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苏东坡,人们都称道他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其实他还精通医药,这从他的文章、信札和别人的笔记以及《苏沈良方》一书中,可以找到不少材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子部五·医学类》:“二人(苏轼、沈括)皆不医名,而皆能通医理。”但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辈对医药一行是不屑为之的。苏轼精医术除个人爱好外,主要原因是他在仕途上一再受贬谪,接近下层人士,同情人民疾苦,因而留意于“卧者使之起”、“鬼门转其足”的“歧黄”之术,诚如明刻本《苏沈内翰良方》序所称,这是“坡老之隐抱”。据记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来杭州任知州,是年杭州瘟疫流传,他献出早年得之于四川隐  相似文献   

2.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13,(1):195-201
在苏轼散文的丰厚文化内涵中,士林理想人格的建构是其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苏轼笔下,司马光就是他心目中德才兼备士人形象的典范,司马光身上一系列人格闪光点,就是苏轼心目中士林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这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在为学层面上,是"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在为人层面上,是"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在为官层面上,是"治国莫先于公"。透过苏轼散文中的司马光形象,可看到苏轼心目中士林理想人格的建构形态。这对当代士林人格的提升仍有其特殊的思想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致力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在其早期阶段,阿尔都塞认为,"行动的天主教徒"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他又认为马克思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但他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当作圣人来看待的,他在60年代对马克思哲学的经典阐述正是建立在此种思维层面上的.这一解读思路中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4.
由兴波  孟伟 《唐都学刊》2005,21(3):86-88
苏轼对中国诗歌书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苏轼的书法艺术观中核心思想是尚"意",书法中真正融入了创作者的艺术情感、个人气质、学问才识,着力突出书法中蕴含的内在精神.他完成了对唐人尚"法"思想的反叛,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艺术观,开辟了宋书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5.
在创作中,余华走上了备受煎熬的精神苦旅,但在他的精神旅途之中,我们还发现了他思考得不完备之处,也就是他对人类存在认识的局限:他对暴力与死亡的迷恋,使得其作品在指证苦难存在时让读者感到压抑和绝望;把"活着"当成最高目标,让人的存在缺少了超越与自由;而一味用忍耐来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和解,更让人感到福贵内心的麻木,一个麻木的灵魂是不能也不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6.
<正>利用赴沈阳开会的机会,笔者采访了辽宁省新民市政协副主席、周坨子镇党委第一书记徐占海。引起我采访兴趣的一是他建立的功业,二是他获得的荣誉,三是他与我相仿的年龄、相同的出身。属兔的徐占海生于1963年9月,网上"百度"的照片一脸沧桑,一看便是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模样。他扎根农村十五年,在穷乡僻壤干  相似文献   

7.
楼天宇 《社科纵横》2013,(5):135-137
苏轼在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丰厚的人生哲学。苏轼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政治业绩和诗词歌赋,还有可供效仿的人生态度和可供思索的人文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自尊自信的人格魅力,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是苏轼留给后世的巨大精神财富,对提升现代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处干极为重要的地位.杜威发现,审美因素在元经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指引作用,它使经验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发展成为具有开启性的艺术经验,这种经验已经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涉及了人类生存实践的维度.杜威的审美经验论因此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案臼,使审美的超越性与日常经验、生活实践重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人追求超越的三种文化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浙江学刊》2001,4(6):38-42
艺术、宗教、哲学三种文化形式既是人追求超越的文化结果,又是人超越欲望的文化动力,艺术建立起一种不同日常经验的超越形式,宗教摆脱了对单纯"有"的执着,去拥抱"无",哲学超越经验、感性去追求本体和理性,三者都指向人的意义世界.劳动实践为人的超越创造了可能,人的超越本性推动了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