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哈桑·本·萨比特(约590-660年)是阿拉伯蒙昧时期末、伊斯兰时期初的主要诗人之一.他出身叶斯里布赫兹拉吉部落名门,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母系的后裔.哈桑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均是蒙昧时期诗人.他受家庭熏陶,从小喜爱作诗,青年时即成为叶斯里布颇有名望的部落诗人. 哈桑早年曾到过沙姆地区的迦萨王国和半岛北部的希拉王国.他皈依伊斯兰教后,受到穆罕默德的器重,被誉为“穆圣诗人”,一直追随穆罕默德,为宣传、捍卫穆罕默德的宗教、政治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穆罕默德去世后,哈桑地位骤降,并时常受人嫉妒.晚年双目失明,很少作诗.  相似文献   

2.
蒙古人与马     
有一个说法,大概走到哪里,也不会存有异议,那就是蒙古民族与马的情结,是没有哪个民族可相比的。俄国学者符拉吉米尔佐夫曾在《拉施特传》中说过:蒙古草原上“马比一切更受重视。马群是古代蒙古人的主要财富。没有马,草原经济便无法经营。马是蒙古人的交能工具,用于战争与围猪……”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相似文献   

4.
一场一场的雨下过,冬天就来了.去年冬天经常来咖啡馆的客人,今年冬天已经不知所踪,他们到来时没有打招呼,离去也无须报备. 这对母女是我在今年冬天遇到的.星期天的下午,窗外下着雨,她们面对面坐在桌前,昏黄的台灯照着面前的书页.天天在一起的人,已经没有多少可聊,所以她们安静地各自看书,中间摆着一块芝士蛋糕,谁想起来就叉下靠近自己的一块儿.慢慢地,三角形的蛋糕只剩下中间的一堵小“矮墙”. 女儿十二三岁,看书很快,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翻书,每本书翻十几分钟后,便站起来换一本.有一次,她拿下一本《性文化史》,厚厚的,红色封面,饶有兴趣地看着.母亲发觉她有段时间没有换书,饶有兴致地问她在看什么,她将封面展示给母亲.母亲的脸腾地一下红了,无助地看着女儿,似乎左右为难,不知该说什么.女儿顽皮地笑了,嘴角上扬,有淡淡的嘲讽,似乎在说,别大惊小怪了,一边却自觉地站起来,伸长手臂,努力把书放在很高的书架格子上.母亲冲她笑笑,没说一句话,待女儿去洗手间,她站起来,匆匆忙忙地将那本书翻了一遍.  相似文献   

5.
声乐是人类语言心声的艺术化表现形态.中国专业声乐在20世纪前半叶处于起步阶段.欧美的美声传入中国,一批学者在国内、国外按照美声的模式学习研究声乐艺术,也出现了一批专业的艺术歌曲.另外,也有的音乐工作者分散地、个别地进行了民族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你怎么像强盗一样啊 窗外花团锦簇,散落一地的阳光泛着淡淡的光晕,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初夏的清新.我却无心留恋这醉人的美景,玩儿了一夜游戏的我进了多媒体教室后就开始打起了瞌睡.讲台上教授侃侃而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呢喃轻语,遥远而模糊不清.不知过了多久,急促的下课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我下意识地擦了擦嘴角,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急匆匆地收拾起东西向食堂快步走去.我已经一夜滴水未进了,现在饿得两眼直冒绿光,一阵风似的夹着书本在校园里疾走.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我在下班回家的公车上,迷迷糊糊地正打着瞌睡,身后来了一位女士,刚一坐下就拿出手机滔滔不绝地开始跟人抱怨婚姻.漫长的八站路,她竟然一气呵成没有停下来喘口气.  相似文献   

8.
温情的谎言     
洗完澡回到卧室,发现女儿已经抢先一步躺到了我的被窝里.细细的鼾声从捂在嘴上的被子里传出来,一副已然熟睡的样子. 我从这鼾声里听出了破绽:小孩子睡觉,怎么会打鼾呢?凑到她跟前一看--呵呵,眼睛闭得太紧了,长睫毛还不时微微地忽闪几下.显而易见地,小东西在跟我装蒜.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曾经拍到一组精彩镜头——有一种麻雀大小的鸟儿扑扇着翅膀,刚刚落在沙地上准备觅食时,潜伏在沙地里的蛇猛地窜了出来.鸟儿迅速飞起,立即用自己的爪子,开始一下又一下地拍击着蛇的头部.由于力量有限,蛇依然攻击不止.鸟儿一边躲闪着蛇吐的信子,一边用爪子继续拍击着蛇的头部,其落点分毫不差.在鸟儿拍击了1000多次后,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动不起来了.鸟和蛇的力量的大小显而易见,生物学家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种鸟儿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终于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蛇头的一个点,长时间专注地去拍打.最后,再凶悍的蛇在弱小的小鸟面前也会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10.
《安家》2008,(1):117
1、湾流汇:奥北小独栋开启年度精彩序幕 3月24日,复地湾流汇会所,近200名来宾惬意地享受了一场名为"湾流聚乐 品湾流生活"的产品品鉴party.名列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的复地集团在北京开发的这一别墅力作在奥北别墅区中率先吹响了春天的号角.  相似文献   

