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乡村共同体作为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和乡村发展的历史基础和鲜明底色,是乡村记忆的情感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和强大助力。以组织形态为表征的制度约束和以伦理规范为内核的文化约束始终贯穿于乡村共同体的历史演变之中。城乡要素的频繁流动、个体化倾向、礼俗衰败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异化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当前,要利用乡村文化振兴来再造乡村共同体,以党建文化引领乡村集体,以家庭文化重塑乡村伦理,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参与,以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产生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公平正义、追求全面发展、重视福利保障、关注能力建设、注重资产建设、倡导多元参与,是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乡村的具体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明确的社会政策意蕴和取向。从政策目标上看,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全面均衡发展;从政策主体上看,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多元主体;从政策对象上看,乡村振兴战略突出福利普惠;从政策内容上看,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多样化保障;从政策手段上看,乡村振兴战略突出资产建设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4.
刘伟  彭琪 《江汉论坛》2020,(11):133-138
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乡村衰落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举措。乡村精英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吸纳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村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结构洞理论视角来看,乡村精英是有效联结乡村社会内外关系网络的结构洞节点,具有信息和资源优势来构建或者扩大与乡村内外部其他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精英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不仅是乡村社会内部人际关系、人员组织、村务自治的关键节点,也是乡村社会与外部世界政策、信息、资源等汇集和调配的关键节点。只有构建跨越结构洞的桥梁关系,促进乡村各治理主体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化乡村社会网络结构,推动多元化乡村精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才能实现乡村精英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5.
张众 《山东社会科学》2020,(1):134-138+119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通过分析乡村衰落现状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联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乡村衰落现象的全面提振。乡村旅游对于落实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此,乡村旅游要充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驱动作用,积极克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6.
齐骥 《东岳论丛》2019,40(8):32-40
在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发展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社会流动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文化动力以独特的社会特性,使当代乡村的传统性得以保留、现代性得以丰富、未来图景可以期待,为乡村振兴夯实精神思想动力,筑牢社会发展动力,激发美好生活动力并赋予生产结构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围绕"乡土性"带来的"当地感"和"历史感"所构成的乡土文化,在"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与动力形态"和"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创造性提供动力源"两种"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形态"中的表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折射和思想书写,创造出赋能乡村振兴的思想范式,充分释放出文化在守护乡村历史传续、回归乡村精神故乡、塑造乡村生活图景和促进乡村均衡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并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文化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乡镇与乡村社会关系中的紧张因素及其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后,乡镇与乡村社会间逐渐形成了一种乡镇有限主导的互动关系,该关系形态从总体上讲有助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在当下乡镇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紧张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乡镇权力过度扩张与公共治理能力下降并行的悖论,不利于乡镇与乡村社会良性互动的展开,进而制约和阻碍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顺利实现,故而有必要对之加以矫治。  相似文献   

8.
9.
张帆 《兰州学刊》2022,(7):105-118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要在经济产业方面持续发力,更需通过“兜底保障”守住民生底线,谨防规模返贫。鉴此,以公平正义、均衡发展、共同富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政策”,突显为回应有效衔接命题的基础载体和重要结构要素。在国家乡村发展战略衔接转换的进程中,缓解相对贫困、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项社会政策所能统摄,亦非由碎片化、零散性的社会政策堆砌可得。这便需要引进“社会政策群”的理论分析工具,以综合统筹的视域将围绕衔接命题而生产的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社会政策加以深刻审视,在历时态角度追寻政策的延续性、转换性和递进性;在共时态角度探知政策间的分工性、补充性和配合性。并通过学术研究推进社会政策群的科学建构。总之,若欲提升社会政策效率,充分发挥其对于有效衔接的基础保障功能,必须在同源性理念的导向下,科学统筹政策整体的结构布局,破除政策藩篱,实现政策耦合,释放政策合力。  相似文献   

10.
段学琴 《中文信息》2022,(2):263-265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全面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全面脱贫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行动结束,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长久振兴是后脱贫时代重点关注的工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后脱贫时代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和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发展乡村旅...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在“后扶贫时代”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尤为迫切。目前,东北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诸多社会风险,包括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环境治理风险、文化滞后风险、基层治理风险、乡村返贫风险等方面。应从加强农村经营体系创新、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加强文化创新提升农民素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关注返贫问题五个方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2.
13.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新时代,运用马克思再生产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从而牢牢把握“供给侧改革”主线,加强“需求侧改革”牵引,破解分配难题,构建畅通的交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剖析了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强化“供给侧改革”、构建多元化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主动融入“双循环”战略、加强“需求侧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先菊 《中文信息》2021,(4):259-260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科学技术的快速飞跃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整个农村地区全部脱贫摘帽,下一步将是全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新乡村.  相似文献   

15.
乡镇撤并是乡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的发展对我国乡村城镇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规模小,质量不高,尤其是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地等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适当精简撤并小乡镇,将极大促进现阶段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城市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指出该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随着"三农"工作的有序展开,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巨大改善,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持续增加,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综合性目标,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和突出的短板。对此,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必然的应对之策,而改善乡村基层自治,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乡村内外因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是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