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然是贵州使用铜鼓最普遍的一个民族。相当多的布依族村寨现在都还有一个铜鼓,少数的村寨有两个或三个。今日布依族使用的铜鼓都属于“麻江型”(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器型而得名),即黑格尔分类的Ⅳ型铜鼓,或闻宥分类的丙式铜鼓。这种铜鼓体态小巧,高一尺许,鼓面直径约一尺五寸,鼓身只分胸足两段,鼓腰呈突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3.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雒越铜鼓与东山文化——驳“越南北部是铜鼓的故乡”说刘美崧越南学术界鼓吹“铜鼓起源是在越南的北方,创制铜鼓的人是雒越人”。他们的“依据”是:《后汉书》说马援得雒越铜鼓的记载;在越南北方收集和保存的100多件铜鼓,其中有50多件属于黑格尔分类法中的第一类...  相似文献   

5.
鼓之简释     
鼓,本义是击鼓,动词。也有人说:“鼓”的本义是一种乐器,名词。《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前边的“鼓”是名词,一种打击乐器;后边的鼓是动词,击鼓,敲鼓。特指击鼓指挥,击鼓进军。《史记·项羽本纪》:“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古西,心举秦矣。”这种用法的“鼓‘可以活用为动词增加为动词,为……击鼓。《墨子·兼爱中》:“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意思是越王亲自为将士去击鼓使他们前进。引申为敲击 (乐器 ),弹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再引申为夜间击鼓或敲击某…  相似文献   

6.
登闻鼓旧时,从县衙至皇宫,各级衙门门口均悬一面大鼓,供百姓告状时击用,官员闻鼓声即升堂问案,该鼓称“登闻鼓”。《辞海》:“古时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上闻,以伸冤抑,或陈谏仪,称为‘登闻鼓’。”榆次县衙门口东侧所悬之鼓即是。据传,早在尧舜时,即有“敢谏之鼓”,让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中的“渔阳”,自来皆以地名作解,这种看法似是而实非。检讨文献可以发现,“渔阳”非止有地名之义,还有作为军中鼓乐曲名的另一种意义,用以指曹魏时祢衡所鼓的征鼙鼓乐———“渔阳掺”。在《长恨歌》中,“渔阳”即应主要作此理解。又,《全唐文》卷686录有《送陆鸿渐赴越序》一文,被编入皇甫卷中。通过考察,可以确认此文乃皇甫冉《送陆鸿渐赴越》一诗之序而被《全唐文》误编为皇甫之作者。此外,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首著录沈亚之《屈原外传》,为《沈下贤集》所未收,考诸文献及沈亚之生平,此文应为沈亚之的佚文。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古代金属鼓》是上个世纪初的一部铜鼓研究专著。作者弗朗茨.黑格尔在缺少考古学支持的情况下,主要凭借纹饰学作为研究手段,对153面铜鼓进行观察比较,而将它们分成四个类型和三个过渡类型,并得出所有铜鼓都同有一个始发点的结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黑格尔的排队序列有误不能简单套用,但其一元论观点却不宜轻率否定。  相似文献   

9.
铜鼓     
《今日南国》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10.
雷州换鼓曾被誉为天下四绝之一,但人们对雷州换鼓是什么却争论不休。从民族学资料中,我们发现了雷州换鼓的真义。雷州换鼓包括:把铜鼓送往雷州府、换成雷州雷神庙的龙凤灵鼓、再运回原地三个环节。其原因是:雷州雷神闻名于天下,中国有了"铜鼓出在雷州府"的公论,南方苗、彝、土家等民族都有到雷州更换铜鼓的遗迹。  相似文献   

11.
宋健 《南都学坛》2003,23(2):47-50
据程伟元自称,《红楼梦》后40回的一部分残稿是高价从“鼓担”上收购来的。胡适则认为“鼓担”购书类似神话,并且为程高二人串通作伪之“铁证”,后40回为高鹗所续之说遂成“定论”。据深谙故都旧俗人士的看法,程伟元购书于“鼓担”,不但合情合理,且属其搜罗佚书必循之途径。由此认定《红楼梦》后40回绝非程伟元、高鹗所续。胡适的高鹗“续书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一、椎牛——苗族祖先崇拜的核心符导苗族丧仪中的椎牛之俗,已有见于出土的汉代铜鼓。文字记载最早则见于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历代史志记载更详:“八寨……人死,亦有哭泣,椎牛,敲铜鼓,名曰闹尸”。“花苗在贵阳、大定、遵义所属,……丧,则屠牛召戚”。②“丧则  相似文献   

