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全球战略与早期印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永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7-103
本文主要关注的,一是二战后的美国对于自己在南亚地区利益的认识和对于印度的认识,二是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60年代中期印美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文章指出,美国的对印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首先考虑的是服从其全球战略,因此随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行动也必然以"介入"和"撒手"更迭为特点,因此缺乏远见. 相似文献
2.
曾庆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2)
冷战结束后,日美关系的冷热松紧对整个世界格局都有重大影响,甚为世人关注。为此,本文着重从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综合分析冷战后日美关系的诸多特点,主要为:在经济领域摩擦为主,协调为次;在政治和军事上则协调为主,冲突为次。 相似文献
3.
潘德昌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112-115
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日俄战争时期日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美日远东政策、西奥多@罗斯福与日俄战争、日本宣传外交与美国、<桂太郎-塔夫脱协定>的评定四个方面阐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分歧点.最后依据前两部分的分析得出结论日美均是赢家,真正的输家是沙俄. 相似文献
4.
5.
宋凌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4
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步伐近年来大大加快 ,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日渐加深 ,加入世贸组织后 ,两岸经济整合获得了新的推动力 ,前景看好。但与此同时 ,布什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 ,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 ,为从战略上防范中国 ,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 ,稳定政权 ,拖延统一 ,大幅调整对台政策 ,不断提升美台实质关系 ,这无疑给政治根基薄弱的民进党“当局”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岛内的台独势力据此挟洋自重 ,活动日益猖獗 ,气焰十分嚣张 ,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7.
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推行以来,深刻重塑了亚太地区的战略态势,恶化了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的背景下,作为其西太平洋重要战略支点的中国台湾自然扮演着特殊角色.就此,美台(中国台湾)双方借“再平衡”之机多层次、多手段地深化双边军事准同盟关系及防务领域的各项合作.特别是“再平衡”战略推行数年来,美台关系在防务议题层面的诸项进展,表明了美方对于台湾在该战略中的军事价值定位与相应作用的发挥给予了高度重视.美台防务关系所生发的诸多特点值得国际社会进行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92-2010年间陕西省GDP、陕美货物贸易以及美国在陕直接投资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可比性处理、平稳性分析、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陕美贸易、美国在陕直接投资与陕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向促进关系等四点结论,最后提出了以扩大对美经贸为抓手尽快提高陕西省经济外向度等四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指出在伊拉克战争前后法美关系的转变,并充分分析其转变的根本原因,进而预测未来法美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11.
金怡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133-136
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对中国革命有关问题的看法,陈独秀与当时的中共中央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分歧。正是这些分歧,最终导致其被开除出党。 相似文献
12.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建立了红军,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在国内武装斗争风起云涌之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莫斯科对其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并以自己的方式支援了国内的武装斗争和红军队伍建设。但是,代表团对“城市中心论”的坚持,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 相似文献
13.
陈琨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27
长久以来,史学界对于维经斯基首次来华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而作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代表,维经斯基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增强共产国际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在中国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毛晨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88-93
进入13世纪,拜占廷帝国全面衰落。与罗马教皇结盟失败后,拜占廷更加倚重蒙古-罗斯。莫斯科公国则在政治军事上服从蒙古统治的同时,在宗教上效忠拜占廷东正教,并最终赢得了拜占廷的支持。由于内乱和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拜占廷对莫斯科公国的政策由初期的完全支持演变为后期的有条件中立。拜占廷对莫斯科公国的支持直接推动了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并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的统一,推动了立陶宛与波兰实行王朝联合。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苏联的国家利益是共产国际制定策略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查证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1935—1937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宣传中国革命、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领导东北抗日斗争中发挥的作用。明确指出,虽然在此期间王明和康生一直担任代表团正副团长,但是与此前四年的情况相比,这两个人在代表团内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经过井冈山、长征和东北实际斗争考验锻炼的国内同志逐渐在代表团取得了主导地位,代表团积极拥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时期的代表团虽然也存在着缺点错误,但是不足以抹杀其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研究是国史、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历来备受中央领导层和国内外史学工作者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从共产国际驻华代表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特定视角和内容出发,深入挖掘和探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愈来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焦点。随着许多独创性见解的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和争议,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孙红兵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2-63
共产国际将苏俄革命经验神圣化,以苏俄利益为中心,加上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4-56
1925年10月—1926年3月,在苏联考察的胡汉民向共产国际提出了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的申请。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及苏共核心小组对此问题经过讨论,最终拒绝了这一请求。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胡汉民及国民党自身准备不充分;另一方面,共产国际考虑到国民党在其“东方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当时国共关系紧张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从闽北到莫斯科的陆上茶叶之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茶叶贸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国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119-126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莫斯科,全程超过4.5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以武力推动对华商务扩张,外商在华享尽各种特权,华商在与外商竞争中纷纷败北,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山西商人也不得不退出对俄茶叶贸易,茶叶之路为以沙皇政府为后盾的俄商垄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