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2.
秦讳考辨     
<正> 历代论避讳者,大都认为避讳制度起于周.成于秦,并且认为秦讳的具体内容是——[楚]:因秦庄襄王名子楚,故讳“楚”为‘荆”。[正]:因秦始皇名政(正),所以:(1)讳“正”为“征”,即改读平声。(2)讳“正”为“端”,改称“正月”为“端月”。千百年来,秦讳“楚”、“正”之说一直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肯定。如:汉高诱《吕氏春秋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宋王楙《野客丛书》、周密《齐  相似文献   

3.
一、昭阳伐魏史实浅析《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六年,楚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魏世家》亦载:“(襄王)十二年(今按:《史记》关于魏国的纪年有误,襄王十二年当为惠王后元二十年),楚败我襄陵”。又《战国策·齐策二》载:“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此与上引《史记》所述当为同一战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昭阳率师伐魏,于襄陵一带大败魏师,同时攻占了以襄陵为中心的八座魏国城邑,继而移兵攻齐。《鄂君启节》所言“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亦说明此乃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故用作纪年标志而载入史册。关于这次战事的原因,《史记》各篇未作任何记载,从《战国策》有关篇章中,略可窥其  相似文献   

4.
幽厉继出,王室中衰,周天子成了徒具虚名的诸侯头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面礼乐废,诗书缺。面对“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的形势,孔子力挽狂澜,游说各国,竭力鼓吹“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以下凡引《论语》文句,仅举篇名。)的礼治原则,宣扬“克已服礼”(《颜渊》),主张“兴灭国,继绝世,  相似文献   

5.
《左氏春秋》原名《春秋国语》《左氏春秋》这一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写道:“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鲁君子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吕不韦……为《吕氏春秋》。”历来都认为《左氏春秋》指的是《春秋左氏传》,省称《左传》。我认为《史记》在这里记叙的《左氏春秋》,根本不是指《左传》,而是指《春秋国语》,省  相似文献   

6.
试论秦拔郢之战——兼探夷陵之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拔郢之战在楚国历史上是很关键的一战,过去有楚“都郢而强,去郢而亡”的说法。楚郢都被秦占领以后,楚也的确由强盛走向衰落了。有关文献对拔郢之战的记载都非常简略,扼要摘录如下: 《战国策·秦策四》:“(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年, 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正因这些记载非常简略,过去一些史家也就把拔郢之战看得很简单,好像白起占领鄢、邓之后,向郢一进攻,楚国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即往东北逃窜。细审各种史料以及  相似文献   

7.
楚史二三题     
众所周知,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强大国家,所谓“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淮南子·兵略训》)。它存在的时间很长,从“殷之时尝为侯伯”(《史记·楚世家》)开始,到战国末年最后结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活跃于当时历史舞台上的强大国家,前后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楚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着深远的影响,洪亮吉作过一篇《春秋时楚国人文最盛论》,他在列举楚国出过许多政治人才(包括当时在他国的百里奚,伍子胥,范蠡等。《左传》上说是“楚有材”,“楚材实多”)之后指出:“文彩风流,楚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文汇报》第三版载有《“楚”“荆”小考》一篇考证性的文章。文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汉书·高帝纪》贾逵注也引以《史记·正义》(似应作《史记正义》或《史记》正义,因‘正义’并非《史记》篇名——笔者),认为‘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遂行于世’”——并且注明,这句话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8页。看副这句话,不免要引起两点疑问:其一,现在见到的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虽然后世注家多至数十人,但通行的只有唐初人颜师古的注。历史上  相似文献   

9.
王健 《中州学刊》2003,(1):92-96
管国是周武王弟叔鲜的封国 ,三监叛乱后周公平叛 ,管叔被杀 ,管国被灭。作为周初的一个诸侯国 ,虽存在时间很短 ,但地位非常重要。《逸周书·大匡解》及相关史料中关于管叔的史料说明管叔是兼王官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 ,受周王之命握有控制东方大权 ,相当于方伯的重要诸侯。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 ,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管叔作为“三监”之首 ,实际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诸侯。学术界对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比较少 ,剖析管叔的方伯地位 ,对认识方伯制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汉高祖元年十月(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战争的强烈冲击下趋于灭亡,秦王子婴“系颈以组,自马素车,奉天子玺符”(《史记·秦始皇本纪》),向起义军投降了。刘邦回军霸上,令“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史记·高祖本纪》)。为了笼络人心,给自己日后王关中打好基础,刘邦召集咸阳诸县豪杰父老,表白自己入关  相似文献   