11.
永远的伤痛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冬夜是怎样的让人寒心彻骨. 1987年的除夕前夜,母亲和我们兄弟俩围着炉火在等父亲回来.父亲那时有些经济头脑,从两年前就一直在外跑生意.敲门声响起,却是常和父亲一起跑生意的隔壁四伯.四伯把母亲拉到屋外,嘀咕一阵后,母亲一脸惨白地回到屋内,泪水从她的眼角不住地往下流.原来父亲在外面有了女人,那女人是个寡妇,拖着一个孩子,父亲和她已经有一年多的来往了.  相似文献   

12.
无言的训练     
有一次,见邻居在他自家鱼塘边钓鱼,钓得一条,却见他慢慢地将鱼从鱼钩上取出,在手上把玩了几下,又扔进了鱼塘里,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 邻居说":我在训练鱼呢!" "训练鱼?"我不解地问. "训练鱼不贪钩."邻居说. "为什么要这样训练?"我问.  相似文献   

13.
1 唐妙妙的婚姻自打一开始就有那么一小点点的不完美,她和李昊是通过相亲认识的,所以唐妙妙不止一次地说:“如果咱俩是自由恋爱,多好.” “是啊,城市不大,相遇太难.”李昊最初总是随声附和回应她.可是渐渐地,李昊在家时一日比一日少言寡语,回应越来越少,即便唐妙妙说点什么,他也懒得再往下接. 李昊在家里时的庸常状态,不是手里握着遥控器慵懒地窝在沙发上,就是兴致勃勃不管不顾地玩游戏看视频.唐妙妙见状,气就不打一处来,她觉得李昊除了吃饭和睡觉,不愿意在她身边多待一时半刻.唐妙妙急了,她冲着李昊嚷,“那么喜欢自己一个人,结婚干嘛呀?”  相似文献   

14.
新来的女老师好漂亮 那时,我在镇里读初中,夜里要上晚自习,吃住都在学校. 上初二时,物理老师因病住院,需要两个月才能康复,校长请来了一位女代课老师.那天,班主任将她领进教室时,讲台下顿时一片躁动,她太好看了,太健康了,太年轻了,年轻得只能喊姐姐.看着她,我的心没来由地、急促地怦怦直跳.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重阳节正逢国庆,是盼望已久的长长假期.在家人殷殷的期盼中,我手忙脚乱地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华灯初上的傍晚匆匆地赶往火车站.六点还不到,京城的霓虹灯已然亮起,夜色也开始迷离,地铁里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路人.每一站上下车的人都很多,我站在车厢连接处一个可以倚靠的角落里,看着拥挤不堪的人群来来往往,大多如我一般地疲惫、仓惶,甚至有些蓬头垢面.  相似文献   

16.
一、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天台山的美景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同时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然把一个澄澈青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相似文献   

17.
投入海的怀抱 陈涛出生于1970年1月,生长在美丽的新疆.美丽丰饶的家乡给予了他艺术灵感,陈涛从小便喜欢用画笔记录山水、风土人情.大学时,他顺理成章地读了油画专业. 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大二的暑假,陈涛与同学结伴到海边玩耍.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浪热烈地翻滚着,他的心也前所未有地澎湃汹涌.从此,陈涛对大海有了一种美好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美丽心灵     
我有一个朋友,是盲人.不是先天盲,23岁那年,一场大病让他永远地生活在黑暗中了.虽然命是保住了,但却永远地失去了视觉.我总以为这种失明比那种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因为曾感受过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知道那种阳光刺眼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朋友建了个QQ群,名叫"飞越疯人院".我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你想想,是不是疯子离自由更近?我一想,还真是,一个人疯了,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能活得更自我. 我遇到过一位老人.夏天,在公园的甬道,他光脚踩在鹅卵石上,对着一地牡丹高歌:"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常有一些观众,饶有兴味地看他,他视而不见,唱得忘乎所以.我一度怀疑他精神不正常.  相似文献   

20.
李君  曾中文 《职业》2008,(2):50-51
美国<赠地法案>实施的结果造就了一批现代综合性大学,其中一些大学成为世界知名大学,诞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亦孕育了美国的创新体系.本文将回顾这一模式,并略谈赠地法案对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赠地法案的颁布与赠地学院农业教育模式的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