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对"更"的考察,发现"更"不是10海里,而应在10海里至16海里之间。以风帆时代的代表性更路簿苏德柳本为例,"更"的实际距离是12.4海里。海南更路簿基本可分为航海图、航海更路簿与渔业更路簿三大类。这三类更路簿在编写风格、更路与地名数量以及覆盖范围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渔业更路簿的出现说明早在明清时期,西沙和南沙群岛就是海南渔民工作和生活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我国史籍中有大量关于南海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诸岛,最早对南海诸岛进行了开发和经营,我国政府最早对南海诸岛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行政管辖。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海南的渔民总结出了大量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的经验,《更路簿》正是对这种经验的总结。《更路簿》是记录我国海南省渔民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航行的航向和航程(古称海道针经)的书,是我国海南省渔民在南海诸岛航海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研究我国渔民开发南海诸岛的珍贵资料。书中所记之南海诸岛渔民俗称、南海渔业生产主要线路等内容较之其它各版本《更路簿》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研究非常有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更路簿》为今人们传递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5,(4):18-25
现存海南渔民《更路簿》联系到此前的历史事实证明南海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长期有效管辖,并得到许多国家广泛承认的我国主权领土,是我国南海维权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同时《更路簿》形成以后的渔民实践纠正了黑格尔的相关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更路簿》数字化研究方法,详细比较王诗桃家族不同时期多个版本的《更路簿》,王家现持新版存在部分更路将"猫兴"传抄为"永兴","铜"传抄为"钢","光"传抄为"为"及航行角度增加"."符号等误处。新版与王诗桃原版之间的更路条目数、笔迹字色存在差异,如新版用"角度"代替"针位"、用现代岛礁名代替渔民土地名、用"里"代替"更"等。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献中即有对南海命名的记载,宋代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民间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更趋实用化。明清时期《更路簿》对南海诸岛名称有详细准确的记载。清末和民国时期政府对南海诸岛有新的命名,但渔民命名的岛屿多被重视,渔民习用地名与古籍记载地名有一定渊源关系,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对近现代政府命名南海诸岛有着程度不一同的影响,更是当代南海诸岛标准命名的源泉,也证明了南海诸岛与中国大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流县有个“鬼门关”。《新唐书·地理志》:“容州北流县南,有两石相对,迁谪至此者,罕得生还,俗称鬼门关。”一则因唐宋间贬至海南者多取道于此;二则有首“鬼门关诗”流传至今:“一去一万里,千至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故而关名颇著。然而,上述之诗,多指为李德裕作。如《中国名胜辞典》中“广西北流县·鬼门关”条:“唐宋诗人迁谪峦荒,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唐李德裕《贬崖州》诗:‘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天津《散文》杂志1980年4期《天涯海角》一文、《中国青年报》1981年  相似文献   

7.
《尚书·禹贡》"织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其所记扬州土贡“织贝”本是产自海南岛的木棉织品,与《后汉书》中的“广幅布”实为一类。我国木棉早在先秦时期即从印度传入,记音“吉贝”,文献又常省称“贝”,“织贝”就是织木棉成布之意,织为动词,贝为吉贝省称,久之,织贝又用为名词,指代当地以木棉(贝)为原料的布。至今海南岛仍有织贝、吉贝的叫法,印证了海南岛悠久的木棉纺织历史。考之文献,《禹贡》中扬州南海卉服之岛夷就是海南岛的原住民,也为织贝出海南增添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唐代“鬼门关”诗云:“一去一万里,千至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鬼门关在今广西北流县,《新唐书·地理志》:“容州北流县南,有两石相对,迁谪至此者,罕得生还,俗称鬼门关。”唐宋间贬至海南者多取道经此,故而关名、诗名皆颇著。此诗多以为李德裕作。如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名胜辞典》“广西北流县,鬼门关”条:“唐宋诗人迁谪蛮荒,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唐李德裕《贬崖州》诗:‘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其  相似文献   

9.
从《李氏山林置产簿》看明清徽州山林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李氏山林置产簿》考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有一部明代徽州山林置产簿残本,尚存有178号山场的置买、租佃、砍伐、贩运等事的记录。其上自宣德9年,下至嘉靖43年,前后达130年,是笔者所见到的反映徽州山林经营状况较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之一。 该簿封面、序言等均缺失,但正文中有“十西都”、“十东都”或“西都”、“东都”等地名。据府志记载,明初将祁门县原有十都,划分为十东都和十西都。因明代徽州六县,仅祁门县有东、西都之分,故由此推断,簿载山场有些是坐落在祁门县归化乡十东都和十西都,或  相似文献   

