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日语学习者的立场出发,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日语形式名词语法现象的理解、掌握以及在实践中应用是相当困难的,为此,弄清楚形式名词的使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本文以「こと」为例,通过对日语形式名词的形成和使用等语法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摸索出形式名词在使用过程中在含义及用法上的一些规律,并进一步阐述它们在日语语言中的实际应用。希望对日语学习者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语格助词是学习日语最难掌握的语法内容,也是必须掌握的主要语法知识。本文就日语谓语与格助词的呼应表现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言模块的角度去阐释语法隐喻现象。人脑中独立的语言模块以一定的规则对语言形式结构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的元功能可以通过语法隐喻得以实现。本文认为,模块理论与功能主义在语法隐喻上具有统一性。语法隐喻发生在人的元认知策略、社会和语用等因素的作用下,是一个语言使用的编码过程,它表明语言是动态系统。语法隐喻改变和塑造语言,使语言的使用体现出了灵活性;同时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语法隐喻现象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第1期论句子语义中的命题李勤(1)日语中制约主语省略的若干因素崔崟(7)关于格标识功能弱化的若干考察刘德慧(12)语言主观化、句法表现和话语交际功能徐学萍,尚军,吴爱芝(16)英语经济语篇中生物隐喻映射模式探析徐冰(20)英语主、被动语态语义不对称现象简析张卫东,胡建华(24)从功能语用角度对比分析英汉可能类情态意义韩大伟(28)比较社交语境下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刘立剡(32)日语外来语的来源与作用申秀逸(35)文化中的国家与国家中的文化——论日本对汉文化的认同与承传于长敏(39)文化全球化与全球性文化公共领域王丽雅(44)简论第二语言的学…  相似文献   

6.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对句法与语义的界面研究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揭示了动词和名词的种种复杂关系,在语言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格”辨》(The Case for Case)是菲尔墨格语法初期理论的代表作,基本奠定了格语法的主要模式,是格语法正式提出的标志.本文在回顾《“格”辨》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介绍并评价了这篇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格语法中的“格”的定义、句子中的深层格的构成、深层格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和深层格的语言类型学意义,并探讨了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日语教学中的某些难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探讨了运用语义扩展理论进行词汇教学,运用原型理论和语法化等理论进行五个方面的语法教学,阐述了该语言观对日语口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由美国语言学家费尔默提出的格语法,研究多从语言学学科分类和历史角度进行,从而把它看作是语言意义研究的一个分支,是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贡献.然而,从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共时关系来看,格语法实际上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复杂的句法现象寻找语义动因,整合了句法学与语义学.同时,这一视角也让我们看清格语法在连接语言符号表达与内容的征途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现象一直为功能学派的研究热点,通常认为语法化具有语音弱化与附着、语义弱化、词形变化三条主要的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式学派的语言学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语法化研究的领域。他们以最简方案中的理论为研究框架,结合历时句法学的观点提出在语法化过程中涉及结构的简化和语义的弱化。形式理论框架下的语法化研究为形式理论和语法化现象找到了新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0.
功能语法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功能为基础、以意义为导向是功能语法理论构建的一大特点,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重要原因。Halliday的功能语法融汇了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观和伦敦学派的意义观,在理论构建过程中不断向意义推进。语言功能的探索是意义研究的必要前提,社会意义学建立了语言与语境之间的理论联系,使得成熟阶段的功能语法理论呈现出明显的功能语义导向,更全面地反映出人类语言作为社会意义系统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在语言研究领域,一反过去,即以统合[语法、逻辑、习惯]的语言结构体系、语言分析理论相继问世,为研究日本语言开创了局面。近些年来,日语语法的研究已涉及到日语语法领域的方方面面。语法研究的成果也层出不穷。涌现出许多研究学者。早期的有山田孝雄、桥本进吉、松下大三郎、时枝诚记等几位语法学者,都提出自己的语法体系。他们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侧重句子结构方面的研究。例如,山田孝雄先生的语法学说力求解释人的思维方式与外在的表现形式的语言之间的关系;桥本进吉先生的语法体系最大特征是更加重视语言的外形,最为突出的成果就是设立了句节的概念;松下大三郎先生的语法体系更为独特,使用的概念也不同,主要对词素进行了研究;时枝诚记先生指出思想的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就是语言。20世纪七十年代后,以铃木重幸、奥津敬一郎、森田良行、高桥太郎、寺村秀夫、沼田善子等为代表的研究,较前期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语助词是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日语语法中的难点之一,普遍受到英语介词对它的迁移。本文旨在对日语助词与英语介词在意义、功能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例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日语语法;同时,也帮助二外教师在初级语法教学中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为第二外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观将语言看作以大脑为物质载体的内部语言。它的心智哲学属性既不是硬派,也不是软派。认知观既研究内部语言的特征、结构、功能和能力操作之间的关系,也自觉用科学理论原则约束自己。认知观指导下的语符模式以认知层次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兼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语义学、认知语法各模式的长处。它模拟的范围包括话用推理、语言表达形式以及两者间的认知操作。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日语流行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现代日本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反映这种变化的流行语不断涌现。这些流行语有的被人们广泛使用 ,有些成为常用语还被当作固定词汇收录在词典中。由于流行语的形式不拘一格 ,又被年轻一代大量使用 ,甚至导致规范日语单词和语法变形、日语结构紊乱。研究现代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形式和功能等各个方面 ,可以剖析现代流行语 ,从而达到研究日语变化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暧昧性表达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反映在用词、语法和会话等方面。作为日语爱好者必须熟练掌握这种语言的暧昧性,它既反映了日语这门语言的某些性格,又附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通过对它的剖析,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日语,而且可以窥探到日本文化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若者言葉”即年轻人用语,是现代日语发展变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不受传统日语规范的制约,对标准日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文章从词汇、语法和语音三方面对日语中的“若者言葉”进行了归类。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它在发展过程中对现代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序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18.
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指导,参照儿童语言习得案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一些英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地道的、正宗的英语.认为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应当以使用为基础,语法和语义相结合,英语和汉语相比较,以自下而上为主.  相似文献   

19.
针对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所涵盖的理论观点,获得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这一语言分析方法强调把语言看作是语言潜势系统,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的目的是交流,以及语言之所以是这样在于它要充当某些功能。同任何一种理论一样,系统功能语法也有其局限性,存在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再谈汉日翻译中的几个问题——再与迟军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迟军先生于1990年在《日语学习与研究》第3期上发表的“试析《试析〈汉译日基础教程〉的误译》”一文,从如下几个方面与迟军先生再商榷:一、译文要符合语言的规范和表达习惯;二、译文不应使用过于陈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三、译文的句组、语段脉络要清楚易懂;四、译文要符合日语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