的反思。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在于市场变化导致的计量非公允性和资本监管过度依赖于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应以目标为导向,解决非活跃、非流动、非理性市场计量的问题,着力优化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环境,并加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0.
    
伴随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大量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开始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成为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方式。在当前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原本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却被美国银行界认为是次贷危机严重恶化的根源之一。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属性,应通过加强风险教育,提高估值技术和模型风险监管,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机制等方法,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盈余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学和会计学界兴起的前沿性研究课题,盈余管理度量是其核心理论问题。结合我国沪深两市钢铁板块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沪深两市钢铁板块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其手段主要有调整非经常性损益、调整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调减现销收入等。所以,监管部门应该密切关注钢铁板块,对其采用的主要盈余管理手段重点审查,以稳定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公允价值进入财务报表是当前和今后财务会计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公允价值进入财务报表后,又会与历史成本产生双重计量属性的矛盾,即使财务报表中资产与负债的合计数以及净收益的数值失去其原有的信息含量.通过对现行财务报表列报的技术性改进,可以解决上述矛盾.具体做法是在今后的财务报表的专栏设置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合计"三栏,各项目根据反映物价变动的要求不同分开列报.这样,"合计"栏的金额就不致因混淆实际数和估计数而丧失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此外,财务状况表外对双重(混合)计量可作必要的补充披露,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3.
企业取得的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构成资产的实际成本,即均为含增值税的成本。在涉及存货的非货币性交易中一定要注意存货的账面价值是不合税的,存货的公允价值是否含税应弄清楚。探讨在非货币性交换中涉及存货时补价的会计确认及账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已有研究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及契约有用性的文献忽视了金融资产持有期间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出售时点需要转回的做法,文章批判了已有实证文献研究直接用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检验价值相关性及契约有用性的研究设计,这一研究设计错误解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涨或下跌的实证影响。为了准确考察公允价值的真实信息价值,文章重新选择了公允价值影响的度量方法,结合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产生与"转回",对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和薪酬契约文献进行重新检验。研究结论确实具有一定差异。研究结论对准则制定机构及后续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非会计界人士对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期间执行公允价值的指责。  相似文献   

15.
金融不良资产问题实际上是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当经济周期发生变化时,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结合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实际案例,资产管理公司可运用重组、置换、并购、资本运作等手段,提升不良资产价值,拓宽处置途径,从而大幅提高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率。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浪尖"上的公允价值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在继续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产生巨额亏损。为此,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那么,公允价值是不是延伸金融危机影响的催化剂呢?金融工具的发展催生了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但金融危机是否会扼杀了公允价值呢?文章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要想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则必须依靠全面和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而金融风险管理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则是对市场风险状况的准确测度(Measurement).金融市场风险(Market Risk)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金融资产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理论的相关假说、测度方法和主流模型进行综述,并对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展开评述,进一步提出了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各类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s)对市场风险测度研究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寻求盈余管理的逻辑关系,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所有权结构,分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执行资产减值准则时的区别所在及其根源,并提出两个假设。H1新准则颁布后,长期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仍然受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H2所有权结构的差异,导致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则时有差异。为检验这两个假设,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09年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销减值长期资产以实现扭亏等盈余管理动机的情况;所有权结构的不同对企业准则的执行也有影响,国有企业利用“转销”减值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低于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