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在体例、书目的选择与分类、著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同光时期的学术体系相对于乾嘉时期而言已经出现了某种突破和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学术转型意义。透过《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能够清晰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2.
清人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经史之学,通过张之洞主持编纂的<书目答问>和英国17世纪的<哲学汇刊>的目录比较,可以看出清朝的学术兴趣过于集中于此.<书目答问>中超过80%的学术著作均为经、史、子等人文方面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对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关注、投入远远不够.而17世纪英国学者的兴趣及研究重心已经从人文学科转向自然科学方面,并且各个学科的兴趣分布比较均衡.相比之下,清人的学术兴趣过于单一,因此造成了学术群体性的文化视野狭隘,而此时学者个人的博学和经学自身的学理都没有能突破这种群体性的狭隘视野.  相似文献   

3.
(一) 降大任同志致作者的信袁行云同志: 1979年第1期发表大作《(书目答问>和范希曾的<补正>》一文,读后颇多启益。文中第四部分列举的订譌和补充等项,查1963年中华书局《书目答问补正》重印本,发现个别地方有些问题:一、书名错误云:“经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应予肯定。近年来海内外一些学者对它作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评价,认为是对《四库》分类法的突破。本文对此提出异议:(一)《书目》对《四库》分类法有所修正,设立“丛部”变四部法为五部法,别加附录,但缺乏科学分类法,实际上仍是对《四库》的继承,没有摆脱《四库》的混乱和钦定禁区。(二)该著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七略》以来目录著作的独尊儒家的思想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哲学思想,它无法真实地反映那时代文献领域的客观实际,对开拓中国目录学缺乏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宁稼雨 《社会科学战线》2022,(12):128-141+282
文章在对日本尊经阁藏宋本《世说新语》进行版本梳理的基础上,着重以该本与嘉趣堂本和湘中刻本对比,证明尊经阁本校勘价值的优胜之处,挖掘梳理尊经阁本所附宋代汪藻《叙录》对《世说新语》书名、卷帙、门类、版本,以及敬胤注、《人名谱》《引书书目》《解题》诸多方面研究的文献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中国史学界对《山海经》是否可以用为可信的史料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将其运用到古史研究之中是民初“思想解放”的结果 ,其实此书在晚清学者常备的《书目答问》之中已属史部 ,且已较多为清季学人使用。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旧籍在近代中国学统里的沉浮 ,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蜀艺文志》为明代杨慎编纂的一部有关四川地区的诗文总集,此书编成后影响甚大,对巴蜀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而是书又因作者杨慎的名气,自嘉靖二十年(1541年)成书后,被多次刊刻、抄录,流传颇广。现今能明确的刻本八种、抄本三种,其中最优的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邹氏刻本,最劣的为“四库本”。而其流传情况,则是清代、民国时期以江浙一带为盛,现今呈现北京、成都、上海三地并举的局面。其流传版本,则以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张汝杰刻本最广,嘉庆二年(1797年)朱遐塘刻本最少。  相似文献   

8.
王红蕾 《理论界》2009,(11):118-119
叶景葵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搜集与整理,所藏丰富。"名从主人",《卷盦书目》从目录、版本和校勘等多方面反映了叶景葵的藏书思想。叶景葵的学术精神与研究方法对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阳集》又名《韩魏公集》,是北宋名相韩琦的诗文集,它在宋代曾多次刊行,但今皆不存。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本子为明正德九年张士隆刻本《安阳集》五十卷,后附《家传》十卷、《别录》三卷、《遗事》一卷。张刻本影响很大,万历张应登书锦堂刻本、康熙徐树敏晚香书屋刻本、乾隆黄邦宁刻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均属于张刻本系列。明代安氏校正本是与张刻本同时代的刻本,在时间上可能要早于张刻本,后来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为底本收入。在《安阳集》的版刻流传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安阳集》五十卷附《家传》十卷《别录》三卷《遗事》一卷本、《安阳集》五十卷本、《韩魏公集》三十八卷本、《韩魏公集》二十卷本四个系统刻本,其中以安氏校正本《安阳集》五十卷本质量为最善。  相似文献   

10.
现行十卷本《吴越春秋》考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唐以前的史籍目录中,都记为十二卷.宋代开始出现分歧.《宋志》录《吴越春秋》十卷.目前所知《吴越春秋》最早的刊本是宋代汪纲刻本,著录在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中,其后继有元大德十年刻本.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书中有徐天祜序和音注.后代刻本多以元本为据,一般是十卷本.明清几部重要的藏书目如万历间徐(火勃)《红雨楼书目》"旁史类"、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目录》"霸史类"、高儒《百川书志》"杂史类"等,皆云赵晔撰《吴越春秋》十卷.从《汉魏丛书》起,出现了六卷本《吴越春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魏丛书》所载,合  相似文献   

11.
綦维 《齐鲁学刊》2006,(5):78-81
明赵大纲《杜律测旨》是现存第一部由山东人撰写的杜诗注本。是书曾风行一时,但今日传本已极为罕见。其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刻本,刻印精美,版本价值很高。赵大纲注杜多从“裨补风化”出发,因此有许多牵强附会的曲解,这个特点正反映了宋明理学影响下的杜诗学风貌。同时,赵注简明流丽,不乏深警之见,又以独到的成就屡为后世征引。无论是版本还是内容,《杜律测旨》都堪称是一部珍贵的文献。  相似文献   

