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各兄弟民族在这个大家庭里互为依存而时有争夺。秦汉时期匈奴与中原间的经济物资互为依赖、风俗文化彼此交流的兄弟手足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烏氏倮是秦始皇时期匈秦物资交流的代表。随着几十万人口进入匈奴,大量的农耕手工业产品进入该地,更多的畜牧狩猎业产品进入了中原。互为补充的经济依存关系,数千年来一直强劲地维系着中华各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流传下很多神话故事和传说,伴随着这些神话故事和传说,逐渐形成了众多风俗节日,这其中就包括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历史的长河中,重阳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流传过程,被人们赋予了求祥和、辟灾祸以及求长寿等精神寄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重阳文化和重阳习俗。  相似文献   

3.
中原人口大量进入了匈奴地区,包括汉军士卒战败投降或开小差留居当地者、随军出塞转输辎重者、汉使及其随从,还有士卒妻妇等,李广利率七万、赵破奴率二万中原士卒先后全部降入匈奴,中原贫民亡入匈奴者更多,而其目的都是为了谋求生存。中原人在匈奴地区被任用为高级将领、统军征战,或被用来治楼藏谷,一些人还传播了风俗文化生产技术,很多人皆娶匈奴妻世代居住。匈奴方面并没有虐待中原人,更没有杀戮中原人口以为殉葬牺牲。匈汉双方的人民都没有把对方视为敌人。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名族之一的藏族,其风俗习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且拥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是在《四川通志(嘉庆)》等史料的基础上,对清朝时期藏族的居住、饮食、婚姻和丧葬等风俗进行简单介绍,再现百年前西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进入由传统向现代逐步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作为社会民众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风俗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主要变迁轨迹是由守旧到创新、由单一到多元、由尊农到重商、由俗约到法制、由简朴到复杂.  相似文献   

6.
匈奴作为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对匈奴经济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匈奴的核心生产生活资料———马的驯化起源地域与匈奴及其先民的生存地域存在相关性,其使用马种应为蒙古马种系,而蒙古马又是由普氏野马驯化而来。故最后通过研究蒙古马及其野外祖先普氏野马的分布情况,推定出匈奴的起源地域应为蒙古高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内研究民俗文化,既要注意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又要注意汉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要注意民俗志的研究,又要注意民俗史的研究.研究中国风俗史既要注意民族性,又要注意历史性.  相似文献   

8.
9.
语言学家对匈奴语言的归属见解不一.我们认为,语言属性和体质类型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在体质特征上,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属于西伯利亚类型的人群;天山地区、阿尔泰地区的匈奴人群属欧罗巴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并混杂着部分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中国先秦时期非匈奴人群显示出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蒙古东部地区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匈奴组群与阿尔泰地区的匈奴组群之间相对聚合,但彼此间仍旧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差异性.这种复杂性暗示匈奴在民族语言形成的过程的不同的阶段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语言融合现象,外贝加尔地区为中心的匈奴主体可能在语言上更加接近蒙古语,而中亚地区的匈奴人群可能操以蒙古语为主,夹杂其他语言特别是突厥语的混合语言.  相似文献   

10.
战国、秦汉之际 ,月氏和乌孙活动的“敦煌、祁连间”即指今河西走廊敦煌至酒泉、张掖一带 ,分布于河西走廊东西部的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就是月氏和乌孙活动的遗存。不久 ,月氏打败乌孙而独占了河西走廊。约在汉文帝时 ,由于匈奴的崛起 ,月氏又被迫退出河西。此后 ,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以前 ,河西始终处于匈奴控制下。  相似文献   

11.
研究和探讨不同文化传承交流的历史,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深入解读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实际。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可以窥见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冲突、渗透、融合、流变的历史轨迹,反映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及其文化因子在空前规模的交往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情景。本文试图从几个侧面探究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石文化与巫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便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许多独具的特点。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心理信仰构成了民俗约束力的基础 ,这样的基础 ,使达斡尔族的民俗活动赖以传承下来 ,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抓紧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民族迁徙、通婚、经商、入侍、屯田诸方面入手,通过大量民汉接触的史料,对新疆民汉语互学现象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对民汉语互学现象的发展过程以及民汉语互学现象对新疆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客观地反映出两千多年来汉族与当地民族密切交往的历史以及共同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胡鸿 《民族研究》2007,(3):66-72
本文从草原政权是否有类似中国定居社会的正统观念这一问题出发,进而探索草原政权对于之前政治体的历史记忆问题.以匈奴为个案所作的分析,证明草原政权也有丰富的历史记忆,只是构建合法性所依赖的历史记忆与华夏文明非常不同.由此进一步对草原政权合法性建构的特殊模式做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9.
周泓 《民族学刊》2017,8(5):21-34, 102-104
社会文化生成与历史生成相互促生.文化生成主要在于文化接触、交往交融而形成复合文化.社会生成,主要指不同形态社会力量(生产方式、主体等)碰撞交流,形成新的社会特质.历史生成,因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尤其朝代更替或政权变更,使主体及其文化迁移或滞留,而产生新的社会主体或结构.即历史生成实质涵括或促动社会文化生成.同时,社会与文化生成积淀或敦促历史生成.族属、信仰之转换、转向通常基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生成.即历史生成往往基于社会文化生成.自古代经中世纪至近代,西域文化不断东渐中土,与南北方汉文化交融生成,逐步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构成.此亦历史生成之内容.  相似文献   

20.
禹虹  李德宽 《回族研究》2011,(3):101-107
回族饮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在各地回族带有普遍性,本文对此现象,用回族茶文化概念,探索回族茶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首先采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丛”研究分析方法,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资料再发现,对茶文化基本“要素”重新分类,试图建立回族茶文化的内容、特点等基本知识。然后引入现代人类学的视角,着重从茶在回族社会生活中的礼仪所包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