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实践美学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后期以20世纪80至90年代为主,是实践美学观的系统化建构时期。李泽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大旗,在对蔡仪的客观论、高尔太的主观论、朱光潜的心物二元论的批判中,提出了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建构了由美学、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组成的美学原理体系,总体上说具有很高的思辨水准和理论价值,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然,李泽厚的某些论述也存有瑕疵,本文并不讳言,并就此展开了对话,表述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我国慈善募捐行为规制立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萌芽与停滞、20世纪80年代初至世纪末的发展以及21世纪初的进一步发展三个历史时期,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法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对我国慈善募捐规制立法之价值和思路实施重新考量和反思,并在充分借鉴英美法系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变革我国慈善募捐行为规制立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反映.当代青年民族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将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晓建 《新疆社科信息》2002,(4):11-11,21
新疆社会科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初建院,迄今已逾20年。社科文献服务工作几乎与她同步进行,因为学术研究需要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做基础,需要文献信息产品的再加工,因此,社科文献服务工作也就应运而生。任何事物都有其一段辉煌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这十年就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5.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探析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命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尤其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和民族学方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学者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期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蒲松龄研究这一国际汉学研究的显学三百年来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作了较为具体、系统的总结回顾、分析和评述。本文认为 ,三百年来的蒲松龄研究 ,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自十七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大约一百年 ;第二个时期自此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第三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初至今近百年的研究 ,这是斯学的全面化展开、三度繁荣并成为国际性显学的重要时期。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斯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就作了回顾和评述 ,并概览了斯学在国内外的学术阵容和发展态势 ,提出了斯学研究面临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外语言教师认知研究的焦点是教师知识、教师思想和教师信念,以及它们和教学实践的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外语言教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模式是课堂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但这个时期已出现了对这种教学模式研究的转变趋势。Jackson的研究被认为是研究教师和教学过程转变的标志。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所建立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见证了以教师认知为基础的研究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思想和信念是研究的重点。继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教师认知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方法论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但中国学术界对方法论普遍没有予以重视.不同的法学研究方法与法学流派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0世纪80年代是价值法学方法高扬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规范法学发声的时代,新的历史阶段对法律社会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因而有必要从法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性视角来研究法学研究方法转换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7-25
20世纪80年代初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小三线建设军转民的艰难时期,位于皖南和浙西的上海小三线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并无确定说法,官方文件与职工口述史相互矛盾。深入分析官方文件与口述史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上海小三线企业的所谓盈与亏,可以发现,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上海小三线企业,既容易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又拥有大量自主权。但国企改革初步阶段,市场监管措施空缺,使政府补贴滥用于很多无实际作用的地方。上海小三线后方企业账面上虽是迅速扭亏为盈,但企业未能将盈余资金用到实处,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企业实际出现"盈而反亏"的现象,上海小三线的军转民也因此以亏损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正>人学思想源远流长,历代哲学社会科学家围绕什么是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也包含人学思想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科学世界观,而且创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概括20世纪80年代的哲学争鸣,那么这个字只能是"人"。80年代初,文艺理论界最早展开关于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传播学角度对红色经典及其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是深入研究红色经典的重要方面.红色经典自诞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传播阶段: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之前(1949-1976年)为第一阶段,"文革"结束至80年代末(1977-1989年)为第二阶段,1990年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传播效果分别可以用子弹理论/强大效果模式、有限效果模式和适度效果模式加以描述和分析.衍生文本的盛行,是红色经典传播中的突出现象.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先锋诗的生存境遇及演变态势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陆当代的先锋诗运动始于年代末年代初的朦胧诗。年代是百年新诗中最具有先锋品质的时期,708080经历了从先锋的草创(年代初期朦胧诗为代表)到先锋的勃兴(年代中期第三代诗为代表)两大过程。朦胧诗的8080先锋既有诗艺上的先锋,更有诗意上的先锋。第三代诗人更重视语言诗艺,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生存境遇,整个年代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情怀时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80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领域,但很少有人用它来解释儿童文学翻译.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指出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地区的一个著名作家。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单维的政治-人性批评,到当下多维视角的文化批评,可以看做中国文艺批评观念演变的一个缩影,即从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到90年代的形式主义批评,再到21世纪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俄苏文学的方法论转向,亦即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继而走向内、外部研究的融合互渗。  相似文献   

15.
从宋代开始,截至目前,对宋祁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前一阶段注重文献研究,在文集编撰和辑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一阶段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并重而以文学研究成就突出,表现为研究论文增多,范围扩大,角度多元化、评判态度客观.同时,也存在文献整理不充分,创新性不够,研究范围和角度狭窄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文艺价值学研究的肤浅与不足,90年代文艺价值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期,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专门研究人员,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学科的触角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万杰 《学术探索》2008,(2):127-131
第三代诗歌是20世纪80年代青年反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生活方式之于青年亚文化的重要意义反映于诗歌,就形成了第三代诗的日常化倾向,第三代诗人对日常生活或者表现出驾驭的自信或者有着把握本质的能力,这与新写实主义小说中的日常叙事情态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18.
政事关系是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要素。政事关系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准社会化趋向和新世纪的管办分离的艰辛探索。这个过程推动了政事关系逐渐从高度合一走向政事分开。分类改革的探索将从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对政事关系施加双重影响。为此。重构“分开+互补型”的关系模式是分类改革以后政事关系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留学生研究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喜所 《文史哲》2005,(4):109-115
中国留学生的研究从清末露出端倪,至“五四”之后的20年代逐步向前发展,初步奠定了根基;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时期则基本停滞,20世纪80年代重新崛起,发展势头强劲;90年代之后持续升温,研究队伍和研究领域都有大的拓展,成果斐然。台湾和香港的研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较活跃,国外的研究则主要放在曾留学他们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智库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智库起步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智库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不过30年发展历程。基于智库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对智库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对未来智库研究工作进行了预测。中国未来智库发展,应建立智库研究机构,创立"智库学"学科,创新智库研究方法,加强智库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