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彝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彝族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为主要内容,并在财产分配、劳作文化中反映了女性的地位、权利、行为等。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作为彝族女童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按照社会规定的传统性别角色来塑造女性。解放后,学校教育才在彝区兴盛起来,而接受完整学校教育的女童一直很少。传统性别文化制约着今天彝族女童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四川凉山彝族财产继承习惯法中社会性别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凉山彝族内部一直有沿用习惯法的惯例,对于财产的继承也不例外.新中国的继承法出台并植入彝区后,由于二者存有不同的性别关怀视角,因而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存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本文以社会性别的视角作为分析工具,并以多个案例来考察四川彝族社会内部男女对财产的继承规则与国家现行继承法相关规定的差异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彝族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千百年来,理应与男性平等的女性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处于被支配,被统治的无权状态。《妈妈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彝族民间抒情长诗,通过这一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彝族传统社会中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在社会中的主导权也不同,而两性平等是人们永远追寻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摘要]二十世纪是凉山彝族男女两性境遇因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而普遍得到改善的世纪。但是,综观整个凉山彝族民主改革历史的现有研究与记录,突出表现为严重缺失自观研究记录和女性群体声音的景况。除少有亲历者、见证人的私人情感、文化认同、生命体验等记载外,彝族人,特别是彝族女性的经验和声音往往因为文化隔膜和性别所限,成了“缺席者”和“沉默人”。他们的经历被忽视,他们的贡献被淹没,他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呈现和尊重,成了名副其实的“沉默群体”。本文试图透过作者个人经受民主改革后续作用的影响与观察反思民主改革历史研究的重要性、特殊性与紧迫性,讨论运用社会性别、口述历史等方法切入对其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期待实现将众多彝族民主改革参与者推向历史前台,通过记录这些彝族亲历者和见证人为主体的“个人故事”和“历史事件中的个人记忆”,追溯、发现和弥补曾被忽视的凉山特殊历史资料和细节。  相似文献   

5.
大凉山彝族诗歌中的女性创作相较其整体而言受关注较少,女性话语呈现出某种被遮蔽的状态,但纵览大凉山彝族的女性诗歌创作,仍能整理出相对重要的三条发展脉络:一是传统女性意象的族裔复归,即“彝女意象群”的书写;二是具有反叛意味的彝族女性意象创造,即强调个体性和解放性的女性话语表达;三是以情感与身体为主题,独属于彝族女性的私密体验表达以及相关的性别观书写。这三方面构成了大凉山彝族诗歌女性话语中的主要部分,为今后彝族女性诗歌如何在愈发多元的社会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性别关系模式,是社会性别制度长期作用的结果,也是由一种男女共同认同的思想文化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最具阐释力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女性非但不是被排斥和敌视的对象,反而是那些具先知力的文化圣哲们构建的宇宙、人间秩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元。女性一方面也像男性一样被天命所笼罩,把自己低微的地位、卑贱身份和所遭受的不幸都归结为命运;另一方面,在阴阳之道强有力的解释中她们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又使她们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理论曾对认识女性在人类文化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普遍文化模式进行解读,认为任何一个社会或文化都有一整套机制把男女间生物性的差异转化为社会性的差异.以西双版纳傣族、直苴罗罗泼彝族以及大理白族社会中语言的性别身份建构为例,通过对语言在建构男女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对等关系中的作用的分析,提出尽管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结构分析存在若干病诟,但该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具体社会情景中的性别权力关系,在当下中国性别关系研究中仍然有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变性人的增多,变性人已经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首要的就是宪法问题。自由赋予了人存在的理由,必然也可以给予"易性癖"者以享有性别变更权的自我空间。性别变更权虽然不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却应当是公民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对于变性人,只要他们变性后的性别得到了法律肯定,就应该与其他同性别的公民一样,在人格上能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一位彝族妇女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文化、阶级、性别是如何纠合在一起,作为一种强大的推拉力,迫使一些妇女进入和滞留于商业性性交易中的。  相似文献   

11.
性别比例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不乏质疑的声音,其功能也有弱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时期,人们对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出现了困境。社会认同是发生于人际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评价关系,它不仅直接表达着个人、群体和社会三种主体的价值评价,而且还规定着人们对待他人、群体和社会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困境包括女性自我身份、价值观念以及制度政策的认同困境等三个方面。要优化性别比例政策,关键在于构建积极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以性别为视角,融入弱势性别群体的经验和感受,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新的探讨,开展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推进社会心理学的学术空间不断由平面走向多维,学术内容不断从简单走向多样,在今天已成必要.可以将作为社会心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的"性别社会心理学"(gender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定义为:探讨拥有某种性别身份者之思维、情感及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和个人的性别建构、社会的性别结构以及其他性别身份者真实或想象的性别存在的影响并与之互动的科学研究;其核心内容有三:第一,有关性别的社会观念;第二,有关性别的社会影响和个人回应;第三,有关性别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的当代发展形态.社会性别研究和社会性别分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或"妇女研究",是任何把社会性别当作分析的关键范畴的理论框架或科研方法.把社会性别作为分析的视角,对科学发展现进行的解读,可以为科学发展观的当代阐释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思路,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为全体市民提供福利,包括有偿性福利和无偿性福利.以及对社会边缘人群(特别是妇女等弱势群体)进行补偿的公共资源再次分配的过程,其目标原则是公正、平等的价值观.然而,由于不平等的性别制度使得妇女在出生和就业等方面处于被边缘和被剥夺的境地,对此,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分析现存不平等性别制度的特点,探究把社会性别平等理论镶嵌在社会政策之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性别文化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无论是其形成时间还是发展变迁,都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尤其是与性别平等相联系,却是20世纪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别文化并非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形态,而是融合于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也总是与总体文化保持着方向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并服务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最基本的方面还在于批判和清除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性别文化,倡导性别公正和性别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勿庸讳言,尽管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已提出十多年,但现阶段社会性别意识仍未真正进入决策主流,现实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阶段提出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问题既十分重要,也非常迫切,它不仅有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思,改变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刻板成见、角色期待和价值评价,也有利于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激发她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为了系统讨论性别文化与性别平等的关系,我们邀请了5位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并取得相关成果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是在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诞生的 ,作为一种分析差异的方法 ,社会性别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 ,并成为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但与此同时 ,社会性别也不断受到理论评判。文章介绍了社会性别的含义及由来 ,梳理了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质疑 ,并概述了社会性别在中国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英语的性别区分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英语的性别区分标记的方式、变化及其社会因素的影响:1.英语以独特的传统的添加一个词或添加一个后缀的构词方式作为性别区分的标记;2.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审视,英语的一些传统的性别标记开始向无标记方向演化;3.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性别区分标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性别价值观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作为人最基本的生理基础,其差异性导致两性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义务、行为表现、态度观念等存在不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内外因素影响形成与发展多纬度多层次复杂的性别价值观,该观念又指导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尽管关于性别的研究很多,但是主要是从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态度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大理论建树,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中国的妇女研究者所关注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理论建构和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实践推进,推动了中国妇女的社会发展和男女关系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立法中的社会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作为世界各国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活动,在其过程中贯彻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实现"性别正义"和男女两性的平等意义重大。以我国的立法为视角,探讨社会性别意识在我国当前立法中的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贯彻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