10.
<正> 党中央、国务院1983年4月批转的《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把发展海南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海南人民政府也把旅游业同能源、交通一样列为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因此,进一步认识海南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和旅游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真探索加快开拓海南旅游业的途径,具有明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意义.一、海南岛发展旅游业的特殊的有利条件海南岛——祖国的宝岛,象一颗明珠闪烁在万顷碧波的南海上.她不仅有丰富的地下矿藏,大量的热带作物,而且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11.
《元史·太祖本纪》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分别有地名"塔里寒"和"塔里干",由于这两个地名对音相近,地理位置相距不远,学界常将其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梳理中外相关文献,钩沉出这两个地名的历史变迁,认为塔里寒在今阿富汗西北部之恰恰克图(Chachaktu),而塔里干为今阿富汗东北部之塔卢坎(Taluqan)。另丁谦在研究《经世大典图》时,提出"塔里干"和"途思"错简问题,学界通常不认可,笔者认为丁谦错简说可能得实。  相似文献   

12.
四川是我们伟大祖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四川”名称的由来,过去说法很多。如,有人说:“境内有岷(岷江)、沪(金沙江)、雒(沱江)、巴(嘉陵江)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见臧励?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四川省》条,1931年商务印书馆版)又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即乌江)四条水,因此称“四川”。(见郑励俭编《四川新地志》,1946年正中书局版)还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大川,因此称为“四川”。(见汪永泽《四川省》,1956年新知识出版社)直到最近,还有人说,四川“境内有岷、雒、沪、巴四大川,故名”。(见张其昀等编《中文大辞典》《四川》条,1979年四版中华学术院印行)以上各种说法,虽然不一,但都是以四条大江命名。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相似文献   

13.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早在1983年,中央就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会纪要》,确定了海南岛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魏源、徐继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路人物。1839年,林则徐受命赴广东禁烟。在与奸诈的鸦片贩子、蛮横的英国官员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深感“不谙夷情”之苦,于是,用了许多翻译人员,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到处探听消息,按日期呈递登记在簿上。他自己不辞辛苦,常时习用,凡有所得,记在心中,因而添了许多知识”“。林则徐还命令部属翻译英国商人主办的《广州周报》、《广州纪事报》等刊物,编成《澳门新闻纸》,又从中择要编成《澳门月报》,在“论中国”、“论禁烟”等栏目中,综述外人的言论。又译出瑞士…  相似文献   

15.
<正>刘运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他热情而深沉的文化关怀。他离开故乡来到海南岛之后,就一直用敏锐而深刻的审美目光扫视着热带海岛上最具代表力的文化遗存,创作出大量凝聚着热烈文化关怀的作品。《东坡魂》是对海南历史文化以及苏东坡完美人生符号的追溯。海南历史文化固然不只表现在东坡身上,但是戴肇辰那个"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的著名论断,早已成为学术界和海南人民的共识。苏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人张祜《题金陵渡》诗:"金陵津渡小山头,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关于诗中的"金陵渡"及"瓜洲"这两处地名,一向有两说:一说在今江苏南京及六合,以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为代表;另说则在今江苏镇江及扬州,以沈祖《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代表。笔者同意后说,理由如下:首先,镇江在唐时亦称金陵。编于元代的《至顺镇江志》卷二十"地理"有"唐号金陵"条。下先引本诗(但作杜牧之诗),接着注曰:"盖唐人指京口曰金陵。......杜审权自润州刺史除尚书左仆射,制日:'顷罢机务,镇于金陵。'骆宾王《送阎…  相似文献   

17.
孙文范同志编著的《世界历史地名辞典》于1990年6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问世。我国辞书编纂工作近年发展迅速,但《世界历史地名辞典》却是前所未有的力作佳构。虽然,当今已有不少与这一专科词典相关的著作,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各有其编写旨趣,都非历史  相似文献   

18.
罗贯中确有其人。《录鬼簿续编》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他是否《水浒传》的作者,不少文章对此持肯定态度① ,但似仍与作品本身挂钩不够。笔者对《水浒》作者问题持“施作罗续”说,本文拟就《水浒全传》做一点“溯波探源”的工作,为“罗贯中续《水浒》说”进一步提供一些佐证。笔者认为,《水浒全传》中许贯忠的原型就是罗贯中。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与容与堂百回本《忠义水浒传》、百十五回本《水浒传》的回目校勘,可以发现百二十回本添了一处地名,改了一处地名:  相似文献   

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名录》中,带有“喀拉”一词的地名约有四百一十条之多。“喀拉”这个词不仅见于现今的地名,也常见于史籍,如《阙特勤碑》中的“喀拉湖”,《暾欲谷碑》中的“喀拉库木”,以及九世纪末期歪十一世纪初期,我国西域著名的地方政权之一的“喀拉汗王朝”等。“喀拉”在汉文史籍中,常常写为“哈喇”、“喀喇”、“哈拉”等。“喀拉”这个词自古至今沿用不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喀拉”系阿尔泰语系的同源词,突厥语为“kara”,蒙古语为“hara”,本义为“黑的”。新疆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20,(1):115-120
1912年,孙中山最先系统提出"海南建省"方案。他以国防安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为基点,撰《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与梁士诒等36人联名提交国会,倡议建省;后在《建国方略》中进一步完善其建省方案。虽然倡议已付国会讨论,但因"二次革命"爆发,无果而终。孙中山"海南建省"方案,是历时近百年的"海南建省"滥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