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建舟 《唐都学刊》2006,22(3):127-130
晚清社会小说观念产生于作家、理论家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品格成为这类小说的突出特征,或抨击时弊,揭露官场丑行;或反映社会灾乱,揭示人民疾苦;或吸取西学,改良陈规陋习;或抵御外侮,弘扬民族精神。总之,社会小说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社会的许许多多问题和现象,同时更描述了衙门官场的各种丑恶现象,以及作为社会思潮出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运动,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07,23(2):120-123
晚清小说的分类,突破了小说史中单一的题材判断原则,趋于文体形质的综合考虑,它颠覆了流衍千年的文学传统,引发国人的群体关怀。晚清小说报人众说纷纭的文体探讨,直接关合通俗小说的繁荣,折射出小说文类建构的自觉。平民文学在近代不只是一个响亮的政治符号,而落实在为民写心的文学实践中。这种基于文体的群体关怀,加速了小说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5,(4):132-139
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成果丰富,其共同特征在于将晚清小说研究纳入现代性的范畴重新加以梳理和讨论,切入点多,视角丰富,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并且最终都指向了小说所投射的中国近代社会现代性的生成问题,这一特征在王德威、韩南、叶凯蒂、司马懿、胡缨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权绘锦 《社科纵横》2012,(1):97-99,106
晚清历史小说观念的新变始于"小说界革命"。尽管梁启超等人对历史小说颇多责难,但觚庵、黄人等却能在客观冷静地正视历史演义传统弊病的同时,体现出对历史小说文体特征的反思和探索。尤其是吴趼人的历史小说观及其创作实践,既受到维新改良运动的影响,也具有晚清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性因素,因而体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宋曲霞 《社科纵横》2012,(4):117-120
晚清安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起步、发展、兴盛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反映了西学在安徽传播经历的由少到多、由慢变快、由浅入深以及安徽社会对西学的接受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安徽是一个农业经济比较典型、传统文化因素比较丰富的内陆省份,因而其西学东渐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自有其区域特征,而正是这些区域特征透视出了内陆地区西学东渐及其近代化进程与沿海发达地区所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9,(5):139-148
晚清民初为小说写作课程编著的小说作法,系统讲述了源自日本与欧美的现代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因其作为教材的属性而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和强大的执行力,培养了大量的小说作者并形成了现代小说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期待。小说作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和文体形态,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文体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使街头政治异常活跃.晚清街头政治对当时的社会政局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也为当代中国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日文史书的译介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译介过程中,众多知识分子、文化刊物与机构参与其中,并形成四个特点:翻译活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地域上呈现两个活动中心;译者在译介过程中的慎重选择性;翻译活动的繁荣呈现短暂性。同时,译介活动还存在两点不足:译介活动的地域发展不均衡、史学理论书籍的翻译数量较少。尽管如此,日文史书的译介依然起到了开拓国民视野、启迪民众思想、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清新政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清末新政的展开及人们产业观念的更新 ,清中央和地方的农业产业行政机构开始日趋专门化 ;与此同时 ,民间以改良农业为己任的职业团体———农会广泛设立。两者共同努力 :提倡农学教育 ,发展知识农业 ;设立农事试验场 ,推广农业科技 ;奖励发明创造 ,倡导设立农垦公司。这在内外交困的时局下 ,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面貌 ,但也顺应了时代潮流 ,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起了前驱开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家族生活为叙事主体,讴歌父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表现蒙古族强悍、奔放的草原文化精神,总体上构成了著名蒙古族作家邓一光小说的话语模式.而从叙事艺术上看,邓一光小说广泛融合中外叙事艺术,在继承与发展民族叙事传统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同时积极展开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通过风景描写与穿插英雄故事、神话传说等强化抒情色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采取编年叙事、实行紧张情节与日常生活情节的不断转换与将诗歌引入小说,是邓一光小说继承与弘扬中国民族叙事传统的主要内容.而设置晚辈视角、采用倒叙特别是交错叙述、插入书信体样式,体现了邓一光小说对现代叙事艺术的合理借鉴,并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叙事传统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3,(6):164-170
参与国际公约是晚清政府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近代中国国际化发展之基本环节。在此历程中,晚清政府逐渐改变孤立封闭和妄自尊大的传统民族主义意识,转而强调与世界的联系和接轨。同时也要求防范和抵制外国侵略,追求国家主权独立及平等。另外,还积极考量本土发展状况,以免因盲目国际化而损害民族国家利益。这些诉求构成晚清政府民族主义意识之主要方面,兼具了近代民族主义反抗与建设双重内涵。它既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产物,同时也在尽力避免国际化的一些负面因素,从而表现出了相对开放和理性的特点。而如何使民族主义和国际化保持恰当平衡至今仍是颇有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降,随着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明清以来的儒商合流现象进一步彰显,儒商群体也进一步扩大,其共同特征则是"言商仍向儒","商"、"儒"不分家。其中尤以张謇和经元善最具代表性。近代儒商有其类似的商业伦理观并构成一种新的传统:援儒入商,坚守儒家人格理想;利缘义取,求天下之公利;砥砺品行,以德经商;热心公益,以回馈社会为己任;兴学育才,矢志发展教育。近代儒商传统对当今商业道德文化的重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汲取其精华来形塑新时期的商业道德和企业精神,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载泽主政度支部期间从清理财政和整顿盐务两方面推进财政改革.一方面,他力主采取强力措施,在各省设财政清理局,简派财政清理官执行清理任务;另一方面,他推行以中央集权为旨归的盐务管理体制改革,清理盐务积弊.载泽改革财政包含“求新”和“谋权”双重面向,既是以立宪财政新制取代传统财政旧制的改良,又是少壮亲贵崛起后重新划分权力利益格局的尝试.由载泽改革财政可以窥见,少壮亲贵集团的崛起改变了清末政治常态.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东北进步人士纷纷创办报刊,启迪民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沙俄、日本殖民势力和东北当局为防止进步思想的传播,联合扼杀进步报刊,东北报业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之中。在这段历史时期,东北报业所发挥的积极历史进步作用,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尽管还体现着幼稚和不成熟,但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这段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新的小说形式——社会言情小说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这个时代就不能疏忽这一时期的小说,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清末兰溪的地权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浙江兰溪的清末鱼鳞图册样本,计算出该地区地权分配之吉尼系数,其数值与江苏、安徽地区的吉尼系数同样的低,这反映出江南省份的高人口密度,并与华北地区较高的吉尼系数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7.
In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withthedevelopmentofacapitalisteconomy,peoplewithvisionatcourtandinsocietycametorealizetheimportanceofformulatingandimplementingeconomiclawsandregulations.Inordertopromotethe"newpolitics"anddevelopmodernindustryandcommerce,theQinggovernmentalsograduallyformulatedandissuedaseriesofunprecedentedeconomiclawsandregulations.ThesemeasuresnotonlyhaveimportanceinChina's1egalhistory,butproducedimportanteffectsonthedevelopmentofsocio-economiclifeatthattime.I.TheFormulati…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京外各省及海外的立宪派士绅,实际上当时在北京政坛上也活跃着一股京城立宪派势力。本文以汪荣宝等人的活动为中心,论述京城立宪派的构成与代表人物,其活动特色和影响,以及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应变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