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这些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刘易斯模型,投资与工资差距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近几年,投资的相对不足与较低的农民收入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根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应当实行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生产性投资、保障农民工利益等相关措施加速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基于1978-2015年福建省相关数据,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SBM模型和农业生产函数,分别对4个阶段的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面积、农地利用效率、农地利用要素的变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面积、农地利用效率、农业利用要素存在规律性的变动关系,且变动关系受到政策制度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应从因时利导,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保护耕地,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升科技,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减量施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等方面改善福建农地利用方式,缓解人地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2003-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偏向指数,并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总体上偏向节约劳动力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且农业技术变迁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引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对这一路径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指数存在正向冲击,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劳动力女性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的进程。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充满着“活力”,转移速度增快,转移规模增大。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以1978年为界,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建国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至2004年两个阶段,在产权理论的框架下予以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关键,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将有助于探讨二者在相互促进的动态中,实现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使农村涌现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寻求致富路,农业危机、粮食危机成为人们忧虑的焦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不会引发一次农村产业变革呢?2000年后农村产业结构又怎么调整呢? 外出打工挣钱被视为一条重要致富路,大批“泥腿子”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黄土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创造了奇迹,被土地禁固多年的农民温饱问题有了根本的解决,可当广大农民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土地带给人们的是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论证农业现代化、劳动力转移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并检验劳动力转移在农业现代化对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转移均能显著促进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其中农业现代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直接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而非粮食主产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是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有效缓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2008年期间26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测算了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 TFP)以及TFP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在2000-2008年期间,中国粮食生产存在着技术非效率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善了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但女性化的贡献在逐渐下降;TFP年均增长0.43%,其主要源自于技术效率的提高;TFP对粮食增长率的贡献约为3成,表明中国粮食增长主要是依靠投入拉动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劳动力就业既有互补合作效应,也有竞争替代效应,竞争替代效应只局限于少数就业领域,绝大多数领域属于合作互补关系。现行的“限制性”就业制度是低效的、不成功的安排,不仅不能给城市劳动力提供有效的就业保护,反而损害城市利益发展,导致社会总福利受损,也延缓了未来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转型中特有的现象,在我国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现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入手,提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均衡状态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目标、手段、能力等特征后,运用利益集团理论建立模型,分析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因、机制并讨论其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三农”的排斥力、来自城镇化的吸引力和来自理性与非理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组织工作、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坚持改革创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三峡库区万州为研究对象,在对整个区域及乡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分析了万州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与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产业空虚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异地流动的主要原因。大量青壮年劳力的外移,又引发了农村缺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并不可避免地出现留守儿童等负面影响。随着库区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小城镇建设的加速,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迁移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转移的渠道和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力出现剩余的原因,一是耕地减少,二是传统的城乡二元制度,三是第三产业滞后,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为此,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农村存在着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目前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并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同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量化标准归纳起来有古典经济学估算法、新古典经济学估算法、国际标准结构比较法和有效剩余劳动力估算法等四种方法。发展经济学家依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人口转移的研究形成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等。国内学者在应用这些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乡发展关系、受教育水平、社会文化、机会成本等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对这些不同观点的述评,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转型期农村经济学的研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责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结构转换的关系机理为切入点,阐析制约中国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的二元就业体制和城乡分立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问题,提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职责定位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从普遍意义上讲,就是人口和经济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和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城市化进程就越快.我们应按照多种转移形式并存、以就地转移为主的原则,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出可行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举措造成农村必需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弱化,片面推行“非农化”、“去土地化”的劳动力转移政策会加重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对农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侵蚀和破坏,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以往“离土离乡”以及“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需要转变研究视角,寻找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创新思路即立地转移。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庞大系统工程。它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和农村经济繁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