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彰显葛洪对自然的复杂态度,作者认为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葛洪及其信徒都不可能超越这个世界,最多是短时间摆脱尘世。相反,在向其目标迈进的每一步,都要感谢这个世界。所有超越这个世界的道路都只能在这个世界找到;通向彼岸的路始于此岸。由此,我们解除生态危机的最大希望是在政治行为的指导下,谨慎、周密地使用技术,从而折回到把我们带入这场危机的道路上去。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是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心灵而进入艺术世界的。文艺作品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第二自然。在这个第二个自然里,便有着作家艺术家自己的一个艺术世界。忽视了这个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能动的作用,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艺作品,也不能真正理解创作这个作品  相似文献   

3.
<正> 人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高等动物.但对于文明时代的一切人来说,与其说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天然世界的“怀抱”中,倒不如说生活在一个由他们自己塑造过的越来越人化着的感性世界里.人类在世代相继的辛勤劳作中,既立足于天然的物质世界,又不断地为自已塑造着这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属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当然,人类在现实地创造着这个人为化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也同时,现实地创造和完善着人自身.离开了实践创造活动.既没有这个直面于人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也不会有作为文明人的人.现实的人,就是实际活动着的人,是不断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①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和说明“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个命题的,但是这个命题蕴含着比思维方式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它既说明了人类精神在掌握世界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揭示和突出了人类精神在掌握世界过程中的能动特质。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人对世界的掌握”表现的是人同世界…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自然界理性观点的形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的根本标志,是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与前提。对自然界的神秘,玄想和随意性被扔掉了,天神操纵世界的神话被抛弃了。一个全新的信念—认为自然界按照自身固有规律井然有序地运行—出现了。从此,人类在这个坚定的信念下,对这个客观世界运行的探索中,逐渐取得了直到今天的惊人的辉煌成就。尽管如此,对在我们之外的这个独立而存在的客观世界未知部分的探索,仍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认知方式来认识这个客观世界呢?原子核的介子场理论的创建者,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物…  相似文献   

6.
一、只有一个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只有一个小小的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养育着我们整个人类。人类是地球亿万年进化发展的结果,是地球上开出的最高级的智慧花朵。人类至今还生活在地球的两个世界里,一个世界是由地球上的土地、空气、水和动植物组成的自然世界。这个世界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存在,而后来人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个世界是人类为着自己而用双手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和文明世界。在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翟新颖 《云梦学刊》2008,29(2):105-107,121
言意关系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意"并没有指向语言自身,而是指向了语言之外的世界.这是一个包含了宇宙、自然、人生的世界.无论是儒家的伦理,道家的自然,还是释家的心性,都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归根到底,这个世界总是与人相关,于是,"意"最终旨归是当下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请记住,在另一个世界,也就是在[学术]这个讲理不在声高的小世界里,唯一的行动是思想,而思想是没有恐惧之忧的。如果你现在就回到这个世界,并始终努力坚持,以便让你的谈话和气却又不失锋芒……你就会发现自己会受到众人最好的优待——这是一群纯净而且有幽默感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
一、引论:魏源——超越龚自珍,林则徐的大里程碑式的人物 当我们探讨封闭的、中世纪的中国,究竟怎样走向世界、走向近代,与“近代世界”建立联系,成为“近代世界的中国”这个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发生在1840——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成为这个时期的“中外古今”的汇合点;就在这个“中外古今”的汇合点上,有一位标志着古老的中国,力图以独立的地位,开始走向世界,走向近代与“近代世界”建立正常联系的大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就是魏源。  相似文献   

10.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这已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人类的艺术思维正在发生着现代裂变。想象,这个艺术思维的精灵,这个长期以来,在神学和理性护持下循规蹈矩的孩子,已经不再那么驯顺了,它要自己去闯荡世界。它在奋力挣脱线性因果链的束缚,企图以辐射想象来网连世界;它不再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11.
自曹禺先生创作的《雷雨》诞生以来 ,评论界对《雷雨》剧本中蘩漪这个人物就褒贬不一。本文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把这个人物放到世界文学的画廊中 ,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重新解读 ,在比较中挖掘人物内心真实的自我 ,并体会在比较中构成具有深厚历史纵深感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原型世界  相似文献   

1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两个对应的派别。它们的对立,源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看法。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1]恩格斯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2]这一派哲学家我们称之为可知论者,尽…  相似文献   

13.
“道”与“君”的关系是儒生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从儒生自身来说,他们对道的追求表明他们心目中有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并企图以这个超越的理想世界来匡正、改造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实现理想世界的主体又不是儒生自己,而是掌握社会政治权力的君主,超越的道最终必然依附于现实的政治权力,从而使理想世界愈加显得渺茫。这样一来,是“从道”还是“从君”,  相似文献   

14.
“诗人是个小小的后期造物主”。没有创造就没有诗人;没有诗人的世界就没有诗人的存在。诗人的世界是他们感觉的世界。这个世界与上帝的世界迥然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诗人不但有独自感觉的权力。而且有权力用独特的方式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事实上,诗人总是写感觉、凭感觉来写的。诗人的感觉从本质上讲具有理智的属性。在诗人,理智应该达到这样的高度。即这个高度使它自身反而能够以似乎非理智的形式表现出来。广义的诗人可  相似文献   

15.
一、对真理标准的认识是一个过程 物质世界永远在运动中,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永远在发展中。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到底正确不正确?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含有多少真理性?对这个问题本身的追求和判断,也必然是一个发展过程。开始,人们对自己关于物质世界的表象、判断、知识、设想正  相似文献   

16.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以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学术界的同行们商讨。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伫立凝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反映论的现时代形象开放的时代乃是人的创造性积极能动地丰富和发展的时代,人的自由创造,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个性。创造,泓扬了人的主体性,拓展了人的自曲度;创造,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人的生存结构。在这个创造的时代,人真正以人的面目出现在世界中并真正在世界中进行人的活动。人不仅以人的愿望来建构外在的世界,同  相似文献   

19.
不同意吴建国、崔绪治所提出的实践定义:“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 作者对这个定义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这个定义把实践局限于人类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世界里,尘埃是人们的死敌;分不清白天黑夜。市场上最快的Alpha处理器在这里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