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云勋同志在《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一文中,对拙作《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提出了商榷意见,(以上两文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以及1980年第5期)使我得到不少教益。这里,笔者拟就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请张同志及其他同志批评指正。 (一) 在讨论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同辩证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读了《学术研究》1991年第5期关于“社会心理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中介”问题的一组文章,觉得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笔者曾在该刊1984年第5期发表《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的论述》一文,也谈到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现受到以上讨论的启发,拟作一些补充和具体论证。一、几个基本概念须要明确文艺作为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通常又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说社会现实的反映,还说文艺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文艺究竟反映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上面提到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为文  相似文献   

3.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刊载了王荫庭先生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一文,同年第6期又刊载了何祚榕先生与王荫庭先生的商榷文章。拜读两位学界前辈的文章,颇受启发与教益,但同时又觉得两位先生的观点似有进一步探讨与磋商的地方。笔者初涉学界,特别是作为曾受教于王先生的学生,不避浅陋之嫌,谈谈对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以就教于王、何两位先生及学界同仁,并冀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更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正> 一些年来,围绕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不断开展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所有制诸经济科学的基本范畴的讨论。本文试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些范畴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错误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一、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把“现实性”范畴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例如,我们曾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说;“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着的各种事物运动的综合的存在”①。我认为这样理解“现实性”范畴是不够全面和确切的。因而这个定义也就有所不妥。将“现实性”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就容易把“现实性”与“物质”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淆而不能区分开来。请看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物质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这也是我国哲学教…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存在?目前的哲学辞典和教科书上的一般说法是: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个定义来源于斯大林。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写道:“社会底精神生活所由形成的来源,……要到社会底物质生活条件中,要到社会存在中去探求”。“社会存在怎样,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怎样,社会观念、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也就会怎样。”“决不应当从马克思的话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里,对一些基本的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深入探讨这些范畴的确切含义,对完善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家知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但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等社会现象,应该划入社会存在,还是划入社会意识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规定,展开了一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广泛讨论。笔者认为,这场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实践在社会和自然这两个不同领域中的作用问题,由于它进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也是众多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卢卡奇·捷尔吉(1885一1971)曾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作过深入的探讨.他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涉及的许多问题与今天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争鸣有不少共同之处。因此,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出发,结合卢卡奇的有关论述,试图从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联系和区别这一角度,对目前争论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杨思基 《齐鲁学刊》2002,4(5):105-111
社会存在是一种具有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具体物质存在 ,彻底的唯物主义及其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是我们科学把握这一概念的理论前提和方法。此外 ,从发生学的角度讲 ,社会存在是人的自然生成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交互作用的产物 ,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由这些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手段和所生产的产品、所形成的人的各种交往形式和关系 ;从整体论的角度讲 ,社会存在是整个社会有机体有机联系的现实存在和运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中,五常是极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王岱舆也提出五常范畴,但他对五常范畴所作的文化理解与儒学的理解不同,其内涵直接演变为伊斯兰教的五功。通过对王岱舆的五常范畴的文化理解及其原因的分析及反思,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岱舆的文化目的性及其先见或前理解都指向伊斯兰文化,他的文化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伊斯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范畴”一词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范畴”这一术语,并建构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严整、完备的范畴体系。然而他所理解的“范畴”以及范畴理论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不尽相同,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在我们看来的许多最普遍的概念,最具有辩证法色彩的范畴,如“一”、“多”、“运动”、“静止”、“相同”、“相异”、“对立”、“先于”、“后于”、“原因”、“元素”、“部分”、“全体”等  相似文献   

13.
一、范畴是什么?形而上学家眼中的世界,是无数乱杂的各自孤立现象底偶然堆积。他们认为现象之间没有任何规律性的联系,也没有基于自身矛盾发展所引起的运动,和本质的变化。形而上学所谓运动变化,不过是由外力所引起的位置变迁和数量增减,如此等等。这样的见解是远远落后于古代朴素的辩证宇宙观的。恩格斯底“反杜林论”提到关于古希腊自发的辩证法宇宙观曾说:如果我们留意考察自然、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那么,我们首先见到种种联系及交互作用之无限错综的图画,在这中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中介范畴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坚毅 《东岳论丛》2001,22(5):68-69,74
中介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 ,其内涵十分丰富 :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事物发展的过渡阶段 ,事物质变的转化条件 ,事物相互区分的界碑 ,事物相互作用的传递者 ,事物相互沟通的桥梁 ,等等。尽管如此 ,但不同意“对立面互为中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第一基本范畴,联结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只是在完成“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之后,“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所以,对生产力范畴的理解,决不能“认为马克思进行阐述的地方,就是马克思要下的定义,……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这正是目前理论界所要特别注意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综合平衡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整个经济工作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综合平衡的重要。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在理论上逐步解决了不少问題。但是,对综合平衡究竟是什么、应当做些什么和怎样做,大家的看法还不是完全一致的。特別是联系到实际工作,沒有解决的具体问題就更多了,其中有屬于认识的问題,也有屬于由认识所延及的方法问題。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对综合平衡就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神秘感,认为综合平衡太“玄”,似乎高不可攀,这也是由于对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现代化?我们认为,现代化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它不是指生产关系,更不是指社会制度,而是指用最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使我国的生产技术达到世界上当时的先进水平。现代化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也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同样的技术装备,安在东京叫现代化,安在北京也叫现代化。因此,实现现代化就是进行生产技术上的大革命,就是要根本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使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有人说,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低水平的现代化。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低水平的现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剩余价值是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以及是否存在一个一般的剩余价值等等问题的时候,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马克思的原意正确地理解这一概念的涵义。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9.
受传者“自我”及社会存在对社会宣传效果的影响张笃行,张成行笔者在去年本刊第一期《论社会宣传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一文中,就社会宣传系统内部影响社会宣传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论述,本文将论述受传者的“自我”和社会存在对社会宣传效果的影响。一、关于受传者...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的涵义,长期以米就存在不同的看法,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争论。《学术研究》1980年第五期和1981年第三期上分别发表了邹永图同志的《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和张云勋同志的《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