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八首》通过现代派“复调化”、“戏剧化”的对话技法,揭示出在对既存秩序抵抗的同时,渴望着对一种“新秩序”的沉醉。继承了鲁迅以来自我拷问的精神主题,也是对穆旦进行精神分析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职业指导     
在绝大多数面试官没有做好被“拷问”准备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使用一两招,或许能起到“后发而先制”的效用呢。  相似文献   

3.
《拇指铐》的艺术魅力主要得力于内在的意象系统:由四个主要的人物意象群支撑起文本结构,以表达善恶并存、强者生弱者亡的核心情感意志,以及超越文本现实的对生命和世界基本形式的拷问;意象单元由内(观念形态)外(物化形态)两方面结合运作而成;文本因而呈现“东方神秘主义”、“具象含义多维”、“时空结构自由”、“局部工笔、总体写意”四大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4.
随着“杨秀珠案”的深入查处,一个又一个腐败者被置于阳光之下,然而,围绕杨案背后的深层拷问——比如官员的监督机制、选拔机制乃至查处机制——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作家的思想力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渗透在艺术构思中、饱含在艺术形象里的一种思想力量。那么,作家的思想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认为,作家的思想力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对历史的穿透力、对国民性中负面因素的针砭力、对作品中人物灵魂的拷问力、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近段时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药监局”)有多位官员相继落马,各种舆论遂直指药品审评积弊和漏洞,诸如“每年审评万种新药”、“一个药品批文卖千万”等,中国的药品审评体系正面临着空前的拷问  相似文献   

7.
作为事件“记者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的“记者节”已经掀过了她的第一页,如何反思她,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假如借社会学学理框架对之做分析.“记者节”就不仅是一次社会活动,她更应被视为一次拷问现状、理念的社会伦理事件.就表征方式而言,“记者节”则表现为“注释性”脚本、“狂欢性”脚本、“敬畏性”脚本三种形态.社会对“记者节”的期待与她的实存表现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人们认知与反思,而后付出努力,保障新闻传播不脱其”交通心灵工具”的天然使命.  相似文献   

8.
刘义昆 《金陵瞭望》2010,(20):44-44
日前.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11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现场练习“廉洁自律保健操”.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心灵的拷问。“廉洁自律保健操”是由广东省委党校与惠州市纪委、龙门县委合作开发的廉政教育新方式,它以一些警示性问题提醒领导干部权衡得失、进行自我心灵对话。这些年,各种反腐倡廉的花样层出不穷,譬如“短信反腐”、“扑克反腐”、“抄书反腐”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全面考察的一个结论,也是他大半生人生经历的一个痛苦结晶。小说既呈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主题,又呈现了个人的发现和灵魂的自我拷问这一“个人主题”,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0.
《赫索格》突出体现了索尔·贝娄作品对人性的拷问和对自我的一贯探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疯癫和理性的合体,他不断地与“非我”产生冲突,但又渴望融合入社会,最终重新认识并超越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拯救的历程。《赫索格》对知识分子及其所处的社会境遇的关注,折射出贝娄通过小说创作对人性拷问,表明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1998 年的杂文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本着“修辞立其诚”的态度反思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问题;对诸如民主、自由、法治和反腐败等“老”问题以新的视角、观念加以深层次的评说;以拷问当下知识分子人格、灵魂为内容的作品日渐增多;部分作者越来越倾向于站在“底层”的民间的立场发言。  相似文献   

12.
盘点孝心     
“百敬孝为先”。古代先贤把“孝”视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古代育人的代表作《弟子规》的核心主张。就是强调“孝亲敬师”。“孝”成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无数海外游子不远万里回祖国大陆寻根祭祖,就是循着“孝”这条主脉而来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一年一度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不妨盘点一下自己的孝心,对“孝”做一番自我拷问。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的写作似乎已经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必须重视的头等大事。在他们的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太多太多,本文试着从一次以“寻找”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中就低分的几种类型寻找一些头绪。写作分析:其实这个话题与前几年的话题“诚信”、“心灵的选择”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应当着重对“自我”心灵或灵魂的审视、拷问。应当是“自我”的价值观的体现和反映。总之,学生反映的应该是很“自我”的,很“主观”的东西。但是在考生作文中却反映出不少的问题。一、东拼西凑型该类型的写作模式大多都是先讲述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理…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契约论的框架下,贫困救助的合理性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在个体层面,内在的“同情”倾向无法突破原子式的壁垒;在公共层面,规范性的“公平”原则难以回应现实的拷问,在实践中甚至会滋生出新的不公平.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走出主体形而上学及其所主导的政治框架,并藉此寻求一种社会有机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正>每到实习与求职季,都会有许多同学在有关求职意向与职业规划的问题上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甚至发出“灵魂拷问”:到底哪一份职业更适合我?从事这一工作,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何裨益?尤其是在新兴职业层出不穷、就业选择逐渐扩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犯了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文人的文化良知正在经受着严峻拷问。文学大面积地反映了这种拷问,这种拷问也大面积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一) 在文化、文学和文字的神坛上,王朔首先撕破自己,而后撕破文人和他们的人文精神。这种撕破,几达全裸。他对所有一向被认为是神圣的东西唾上一口唾沫。他布设亚文化的弥天大雾全面包抄主文化并行消解。他将逸出人文精神圈外的边缘人作为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徘徊于道德与法律之间。“人肉搜索”一方面以维护道德正义与自力救济为社会所垂青,另一方面又因侵犯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等人身权利为社会所摒弃。通过对“人肉搜索”的多维透视和侵权拷问,可以确定单纯的立法禁止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必须依靠法律规制、技术规制和道德规制三者有机统一来引导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小说改编电影多数对原著结局采用了“道德化”“冷漠化”改写策略,道德化,通过增加“核心冲突消解”情节和“揭秘”情节,落脚于家国情怀,以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复归为当下社会日渐疏离的人际关系和信仰危机提供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冷漠化,将原著的“定性”结尾复杂化,深入底层生活逻辑,暴露黑暗世相直面危机,又不断绝“善”的可能,以引发观者自我拷问和对人性的审视。“民族品格”是二者共同的指向,是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标识,是建构“中国梦”的重要符码。  相似文献   

19.
蒋蔚祖作为一个普通人存在时,他的疯狂与死亡有着浓厚的悲剧意味。路翎以一个灵魂拷问者的姿态,通过这一人物,拷问生存的"罪恶"与"洁白"。  相似文献   

20.
师以载道     
我的教龄已有十五个年头了,伴随着一次次的教改,我也不停地问自己:“何谓师者?”我就在这不渐断的拷问中成长,其中的感受很像脱胎换骨。与自己的对话过去的我,拼命地用知识来装潢自己,追求我认为的“完美”,还时不时地伪装未遂,露了马脚。可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