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派京剧与现代美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83-88
海派京剧是传统京剧范式定型后南下传播,受以上海为中心的工商社会影响和文化转型熏陶,在剧目题材、道具布景、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强烈革新意识的京剧流派。它传递了新的社会观念,表达了新的审美体验,引领了新的审美趋向。其演变轨迹反映出中国美学形态从古典和谐型向现代对立崇高型的转变,体现了美学现代性进程中从侧重"人的解放"维度向侧重"民族独立"维度的逻辑转折。  相似文献   

2.
景:物色之美     
人们在山川自然的观照中发现了物色之美,称之为风景、美景、景色、景观,又将它摄入诗、画,创造出艺术之景。与"情"范畴相对,形成了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景"范畴。在表示审美客体的诸范畴中,景.可以说更有纯粹的美学意义。它直接由物色观照中产生,是审美主体对自然对象美的一种发现与概括。与其它的客体对象范畴相比,景,更具有空间审美意识和自然人化的美感趣味,因而成为文学艺术与审美欣赏中一个常用的范畴术语。其特别的审美内涵、潜在的文化渊源和引人入胜的魁力,都颇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山水美感的结晶自然风景,物色万象,自古…  相似文献   

3.
媒介变革不仅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转型和日常生活形态的改变,也引发审美世界的深刻变化。微时代社会群体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风格和审美风格,形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小众审美趣味表达。社会总体的审美趣味因为"异质性"而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小众审美趣味具体表现为"微小且生动""微观且深入""微物且庞杂",更具独立性、自主性、稳定性和传承性,并对社会总体审美趣味进行补充和更新。要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精神旨趣和个性特征,需要与生活诗学达成意旨上的关联,从深厚的传统美学中获得滋养,并且借助微平台的传播,这样才能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活力,使审美世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4.
康梅钧 《学术界》2007,(4):87-92
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传媒文化领域中的消费文化日益增长,并强烈影响着社会整体文化的诸多方面.传媒消费文化对社会文化基础性意义上的改变,使文学生产者与传播者都卷入到这样的文化场景,文学内容与文学审美的方式等随传媒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消费文化重塑了"身体神话",打造了娱乐化审美趣味.文学生产的价值取向与传媒消费文化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吴功正 《齐鲁学刊》2013,(1):115-122
出土文物器皿和出土文献资料所蕴藏的文化—美学含量,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物(文献)的新成就,实证性地为中国美学史的"新学问",提供了"新发现",使得研究者重新面对和考量已有的对象和结论。王国维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所阐释的"三类比较论",对于近、现代宏观学术理念和方法论具有崭新的意义。地下和地上,出土和传统,文献和实物,或互证,或反证,或补证,其近缘关系,为深刻意义上的现代学术转换亦即历史维度—审美维度的价值重构奠定了基础。出土文物(文献)从多方面对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经验产生早期积淀,形成诸多审美原则,从而在审美的普适性上泽被深远。  相似文献   

6.
生态审美是一种秉持间性姿态的审美活动,文化间性是生态审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它要求我们在生态审美活动中,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文化"这一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次上铲除人和自然关系被异化的根源,使人类栖居的地球永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美光辉.  相似文献   

