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试论西周王朝三大职官系统之构成宫长为我们曾经提出西周王朝应该设有掌管民事、神事和王事的三大职官系统①,其实,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白皋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接着,...  相似文献   

2.
管仲,原姓姬,与西周武王同姓,是周朝皇族的后代。约公元前723年农历三月初三生,安徽颍上人,担任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3.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巳矣。子曰:“吾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以上所引孔子的话,并未见于《论语》中。故司马贞的《索隐》说:  相似文献   

4.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5.
禁榷制度创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原因在于这时已具备实行禁榷制度的基本社会条件———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加上历史上的工商食官、库府制度及《管子》一书思想的影响。管仲"官山海"说虽对汉代盐铁官营有重要影响,但管仲实则未曾"官山海",亦即未曾推行禁榷制度。  相似文献   

6.
《庄子·天地》篇中有一段关于汉阴的文字,记载了子贡经过汉阴时同一老者就用桔槔汲水进行辩论的故事。原文不长,为了论述的方便,先摘录于兹。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榾榾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  相似文献   

7.
管仲与梭伦分别为中国古代先秦时期齐国和古希腊雅典城邦最有影响的改革家和立法家。法治观方面,管仲与梭伦同属“以法治国”论者,主张立法必须符合国情民意,同时还强调法律的稳定性。为使各项立法得到落实,达到目的,管仲和梭伦都比较重视宣传、法律教育。虽然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但两个人的法治观又在立法权归属、执法监督、处罚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管仲与梭伦在立法观上的巨大差异是其各自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背景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二人的立法观不可能取得一致。管仲与梭伦两种不同的法治观分别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政治发展方向:齐国是为争霸,雅典则是为了平息平贵斗争。管仲、梭伦的法治观对后世影响甚大,直至今日仍可见到影响所大。  相似文献   

8.
史与道     
把“史”与“道”联系起来考察,是从龚自珍开始的。“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①不过,龚自珍这里所说的“史”却既非历史,又非史学,而是史官和史家。“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吃毋端,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尊之之所归宿则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②这样看来,龚自珍所“尊”之“史”既非本体论层面的历史存在,又非知识论层面的史学研究,而是主体论层面的历史学家。在另外一个地方,龚自珍又说:“…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人为本思潮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确认先秦思想家以人为本思潮的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价,对保存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以抛砖引玉。一在中国人生哲学史上,管仲是较早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家,这一思想是时代的需要,反映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期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的历史需要。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他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士、农、工、商四民(即普通百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天道观形成于晚年谢宝笙1要了解孔子的天道观,就要解决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集中在《易传》中的“子曰”。问题是这些“子曰”是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或只是另一些经师之言?或假托孔子之言?多篇《易传》中的“子曰”是否都是假托之言,...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战略失误论尹湘兵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戊戌变法的策略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认为变法策略的失误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是很有启迪性的见解。但本人则进一步认为,变法战略上的失误才是导致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一、对“变法策略的讨论”的讨论孔祥吉先生认为戊戌变...  相似文献   

12.
“前茅”解     
<正> 今言竞赛,言考试,言工作成绩及产品质量等等,誉其优胜者或先进者每曰“名列前茅”。然则,“前茅”何物,言者未必皆了了。考,“前茅”一辞,始见于《左传》。《左传》载: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伐郑,郑求救于晋。晋救郑,军次黄河北岸,闻郑已求和服楚,元帅荀林父“欲还”,而副帅先縠不肯。上军帅随令赞  相似文献   

13.
过宋陵记     
<正>一开宝丙子岁三月,赵太祖巡西京,过巩祀永安陵。登角台望青龙山,悲陨号恸,引弓曰:落矢即吾归处。瘗髫年所戏石马以为志。后七月而有烛影斧声之事,发志而葬,曰永昌陵。及太宗征契丹,覆师高梁河,狼狈遁归,伤股见髓,久不能愈,终以此殒,诏附父兄之右,曰永熙陵。景德丁未年正月,真宗谒三陵,析巩缑偃师之地置永安县,以奉陵寝,  相似文献   

14.
摆渡者祭     
齐思远 《生存》2020,(7):0227-0227
鲁迅先生曾叹而谓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何为渡者?渡人亦渡己。那渡人渡的是生人,渡己却是融入了山河。今庚丑年清明时为文奠,告渡者之灵:  相似文献   

15.
宋朝朱熹有两句诗:“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由于欲望膨胀,有的人挥霍浪费,有的人沉溺于物质享受,有的人贪污受贿,有的人吸毒贩毒,有的人卖淫嫖娼,有的人走私贩私……轻者葬送前程,重者很档入狱,更有甚者送了性命,不少人确被险恶的人欲所缠绕,最终误了平生。朱嘉的这两句诗不失为警世名言,值得我们借鉴。那么,人欲果真是这样十恶不赦吗峨们有必要对它做一番讨论。欲行有善恶之分我们科学而冷静地分析一下人欲,就知道不加限制地认为“世上无如人欲险”显然是有些偏颇的。(辞海》对欲是这样解释的:愁是欲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滑坡似乎是近年来呼吁得较多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有人将这种现象归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其主要的根据有两点:其一是“利”、“欲”的过度膨胀导致唯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其二是个体原则的过度膨胀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唯我主义。这些根据似乎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印证:为了一个钱字,许多平常的事如公共汽车上让坐,扶老携幼,见义勇为等等变得稀奇起来;而许多不平常的事如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行贿受贿,人情冷漠等等反而变得“流行起来”。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怎么衡量“利”、“欲”以及“个体原则”膨胀的度?因为“利”、“…  相似文献   

17.
陈阿永 《生存》2020,(1):0045-0046
在成才之路上,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而人格修养也成为我们成才的重要支撑。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然后朝着梦想不断前进。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面对困难,我们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也要有“时光不负有心人”的信心,如此坚韧,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8.
《半岛新生活》2004,(17):4-5
怎样结婚才是不俗的?这话可能谁都不敢说的太死:结过婚的吧已经欲过了,没什么资格说,没结过的吧你就能保证真的不按照常理出牌?你自个愿意你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也放不过你啊,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当年在舞台下面冷嘲热讽别人尴尬作秀的你,难免有一天也会沦落到那样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黄溪  宁镇疆 《唐都学刊》2024,(1):104-110
《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禘举行时间违反礼制;清人认为孔子讥讽当时宗室僭越大禘之礼;郑玄、马融从禘礼内部进行解释。分析三种诠解的方式,结合禘礼的内在仪式与外在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孔子不欲观禘是其对传承周礼、谨遵礼制的坚守,也是对鲁国现实政治的忧虑关切。重视《论语》礼制诠解是解读经典文本、理解孔子圣人之意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20.
唐文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云:“他(指陈独秀)还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种态度比起胡适‘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来,显然也要勇猛得多。”这里的意思是说,胡适在白话取代文言的主张上,态度不如陈独秀坚决。是耶?非耶?我认为有加以辩正之必要。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黄遵宪、龚廷梁、陈荣表都曾主张用白话行文,“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①。由于影响较小,他们的主张很少有人知道,在社会上也没有形成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