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蘅是清代中叶苏州女诗人,可惜红颜薄命,青春早逝.其父舐犊情深,裒辑遗作,编成<绣余遗稿>.其生平及著作久已失传,复旦大学图书馆近年获藏<绣余遗稿>,系存世孤本.本文即对许蘅生平、<绣余遗稿>版本及其诗词创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清代河南学者冯喜赓是《聊斋志异遗稿》的编纂者和评点者之一。通过新见冯喜赓别集《墨梦斋诗文全集》可考索冯喜赓的生平及著述,为今人解读《聊斋志异遗稿》“虞堂附记”提供新的启发。《墨梦斋诗文全集》所载冯喜赓与《聊斋志异遗稿》编纂及评点者段■、胡泉的交游诗文,以及首次发现的冯喜赓撰刘瀛珍祭文《祭刘十仙舫文》,不仅有助于段■、胡泉、刘瀛珍的生平研究,亦是反映《聊斋志异遗稿》编纂及刊行背景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词语的结构分析、实体词的位、短语的功能分析、析句方法等方面对易作霖《国语文法四讲》和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作了比较,以便进一步介绍《四讲》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程士廉生平史料目前虽然不详,但其作品今存本跋文作者“泥蟠斋”显然是其前辈友人,他称道程“渔猎百家,纵步词林”,可见其乃当时的曲家名流无疑。就思想内容而言,《小雅四纪》继承了汪道昆杂剧注重历史上贵族和文人士大夫风流轶事、暗寓批点的传统。体制上分别由一折南曲构成,即所谓单折戏,实际上是四部独幕剧。作者追求的是文人家班场上演出的观众效果,且特别注重抒情意味浓厚的曲辞,无论从时代剧场还是从文学中的剧诗角度考量,均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墨子>引<诗>论<诗>数次,考察其对<诗>、<书>以及对<诗>不同部分的选择,可管窥<墨子>的<诗>学观.将其与其它诸子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墨子>的<诗>学观的独特性.将其纵向研究,亦可丰富完善先秦的<诗>学系统,尤其是<墨子>在<诗>经典化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宋代《诗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之一的《诗缉》,始刻于淳祐戊申(公元1248年),成书于淳祐末与宝祐初(公元1251年之后),历时达四年以上。《诗缉》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以诗解《诗》。具体表现在它能以诗人作诗与读诗之法来解读《诗经》;同时,它还能引用作为文学作品层面上的文学之诗来解读《诗经》。也正是因为《诗缉》的这一特色,为明清时期《诗经》学研究的转向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7.
《诗经》诗并非指《诗经》一书中的三百篇作品,而是指后世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的以《诗经》为核心题材的诗作。依据创作宗旨与表现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集《诗》诗、《诗》事诗与论《诗》诗三类。集《诗》诗的出现是引经之习、用典之风、拟古之作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诗》事诗的内容或是吟咏《诗经》一书,敷衍其篇章意旨,或是铺叙读《诗》所感,颂扬圣人之心,还有续补六笙诗之作。论《诗》诗的内容则或是专论《诗经》之技法特色,或是偏重以《诗》为法,阐述诗学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学影响的一个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8.
朱熹"以《诗》说《诗》"诗经诠释学美学的基本原则正是建立在对"以《序》解《诗》"辩论基础上的。朱熹以为《诗》是"感物道情"之结晶,所谓"以《诗》说《诗》"就应该是从《诗》所"道"之"情"的方面去把握这种《诗》之"情"。《诗集传》突出了《诗经》文本,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说《诗》风格和创新,是"以《诗》说《诗》"原则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10.
汉代四家诗对《诗经·陈风·衡门》主旨的解读各有不同。毛诗认为诱导陈僖公立志,韩诗认为表达安贫乐道之情,鲁诗认为表达隐居无求之志,齐诗认为表达士人失意。其中以毛诗、鲁诗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四家诗解读《衡门》的立场、角度不同,对诗歌主旨的认识也不同。毛诗把诗比附具体的时代政治,三家诗以诗证明政治哲学观念,本质上都不顾诗本义。经论世知人,辨析《衡门》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得出结论:此诗主要表达诗人对时代政治的失望,决心安居陋室,展望了与志同道合的妻子相依相伴的美好生活。唯有把包括《衡门》在内的《诗经》当歌谣看,才能走进诗人的世界,真正地理解诗歌主旨,更好地继承这部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11.
与同时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样,高旭对日本幕末时期志士吉田松阴非常推崇,称之为"先觉",思想上也受其较深影响,这与当时中国的时局、中国知识阶层的吉田松阴热以及中国人当时的日本观密切相关。除了受改良派影响外,德富苏峰对吉田松阴的评价、尤其是把他与玛志尼相比较,也对高旭及其同时代的人认识吉田松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琐高议》是北宋中、后叶著名的文言小说集,受空前繁荣的市民文化影响,其“庞杂”的内容明显地开 始趋向于世俗化,标志着其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3.
北宋文言小说集《青琐高议》所收146篇作品中有16篇是帝王题材的故事。与前代同类作品相比,这些故事的叙事重心由政治劝诫转向了娱乐媚俗,创作方法由纠缠于正史跃进到恣意虚构,语言风格由含蓄蕴藉变为朴野直露。造成宋代帝王故事世俗化转变的原因是:五代以降帝王权威的严重下降、创作主体社会地位与接受主体审美旨趣的变迁、话本小说审美趣味对传奇小说的渗透。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随着礼教的确立和巩固,<诗经·国风>中民间青年男女之间自由而活泼的爱情之歌逐渐消歇,更多的出现了吟咏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处境和感受的作品,其中徐淑的作品在汉代女性创作中成就较高.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答秦嘉诗>、<答夫秦嘉书>、<又报嘉书>等,在汉代女性文学中的贡献和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的文学观和她作品中的徐志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文学观主要表现为诚:一是指对文学的诚实态度;二是指主观所体验的情感的真诚。两者共同聚焦于心灵的诚。由此出发,她将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体验有意无意间写进了作品。  相似文献   

