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老逝世,对我这个曾经在郭老身边工作过的人来说,由于永远失去了自己心目中一位最尊敬而又亲切的长辈,心情是十分沉痛的。遵照郭老遗嘱,他的骨灰已撒在大寨土地上;这不禁使我联想起郭老的一首大寨诗。那是一九六六年春,我向郭老索求墨宝,郭老把他所作《大寨行》组诗中的末首《颂大  相似文献   

2.
郭老早年写过不少咏故乡的诗,多数收入他的诗集中,1939年那次也写了好几首咏故乡的诗,那些诗虽没有公开发表,但郭老却曾书写了好些条幅赠送友人,笔者也得到两幅,珍藏迄今,现发表以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用战斗的笔,用多种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在用小说、杂文进行战斗的同时,还吹响了诗歌这一时代的号角。鲁迅一生写的诗,无论是新体诗、歌谣,还是旧体诗,现在能收集到的,已近八十首。这些诗从篇幅来看,比起他的小说、杂文、散文,数量是少的;这些诗又是散见在鲁迅一生的各个时期,但它伴随着鲁迅前进的步伐,同样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五四”时期,鲁迅写了《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早晨,电波突传郭沫若同志在京逝世的噩耗。“呵,郭老死了!”我悲痛得再也说不出第二句话。郭沫若同志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优秀的历史学者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但他一生伟大的战斗生涯,实在是从诗的领域开始的。他是中国新诗歌的旗帜。当“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他以他的横厉无前的笔锋,  相似文献   

5.
对真理负责,对历史负责,这就是诗人的政治责任感。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侈谈充当时代的歌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那只能是自我嘲讽。所以诗人首先要是一个诚实的人,勇敢的人,战斗的人,然后才有真正的诗。“战士和诗人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 当然,诗人要勤奋地劳动,可作品不应该轻率  相似文献   

6.
具有世界影响的我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革命战士郭沫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四年多了。今年11月16日,是这位文化伟人的九十诞辰。 缅怀郭老生前巨大而多方面的贡献,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郭老的一生,是用剑、舌、笔战斗的一生。从“五四”以来,在翻天覆地的中国历史变革中,在斗争的每一个重要关头,郭老都建下了不  相似文献   

7.
郭老的一篇佚文(附后),实际上是一段序和十六首诗。一次找寻到这么多佚诗,是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得从郭老生前的秘书王廷芳同志1980年6月8日写给我的信说起。信中说:我看到吉林《社会科学战线》第二期的补白中,有你一篇小文章,很受启发。一九四七年初,上海某报纸或杂志登了一篇题为《续“狐狸篇”》,署名为“牛何之”的文章,作于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四日。从笔调上看很象是郭老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3期发表了王滋源《杜甫<喜雨>诗是反对农民起义的吗?》的文章,认为,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喜雨》诗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杜甫所言之“洗”,“是‘雨洗娟娟静’之洗,是‘一洗苍生忧’之洗,而不是清洗什么‘盗贼’”。愚见以为,王滋源的看法却恰是“站不住脚的”,而郭老认为“滂沱洗吴越”就是杜甫希望痛洗农民起义军的意见才是正确的。何以见得呢?王滋源首先是从农民起义的范围,对郭老的解释进行反驳的。他对“吴越”的理解太拘泥了。所谓“吴”或“越”,在诗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在史剧《武则天》附录中断定武则天生在四川广元(故利州),其论据主要是唐朝李义山的一首诗和利州出土的半截石碑。《李义山诗集》中有《利州江潭作》诗一首,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五个字。郭老说:“金轮是指武则天”,这无疑问;但他又说:“感孕’是由古代的‘感天而孕来’的,诗与武后无涉”。——这两个说法,我认为很值得研究:(一)从字义上看:“感”字在诗题里常作“感怀”、“感叹”、“感想”解释,“孕”字古义和“赢”相同。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文物考古战线的先驱者,我们尊敬的郭沫若院长与世长辞了。这是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巨大损失,同时也是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个巨大损失。郭老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老生前非常关怀我国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积极领导支持文物、博物馆工作,并  相似文献   

