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加强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渗透融合已成为加强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当务之急。由于社会的原因,中国教育模式的弊端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因素的制约使现阶段医药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作者从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互补并重、构建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支“特殊兵种”。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学科、特色学科。所以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造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加大艺术类教育的改革力度 ,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把握的培养目标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把握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 ,即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科技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健美素质和审美素质。并论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把握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和有计划的培养思路 ,即对一年级大学生着重进行素质意识与观念的培养 ,对二、三年级大学生着重进行各种素质训练 ,对四年级大学生在校内外实践中着重检验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开辟多种形式的培养途径 ,为大学生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生素质的构成来看 ,综合素质是基础──复合性、多维化是综合素质的基本特征 ;人文素质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内核 ;专业素质是根本———大学生应具有独立学习的素质、思维素质、探索和创新的素质、审美素质与表达的素质。发展大学生的素质 ,应正确认识与处理“知识、能力、素质”、“学生、环境、实践”等相关因素及其关系 ,推行“合格 +特长”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这一发展大学生素质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5.
大学人文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大学人文教育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个体自身的发展及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迫切要求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人文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在生活中习得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从多方面影响大学生能力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目前,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尚有不足,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自身方面、高校方面都应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现代教育研究理论,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并就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中应突出的人文素质教学内容,在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文理分校、理工科教育专业划分过细、理工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大学生素质的“先天不足”,都是制约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因素。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掌握人文知识与树立人文精神的关系;学习人文社会学科与学习自然工程技术学科的关系;增加人文社科课程与课程体系调整的关系;人文教育中主体的主动自觉性与消极被动接受的关系,亦是应着重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视阈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视阈下,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培育、人才培养要求的转变、科技的高速发展,决定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适应时代的要求,重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突出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文中针对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两者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社会需求中的重要关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用人单位、大学生员工、大学毕业生以及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态度差异的调查发现,这四个群体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态度存在多方面的不对称:用人单位更重视工作态度、领悟力等软素质,而毕业生则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家庭背景等硬素质;相对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教师都不够重视领悟力、可塑性、社交礼仪、面试表现、性格等素质。只有缩小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素质供求差异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学历,作为家庭背景的重要因素对子女教育选择产生着主要影响。以云南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州市的5所高中890名高三学生为研究样本,研究显示: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依然是高三学生的主流分流意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高三学生高等教育选择影响较小;社会资助等渠道可以解决了上大学的费用问题,但学生担心上大学是“高成本”“高就业风险”的风险投资而选择放弃高考;家庭中父母亲对子女的学历期望对孩子的高等教育选择影响较大,就职业及学历而言,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比母亲大。“没钱也要上且能上大学”暗示教育分流不合理让社会分工失灵,“能上大学也不上”暗示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无处发挥。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让低收入群体的文凭发挥功效;父母高期望还需妙招指导孩子才能成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不仅数量呈上升趋势,犯罪领域不断扩大,而且其犯罪呈现团伙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复杂,既有来自个体的原因,又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因此,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对策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其预防应包括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强化家庭教育,同时注重社会预防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健身教练员队伍作为俱乐部的核心竞争力,对俱乐部的营运绩效和群众参加健身的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长株潭健身俱乐部女教练员人数偏多,年龄呈年轻化,学历、技术等级低,课时多、课酬少、内容单一。应采取积极引进资深教练员,建立和完善教研员资格认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读与就业并举等措施,以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讨论了知识革命的概念和知识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知识革命才是真正导致社会发生深层次变化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观点。作者强调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高等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当代大学生应当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知识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勇敢而成功地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在中国高等教育实行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群体能借助高考以“天之骄子”的身份快速跻身上层社会。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发生改变,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群体由“天之骄子”变成“后精英”。同时,在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带动下,中国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社会分层现象引人注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倾向于认为社会分层已经“结构化”,虽然较多的大学生对社会机会持乐观态度, 但如若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则认为“向上流动”的渠道已变得较为狭窄,且家庭背景及资源对一个人的前途发展有显性影响,代际“再生产”机制占据优势。虽然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个体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从社会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整体认知的同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大学生应提高和完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素质要加强理论学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并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代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爱国守法,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部分大学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理想与信仰观念淡漠等。大学生出现的公民道德问题,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青春期年龄段特殊的成长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高校女生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女生的发展状况主要从学业与能力表现、职业准备、社会交往、政治和社会事务参与、婚恋状况、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别观念等七个方面衡量。研究发现,高校女生在学习表现上并不落后于男生;绝大部分女生赞同女性也应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通过寻找兼职及获得职业证书的方式为自己积累求职资本;更偏好与初级群体建立联系,和其他人建立起情感性的密切关系;在政治活动和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并不落后,有更多的女生加入社会公益组织;在平衡学业和情感关系上,高校女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高校女生的社会性别观念日趋理性、平等。高校女生有着良好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处于不利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