7.
关于秦汉审美文化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上的地位,目前国内主要有"过渡"说、"转型"说、"承前启后"说、"奠基"说和"关键"说诸种.我们认为,如同从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来看,秦汉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样,从中国审美文化历史与发展总体来看,秦汉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然而,以往论者大多注重秦汉审美文化"承前"和"继往"的作用,相对忽视它"启后"和"开来"的贡献,忽视秦汉审美文化的独创性.与先秦相比,秦汉实现了美的升值、情的上扬、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在审美的独特性质和功用的探讨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审美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6,(4)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了审美时空的三个基本维度。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根本对立,引发"心理时空"对"自然时空"的塑型与超越,这也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存在论依据,但"心理时空"还必须转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意象符号亦即"形式时空"上。老庄的"虚静"说、佛禅的"空静"论均为审美心胸理论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但两者仅从哲学上对"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发,而对"形式时空",特别是审美时空三层面之间的共生相依关系并未作明确论述。魏晋以降,"虚静"("空静")说被后世文艺理论家用于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在庄禅的"道体时空"、"佛性时空"之外,拓展了审美意象的"形式时空",审美心胸理论才实现了从哲学到美学、艺术学的完美变身,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凭借自身强大的符号意义的制造能力、传播能力和渗透能力,大众媒体催生和加速了消费文化在中国本土的产生和流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凤凰卫视倡导的"生活时尚"类栏目到今天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实用"类栏目,生活类电视栏目通过一次次的改版与重新定位,见证了消费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变迁。从"生活时尚"到"生活实用"的转型,有其现实依据,因为任何文化、艺术的生产与审美的消费,都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及审美心理,从社会心态的变化入手,随时切入其期待视野,以大众的恣态、通俗的方式走近观众,努力做到"视角融合",这才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生态型美学包括三个领域:环境美学、生态批评、景观学科,后一领域为中国美学界所忽略。西方生态型美学中的"景观学科",从词源上来说是希伯来传统和印欧传统的交汇,从思想上而言是荷兰风景画到英国园林再到美国的lA学科和德国的LE学科的交汇。西方生态型美学中的环境美学,是在批判艺术美学的"如画"思想中产生出来。如画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实验室型和分割性的,而环境美学的审美新范式是要回到自然中人与景的互动,在这一互动中让人与景都重回到生态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阐释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态势,鲍德里亚使用了"类像"这一关键性术语。类像化将消费社会带入审美社会、泛审美社会,是对传统审美、现代审美的整体转型。碎片化、即时性的形态特征和海量复制、重组拼装的形成机理,决定了缺失"审美内容"的类像对于后现代审美的顺应与契合。"超美学"是类像化成就,它在审美对象、审美本质、审美效应上有悖审美的原初本意,是对美学的偏移和背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持续、深刻、全面的整体性转型.社会转型与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相同步,就其主题特质及其内在轨迹而言,是中华民族之本位价值观念的寻索与探求的过程,意味着社会之基本价值关系的全面调整和有效转换,并通过社会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而具体表现出来.在社会经济价值观变迁方面,表现为在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博弈中,公正与共享价值观的胜出;在社会政治价值观变迁方面,表现为由"权力型政治"向"权利型政治"的转变中,现代公共行政的治理价值理念的出场;而在社会文化价值观方面,则表现为由抽象的"伦理本位文化"向新"公民本位文化"价值理念的转变.这是价值取向方面,社会由"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再到"人文公共性"本位的制度文化追求历程中,新质的社会共享性价值信念和理想的渐进生成与有机呈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和"范畴有个源起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和"的概念起源之初就有一定的审美趋向,诸子时代,儒、道、墨等诸家对其涵义进行了哲理意义的阐发.儒家论"和",则重于伦理政治的角度,重点讲"人和".道家论"和",多以气言,强调调平阴阳之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点讲"天和",强调只有恪守天性,排除外物杂念的烦扰的专注,才能达于生命精神之"和"的极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谐与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魏晋玄学在道家"和"观念的基础上,融会儒、佛、墨等各家对"和"的涵义的阐发,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和"观念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5.
李建秋 《天府新论》2008,(5):99-103
大众文化与娱乐文化在概念上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在内容上娱乐文化被人们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众文化与娱乐文化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包容关系",但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极为明显的差异.娱乐文化具有传统性要素而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产物,娱乐文化并非全是工业化和商业性的,而大众文化却必然是工业化和商业性的.娱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极大部分并不靠大众传媒来传播,而大众文化作为"大众传播的文化",其存在的前提是通过大众传媒模式化生产的、易复制文化,娱乐文化包含了精英文化中的娱乐活动,分为精英式的"审美的娱乐"和大众化的"纯粹的娱乐"两种主要的类型,大众文化则必然是大众化的,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的文化功能之一,是以信息传播方式构建社会成员"个体"的内在文化环境,而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秩序则是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价值所在.新闻传播活动之所以要反映和批判文化秩序中不合理的制度与社会关系,并在解构与整合的过程中构建新的文化秩序,是由新闻传播行为的社会功能及社会对其角色期望所规定的.良好的文化秩序,对于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即实现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闻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7.
艾伦·卡尔松集中分析了"不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三种表现:形式主义趣味、艺术地对待自然和分不清自然之所似与所是.他提出"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总体原则是"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具体途径则是求助于科学知识的帮助.依据艾伦·卡尔松关于"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原则反思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传统,我们发现了其深刻的内在矛盾:形式发达而基本薄弱,发达的"借景抒情"传统是对自然的功利主义态度,它成全了诗画艺术,削弱了对自然本身的独立、深入欣赏.  相似文献   

18.
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在艺术学领域的价值,可以通过其隐含的有关语言转换与经典传播的微言大义得到必要的揭示.首先,这一理论以“纯语言”为基点,在神秘主义宗教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将翻译理解为现世审美救赎的重要文化力量;其次,借助对“接受者”、“意义传达”、“民族中心主义”等的否定表达式,它在一个远为深刻的现实语境中探讨了艺术作品语言转换的可能性及有效性问题;再次,立足于相对宽广的跨民族、跨文化视野,它不仅提供了经典传播的一种特有方式,而且强化了经典传播的重要文化意义.同时,作为一种借助“纯语言”来传达的审美乌托邦,这一理论的现实有效性亦可在经典传播及传承的维度得到特别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文学场与经济场、新闻场、娱乐场等其他社会场域相互作用,构成文学生成及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环境,即文学生态。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创作心态无疑受到文学生态的巨大影响。文学营销中的"品牌策略",使作家被贴上"符号标签",从而影响作家形成自足的惯性心理。媒介权力的施控,催生了作家的媒介炒作行为,亦传递了作家创作上的速度焦虑。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霸权",驱使作家迎合读者读图的偏好,一方面仿明星式进行身体形象包装,一方面创作趋于影视化,这恰是作家趋附心态的显现。探究新世纪文学生态与作家心态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从创作主体的维度理解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走势。  相似文献   

20.
李杜诗歌的审美差异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景春 《中州学刊》2005,(3):212-216
李白与杜甫是两个在诗风上存在着巨大反差的诗人.他们二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天成与着重人工雕饰、重自由表现与重章法规矩、重情感气势与重诗歌形式、尚"虚"与尚"实"、意象疏朗与意象密集等几个方面.考察其审美差异的成因,是二人不但在思想、性格、创作思维、家学背景、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彼此所受文学思潮与时代精神影响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后者正是唐代文化转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