16.
梁慧皎的《高僧传》,以弘扬僧人的理想人格,达到传教护法为目的;道宣的《续高僧传》以弘通佛法要义为首任,重在“会正解而树言”。二者虽在写作过程中都具有史家的眼光和“实录”的精神,但在成书目的及作传理念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深入了解慧皎和道宣为僧人立传的意图和价值取向,从体例结构、成书目的及作传理念等维度探析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1753年沈德潜编刊《七子诗选》,1757年高彝将此书加以删节,在日本出版和刻本,书末附录了他的《寄吴中七子诗》。根据《寄吴中七子诗》,可知《诗学新论》中记载的伪造的七子回赠高彝的和韵诗署名有误。释大潮是高彝的老师,他对高彝被骗事件曾发表过评论。  相似文献   

18.
《遂公■》是近年发现的重要青铜器,内有长篇铭文,记载了禹治理水土的事情。铭文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多与《易传》有关,例如中与四方、君王与父母、礼与美、心性与道德,等等。  相似文献   

19.
高拱的法治思想可以从法的价值、司法原则、司法实践、礼法关系的视角归纳为四个方面:祥刑之经,本之以公;法必贵当,罪必责实;宥过刑故,反对大赦;礼乐驯服,法度绳约.高拱的法治思想蕴涵着公平公正、变法改革、从严执法、礼法并重等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品格,继承与弘扬这些精神,对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敬宗和李义府是唐太宗的朝臣,也做过高宗武后时期的重臣,史书称二人是奸臣.贞观时期政治相对开明,正人君子得到重用,两人还能有所不为;高宗武后时二人则是无所不为.本文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许敬宗和李义府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及擅矫主命的贼臣行为并给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