12.
《太平广记》编成之后,于太平兴国六年(981)曾奉诏雕板印行,但流传不广。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有《京本太平广记》,疑是坊刻本。宋刻本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只有清人吴骞旧藏的一个许自昌刻本,曾经陈鳣据残宋本校过,还可以窥见宋本的大致面目。这个残宋本阙卷很多,文字与谈恺刻本稍有差异。陈鳣用蓝笔校在许刻本上,可知宋本半页十三  相似文献   

13.
私人献书是《四库全书》底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纂修《四库全书》起了重要作用,但以往的研究视角大多只是将它作为四库编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忽略了对私人献书的种类和献书群体的考察,而且所依据的材料也多囿于吴慰祖校订的《四库采进书目》。本文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为主,并与已有的研究合并考察,对私人献书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补充,发现了关于私人进呈的新信息,扩大了对私人献书的群体的了解,有助于对四库献书家群体作更为细致的划分。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曾遍览中祕所藏,且具有敏锐的史家眼光,其《史记》特重采摘《尚书》,其采摘去取要远胜于当时的《尚书》学大师,方式十分灵活。其诠解《尚书》及《书序》资料,不限今、古文说义。特别是《太史公自序》篇,从多个层面对《书序》有所模仿。《史记》所述孔子"序《书传》"、"序《尚书》"、"论次"《书》,等等,并不等于言孔子作《书序》,其义均谓孔子曾"编次"过《尚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周连宽先生校注的《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一书版本进行了补充 ,认为江西省图书馆藏清雍正七年 ( 1 72 9年 )刻本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版本 ,可补《善本丛书》本之不足。其次 ,对作者陈诚及其在明朝与帖木儿朝交往中所发挥的作用作了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6.
陆林 《学术界》2002,(6):135-141
《北京大学学报》近年来先后发表章启群、商金林两位先生之文 ,对《给青年二十四封信》是否为朱光潜所作进行讨论。其实该书又名《个人与社会》 ,在上个世纪的3 0、40年代曾由上海长风书店多次印行 ;作者自有其人 :林萍———这在 1 991年出版的权威性大型断代书目类工具书《民国时期总书目》中早有明确著录。由于未检这部工具书 ,章先生认为“二十四封信”为朱光潜作固然是缺乏根据 ,商先生论证非朱光潜所作亦显事倍功半 ;此外 ,章先生有关朱光潜是否知道此书出版的看法确是一个可以关注的问题 ,商先生的某些具体辨析则或有未必尽妥之处。  相似文献   

17.
<正> 四十多年前,我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当时允许跨系选课,所以我除了历史系课程外,还选读了部分中文系的课程,《目录学》便是其中的一门。我选目录学是因为这门课既生疏又新鲜,而主讲者余嘉锡(季豫)先生则是当时久负盛誉的知名学者。第一次在课堂上瞻仰到余先生的风采时,他虽已年迈花甲,但精神矍铄,了无老态。他讲课从不持讲稿,而口讲指画,滔滔不绝。这门课以《书目答问》为基本教材,分二年按四部逐书讲授。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吸引着我们出入学术之宫。余先生并一再叮嘱要读《书目答问补正》。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书目答问》这个书名。那时北平一时采购不着,幸  相似文献   

18.
郭宝军 《中州学刊》2012,(1):174-177
目前学界最为通行的胡刻本《文选》的底本来自黄丕烈的收藏,并非淳熙原刊本,其间经历了至少10次递修。递修的时间虽然均在南宋一朝,但重刊的页子超过了全部页子的一半,故在版式与内容方面均都有变化。胡刻本号为重刻宋淳熙本,但其底本与淳熙原刊本之间已经存在了一定的距离,胡刻本与淳熙原刊本之间必定有异。胡刻本虽经清代校勘名家校理,但其与李善注原貌之间已近存在较大的变化。因此,运用胡刻本探讨李善注之成就时,应该小心谨慎。  相似文献   

19.
论《新唐书·艺文志》的史料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唐书·艺文志》补录了2万多卷《旧唐志》未著录的唐代著述,关于它的史料来源,以往的研究者单纯把眼光局限于某个时代的藏书或书目,而未能注意到《新唐志》编撰中的一个新现象,即文传杂著也成为它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新唐志》除依据唐宋书目外,也采摭了史传杂著材料,这和清人补文艺文志的作法不谋而合。我们在评价和使用《新唐志》时,必须充分注意它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重审《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二十四史”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初年,刊行武英殿本"二十二史";之后,四库馆开,又在"二十二史"的基础上增加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首次形成对中国历史传承意义极大、流传极广的"二十四史"。《文渊阁四库全书》"二十四史"中的"二十二史"所据版本,虽均标示为"内府刻本"即武英殿本,但不是照录照抄,而是作了不同程度的精心整理和修订。其中特别是《辽史》,馆臣校以当时尚存的《永乐大典》,写成大量有价值的"考证"。对于其考证成果,当代学者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明史》,为乾隆四十年后改订、增修之定本,民国年间,傅斯年建议张元济据以编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但因经费太昂未果。新中国成立后,在点校整理"二十四史"时,对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除了《旧五代史》以1921年南昌熊氏影印《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外,几乎没有加以利用,《辽史》等所用的也是不同于早期殿本的"道光殿本",实为据库本重刻本,是一种被动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