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动漫艺术当下中国整体落后日本的事实,通过历史比较和现实比较,认为两国动漫艺术近百年来经历了“中国先中后”与“日本后中先”的先后转换,提出要加强中外文化学习和交流,借鉴日本动画动漫艺术的创意性特色,奋起直追,坚持“守净创意”方向,采取“新发创意”方式,运用“接受创意”方略,努力开创中国动画动漫“后中新”的全新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2.
日本动漫对中国观众的影响之一表现为“去阶层化”,即使得“儿童世界成人化、成人世界儿童化”.这种“去阶层化”影响形成的深层原因是:受众用动漫应对“社会化”的烦恼,在动漫中寻求“替代性满足”,动漫成为宣泄不满情绪的“安全阀”,同时也是人们在现实中落空了的人际情感的“寄托”.这种“去阶层化”赋予了动漫文化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后,逐渐迷失自我的日本人希望通过平稳、安定的方式治愈心灵,逐渐产生了“治愈”文化。近年来,该文化形成了文学、影视、动漫等全方位的产业体系——“治愈系”。动漫作为该文化的载体更是首当其冲。《千与千寻》作为“治愈系”动漫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治愈系”产业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特点,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自然崇拜、言灵信仰、无常观和集团主义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正日益蓬勃地发展。日本动漫以其制作精良、形象生动的特点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动漫市场,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而借助动漫,日本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了青少年。文章试图分析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现状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从而提出面对日本动漫的冲击,中国动漫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自由 《华人时刊》2006,(10):66-68
近年来,每值“六一”国际儿童节,家长们为孩子选购图书作为礼物时总会发现,在中国图书市场畅销的青少年图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外版书。而日本的动漫作品和电子游戏更是占据了中国市场不小的份额。前不久,日本外相曾公开宣称,要通过外务省全力推广日本动漫和其他流行文化,以改善日本在亚太各国的形象。这一言论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有关人士的警惕和担忧,也为“日本为什么在外交中大打文化牌”做了注脚。  相似文献   

6.
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借助动漫向全世界推销日本文化,树立日本新形象,努力获得世界各国的好感与认同。日本动漫形象生动、故事有趣,吸引了大批读者和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日本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借助动漫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各国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国应尽快拿出属于本民族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  相似文献   

7.
当代日本动漫中所蕴含的“大国意识”,是日本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担负着日本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功能。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环境上的固有差异,日本动漫中的这种“大国意识”因此又成了一把“双刃剑”,它在对日本青少年实现德育教育的同时,也给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动漫对中国近年来的日语学习的作用和影响较大.日本动漫的流行吸引了众多日语学习者;作为日语学习的辅助手段,动漫提高了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跨文化体验;然而,当学生的日语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对动漫的依赖会导致学生无心对语言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世界流行文化中,日本动漫文化是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分析,归纳出日本动漫反映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拿来文化"的再生产特征,科技文化的特征,漫画语言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雄 《今日南国》2009,(12):58-59
中国汉字在日本国民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习惯一笔一划地写汉字,对汉字始终保持敬畏的心态。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2009年元旦时泼墨写下“安心活力”4个字,以此证明自己对汉字和书法的掌握其实没那么糟糕。在日本,人人都知道首相是个动漫迷。却经常因为读错日文汉字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