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清代"汉学"兴起过程中,汉代的伏生与郑玄两家《尚书》经说重新受到重视,先后形成了以"宗郑"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一派和以"师伏"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一派,两派之间发生了多次交锋,可称之为清代《尚书》学中的"伏郑之争"."伏郑之争"涵盖了《尚书》学的文献层面、 经说层面及相关经说史料的性质归属层面等,其产生原因与清代经学重视师法家法的整体风气及今古文经学背景下学术风尚、 学术背景改变密切相关.清代《尚书》学"伏郑之争"不是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历史重现,而是清代学者在新的知识背景及历史语境下对两汉《尚书》学的阐释与重塑,其背后牵涉到的学术背景、 政治环境与现实诉求都与汉代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雪 《唐都学刊》2009,25(4):25-28
汉代古文经学是在与今文经学互争的态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文经学不仅为收集、整理和注解古文献不遗余力,而且其长于训诂、注重史实及持论平实的品格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术的科学权威.此外,汉末古文经学家吸收道家的思想,这对扭转儒学神学化的倾向有积极贡献,而古文经学与道家思想的某些契合又预示着汉代学术转向的必然.本文从分析古文经学的特点和方法入手,试图揭示它在汉末思潮解放中的作用及其对新的学术转向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郑玄是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学"小一统"对促进东汉今古文经学的融通具有重要的作用。郑玄的经籍笺注以古文经说为主要立场,又兼采今文经说,体现出他博采众家、融合今古的经学特点。郑玄的经籍笺注不但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这种经籍笺注内蕴的史学价值也明显呈现出今古文融通的学术特点:一方面,郑玄基于古文经学的学术立场注重名物训诂和史实考辨,其经籍笺注保存了大量史料,为考察上古三代历史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他的经籍笺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思想,他对天命王权的宣扬、古史系统的构建,以及礼治思想的阐发,都力求融合今古文经说以解释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代章句之学,关乎古今学术升降轨辙,至为重要。虽在涉及汉代学术的论著中多必提及,但至今未见有予详论者。故特甄集材料,条叙流别,总括原委,以为研究两汉经学史之一助。 1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口说·袁稿》中尝谓:“汉儒经术约有二派:一微言大义之学,一章句之学……盖是时二派已分道扬镳矣。”按康氏试图分汉代经术为微言大义之学及章句之学两派,似不审。汉代经学基本可分为今、古文两派,两派治学方法各有特点。故欲究汉代经学流派,不能不以今、古之分为基点,进而辨明两派各自的治学宗旨。此乃研究汉代经学流派的不二法门。康氏之言恰有昧于此。昔  相似文献   

5.
古文经虽出刘歆之前,但力主表彰者实始于刘歆;至王莽柄政,乃使刘歆典文章,刘歆亦终借王莽之力立古文诸经于学官。此诸事与后来刘歆蒙伪造古文经佐助王莽篡汉之恶名,皆不为关系。宋以来已颇启此论之端①。至近代今文经学家为“尊今抑古”②,其论乃大倡,王莽利用古文经学夺取西汉政权之说亦由此颇有影响。稽诸史实并非如此。王莽改制,实当经学大盛之时,其所设制度兼取今、古文经义为议论根据;立古文诸经于学官,仅为王莽制礼作乐活动的内容之一③。 把古代制度充分理想化,以为现实政治提供一个说教模式,此乃儒家经学的本质所在。无论汉代今、古…  相似文献   

6.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7,23(5):121-123
传统人文学术素以经学传世。但经学的学术底蕴迄今不明。这导致本土学术高低不能以本土标准衡量的现象,墨家学术亦无深入认识的台阶。此文以《大取》关键字考释揭示"经"具有学术水准标尺功能。此功能源于"经"要求文言所含前提与负面判定呼应。这个水准是判罪文言应该具有的水准。"语经"是墨家在继承夏商周刑制思想形成的判罪论证的文言规范。它是本土法学根基之一。  相似文献   

7.
《吕氏家塾读诗记》以诗史互证为治经方法,注重以史解诗,借史论阐明诗旨,将史料与诗篇相对证,以诗篇明辩史料之误,从而形成了详审精切的学术特点。但同时吕氏也因过于信赖《诗序》而指摘史料与诗篇不合,质疑甚至误读史料。《吕氏家塾读诗记》这一经学特点的形成,既有汉儒经学传统、二程学术理路以及家学渊源的影响,也深受婺学尊古重史的学术传统影响。以吕祖谦为首的婺州学人承袭并发展了传统诗学,成为平衡宋代诗学的另一股力量,使之不致因一味疑经改经而走向极端,同时为后世《诗经》研究的全面发展存续了生机。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黄承吉提出"扬雄《汉书》中不当有传"之说,张佩纶则贬斥《扬雄传》不伦不类。考察可知,二人所说皆有失偏颇。扬雄进入《汉书》与《汉书》的断限并不冲突,且符合《汉书》"非常之人"的立传标准。此外,联系《汉书》的成书过程及班氏父子的史学观点等因素,可推测《扬雄传》最早可能见于班彪《史记后传》,其后为班固《汉书》所采用。扬雄在《汉书》中受到殊遇,与班氏父子的私人情感有密切关系,亦体现了他们作为史家而兼文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潘斌 《唐都学刊》2008,24(5):1-4
马融的经学著述十分丰富,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当时的"五经".马融经学的立足点是古文经学,他在为经书作注时,多采用古文本,重视重文字训诂、名物的训释.马融也熟悉礼制,并以礼解经.然而马融并不拘泥于门户之见,他在以古学为宗的同时,对今文也有所汲取和采纳.马融经学对东汉乃至东汉以后的经学家注经风格都产生了影响.并对汉晋之间学术风气的转变起到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嘉定文派之称始于明遗民归庄,是一个以嘉定四先生为中心、布衣寒士为主体的区域性古文流派,兴于明万历初,余脉延及清初.传承归有光之学,通经学古,以复兴古文、经世致用为己任,批评八股之"俗学"、七子之"伪体".文章六经为质,并以韩、欧为古文"正宗",兼而采之.创作上"经经纬史",追求"文从字顺",形成平实淳雅的风格.嘉定派被称为古文"正宗",在明清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对明清古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