13.
六、灵台《毛诗·大雅·灵台》五章章四句.第一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第二章:“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第三章:“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第四章:虚“虞业维(?),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痈”.第五章:“于论鼓钟,于乐辟痈,(?)鼓逢逢,矇瞍奏公”.《小序》云:“《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按:小序立说极谬,非此诗之旨.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一则简讯,标题是《台南发现商周时代铜鼓》,原文如下:“最近在台南县北门乡南鲲庙发现了一个铜鼓,经考古人员考证,这是商周青铜器时代的宝器。这个铜鼓高四十六厘米,鼓面直径为六十厘米。全部用古铜铸制,呈古铜色,鼓面中心有太阳纹饰,四周环踞着立体青蛙。”  相似文献   

15.
《关雎》的原始结构与爱情本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雎》是《诗经》第一诗,但《关雎》的结构却很少引起讨论。本文支持《关雎》错简说,并从“《关雎》之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风雅七诗的结构、采艹杏的劳动程序、《诗经》中“采”字的位置与频率五个方面探讨了《关雎》的原始结构;又从“关关”并非雌雄和鸣、《关雎》中鸟与人的对应关系两个方面,演绎了这个上古时代的爱情故事——贵族青年单恋平民少女的乐哀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一蒲松龄对于美的论述很少,而且多限于具体的对象,比如女性之美,文章之美和风景之美等等。他认为美纯粹是“心之所好”,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他在《聊斋志异·吕无病》中说:“毛嫱、西施焉知非自爱之者美之乎。”他在《毛狐》中又借狐女之口说:“子思国色即是国色”。从“幻由人生”出发,他甚至认为“一曲歌来,文武衣冠皆入梦。三通鼓罢,穷通妍丑尽成空。”(《聊斋文集》卷十)干脆把美和丑都看做是虚幻的空无。蒲松龄这些关于美的看法,自然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同他在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一致。因为他一则说:“天地在大化中,不啻旦暮之在天地;大化在方寸之  相似文献   

17.
“太阳神鸟”金徽可以看成古蜀文化的载体。徽记上绕日飞行的鸟类,是鹭类的鸀(王鳥)(烛玉),一种群集性的水禽。由于鹭与鼓自古就联系紧密,西南民族习用的铜鼓,常有鹭纹存在。金徽与铜鼓之间以鹭为桥梁,金徽图案便移用到铜鼓上,使铜鼓图纹与金徽有惊人相似性。如此,便可将铜鼓用作解读金徽内涵的敲门砖。于是看出,金徽说明了负阴抱阳的圜道;动水对炎火的制约;从而引申出预防灾患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鞔,音mn,相当于今天“瞒”字的读音,《说文解字》注云:“鞔,如今人言鞋帮也。”《吕氏春秋·召类》云:“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则知“鞔”字作名字用时乃鞋帮之义,或者泛指鞋子。此外,该字尚可用作动词,即“用皮蒙鼓”之义,《酉阳杂俎·语资》云:“宁王常夏中挥汗鞔鼓”;另外,将布蒙在鞋帮上,也称“鞔”。最后的这一用法至今在苏州地区的口语中仍然存在,例如,把布复在鞋面上或者衣服上面缝纫,即称之为“鞔”或“鞔一鞔”。不过,在当代的青年——尤其是城市青年——中,这一用法已不多见;此外,即使有人谈话中用了此字,也难得知道它是如何书写的了。  相似文献   

19.
《诗》“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是葫芦崇拜吗──和刘尧汉先生商讨易谋远《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刘尧汉先生一贯释为“葫芦崇拜”。此说能成立吗?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葫芦崇拜”是刘尧汉的“文化三要素”之一。他提出“宇宙万物雌雄观、葫芦崇拜、...  相似文献   

20.
<正>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安徽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有一段十分动人的表演——八个俊扮后生(花鼓灯称之为“鼓架子”)各自肩托一俊扮女子(花鼓灯称之为“兰花”),摇彩扇,舞绣帕,翩翩而出。这段传统表演,在花鼓灯中叫做“上盘鼓”,也叫“上路鼓”。这种技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广泛的影响。远在汉代,随着“百戏”技艺的繁荣,我国歌舞表演中出现了一些难度很大的动作。如《白孔六帖》“杂舞”条所载,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作“掌上舞”。又如《南史·羊侃传》所载,梁武帝时羊侃的舞人张净琬也能掌上舞。那大概就是相当于芭蕾舞之托举一类的动作吧?在民间,为适应广场演出需要,出现“舞肩”的技艺自非难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