11.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史称东周时代。以前453年为界(这一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东周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不同于西周的主要特点是“王室衰微”,“政由方伯”,周天子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各封国的控制。诸侯间竞相争霸,干戈迭起。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与之相适应,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制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拟就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基本特点作扼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有许多民族,这就是《史记·匈奴传》中所记的“百有余戎”,其大者有山戎、东胡、匈奴,各有悠久的历史。山戎在燕之北,常侵燕、齐,《史记·匈奴传》:“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禧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相似文献   

14.
楚风与楚辞     
一、诗经不收楚风,并非楚地无风可采《诗经》十五国风不收楚风,引起了许多推测,其中就有楚地无风可采的假说。此说能否成立?考诸先秦典籍,此说大有问题。《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国乐师师旷自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以南风之歌对楚言,则南风即楚风。《淮南子·览冥训》》载“昔者师旷歌《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白雪》即楚曲。又《成公九年》载晋景公命楚囚钟仪奏乐,钟仪“操南音”,受到晋大臣范文子的称赞,说他“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可见春秋前期,北方诸侯不但知道有楚风,而且还能欣赏楚风,甚至会唱楚曲。  相似文献   

15.
(一)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兴兵伐随.这是楚人立国后第一次向周天子所封诸侯国家的重大军事行动.它标志着楚国从原来的"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左传》昭公十二年)的卑弱落后状态,进入了雄心勃勃锐意进取的发展时期.楚国在对外扩张时,为什么首先兴师伐随?这必须从楚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战略要求与随国的战略地位来进行考查.楚人自称是"蛮夷",原来"辟在荆山",是一个蕞尔小邦,以后乘着周室衰微,诸侯相伐之机,不断向外发展自己的势力,兴兵伐庸,伐杨粤,但其经略,"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史记·楚世家》).当时,  相似文献   

16.
荆楚国名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西周初年楚国的分封,首见于《史记·楚世家》、《孔子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氏,居丹阳。”熊绎所建之国义称为荆,《国语·晋语  相似文献   

17.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读贵刊1983年第3期新载张仲良同志《〈史记·六国年表·晋表〉校记》一文,题目与内容对照,发觉该文题目大误,当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表》之校记。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列晋之专表,于晋厘侯元年(前840) 起。张仲良文中所举诸条,均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而《史记·六国年表》,晋无专表,以魏代  相似文献   

18.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有: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史记·齐太公世家》所引亦同,但“至”下无“于”字,“女”作“若”)杜预注云,穆陵、无棣“皆齐竟(境)也。履,所践履之界。”王力沿袭其说,谓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县南的穆陵关。”(此乃沿袭于钦《齐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从周平王时熊绎受封于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昭公十二年》,经武王熊通开立基业,自尊为王始都郢,到最后被秦国所灭,它在南方经历了数百年的独立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曾十分繁荣昌盛的泱泱大国.它的疆域最盛时期已包括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部、汉水和淮河流域的全部以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的各一部分,是战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墨子·兼爱》云:“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泾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此霸王之资也.”在生产技术方面,它生产的铜器、铁器、丝织、刺绣、木器、竹编、漆绘以及料器等等,均极见功力,十分先进,是一个富于竞争力和创造力的蓬勃向上的经济强国.在军事上,它普遍使用最先进的铁制戈矛,“剑利”“士勇”(《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兵强马壮,“折钩之远喙,足以为九鼎”,曾“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三晋”(《史记·楚世家》),几度打败和征服过它的邻国,并于楚庄王和楚怀王时期,三次担任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纵长.如果不是由于楚怀王晚期的昏庸和继承者顷襄王的专淫侈靡,听谗用佞,那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就不可能落到秦王赢政的身上了.  相似文献   

20.
“正月”读音“征月”是不是秦代避讳所致?历代学者大都持肯定看法,但语焉不详。现代学者陈垣先生则认为不是由秦讳而改音。究竟孰是孰非?这里谈点自己的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始皇以正月诞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关于这条记载,陈垣先生提出了两点看法。第一,他在《史讳举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