12.
杰出的诗人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最后一章《杜甫与苏涣》中,认为苏涣是“造反诗人”、“人民诗人”。他在此书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我倒很愿意投苏涣一票。”郭老的这一结论,我不敢苟同。1971年公开发表了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可以看出,郭老是在研究杜甫的过程中发现了杜甫对苏涣“倾倒备至”,从而起意研究苏涣并发现了苏涣。我们就顺着郭老的路子,从杜甫与苏涣的关系入手探讨一下苏涣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苏涣只留下四首诗。关于他的史料,零星的有几条,都非常短,并且间接的居多,而杜甫有关苏涣的诗就有三首。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用笔奋战的文学家,却又高度赞扬拿枪战斗的革命家。他在《革命时代的文学》的讲演中曾指出:“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他在北京工作时期,对倾向革命的冯玉祥,曾有过帮助和支持。许广平回忆道:“在北京时,人们对奉直等军阀不满意,那时在南方革命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读到贵刊第三期所载《郭老未发表的七律》一文,深受启发;但文章中似对郭老与金静庵唱和的经过未搞清楚。这虽然不过是个细微末节,但关系到老一辈的革命家与学者间的唱酬,有必要把它搞得确切一些。我们依据的既然是《静晤室日记》(未刊稿),如无其他资料,我看可以作如下的推测: 一、1945年3月24日晚,金静庵“撰一诗赠之”,日记未反映出几时把它送给郭老的,然而文章却说,他把26日的修改稿送给郭老。我看不对。这有郭老后来的和诗初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郭沫若同志从一九一八年初夏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到一九七八年五月发表《衷心的祝愿》,经历了整整六十个寒暑,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巨大贡献。当全国人民及世界进步人士悼念郭老,学习郭老的时候,重读郭老的《女神》,使我们倍感亲切。这是郭老的第一部作品,又是我国第一部革命诗歌巨著。它凝  相似文献   

16.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是清代有名的学者、文学家。乾隆时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乾隆皇帝也知道纪晓岚是个才子,有一次,想跟他开个小小的玩笑,就对纪晓岚说:“朕袖子里有一朵鸡冠花,你就以鸡冠花为题吟一首诗来!”纪晓岚稍一思索,吟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诗歌开始的。他在谈到自己的诗歌作品时说,“我于旧诗素未研究”,新诗则“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新诗人的出现,就洗手不作了”。其实,从1900年春的《别诸弟三首》到1935年底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我们现在见到的鲁迅诗歌近八十首,其中大部分是旧体诗,也有一些白话新诗和民歌体,具有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循着鲁迅先生的杂文笔法,我们可以见到这位杂文大师所独创的诗歌艺术天地。 鲁迅杂文的特质之一是有强烈的战斗性。他称自己的杂文“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人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一创作精神也溶化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怒向刀丛觅小诗”,其诗也是战斗的艺术结晶,锋利的战斗光芒与其杂文交相辉映。他的诗诞生在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凝聚着一个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年青时代在东京写的七绝《自题小像》就是一曲深沉的爱国主义绝唱:“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一开始就表明自己与祖国存亡与共的联系,接着勾画了在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的统治与侵凌下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然后通过寒星“寄意”,誓为拯救民族危亡而献身“我以我血荐轩辕  相似文献   

18.
正纪昀曾于谪戍新疆期间曾创作一首描述炼铁的诗,收入其《乌鲁木齐杂诗》中,诗曰:"温泉东畔火荧荧,扑面山风铁气腥。只怪红炉三度炼,十分才剩一分零。"其下自注:"铁厂在城北二十里,役兵八十人采炼,然石性绝重,每生铁一百斤,仅炼得熟铁十三斤。"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实的时间、地点等,已有多位学者考证。但此诗自注中描述了铁厂冶炼生铁并炒炼成熟铁的过程,其中相关数据涉及炒炼效率问题,似有所误。生铁炒炼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制钢或熟铁工艺,  相似文献   

19.
阮籍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籍是中国魏晋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与诗人.古今学者对阮籍的研究多囿于文学,特别是限于对其诗的评点,却极少有人全面而深刻地探讨他的审美观,尤其是很少有人系统地谈及其审美情趣,这可谓中国美学史微观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20.
前言“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作年代,最通行的说法是这样的:“它最初出现在南朝陈代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里。诗前有小序,大意说,这是汉末建安时期的人为焦仲卿夫妇被迫自杀的悲惨事件而写的一首诗。徐陵又把这首诗列在繁钦和曹丕两人的诗的中间,所以向来大都把它当作汉末的作品。但是这首诗里有些词汇是三国以后才通行的,有些诗句又象六朝人的口吻,大约在它被徐陵编选以前的300多年间,被人们传诵、传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