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是新形势下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上海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积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打造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促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重要是在于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健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增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融资渠道畅通的区域性自主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第三节构建创新型区域 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来看,都必须落脚到一定的空间--区域上.通过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发挥丰体作用、高校发挥基础和牛力军作用、科研院所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市场发挥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自丰创新,由自主创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进而构建创新型区域,并促进更多自主创新成果的成功研发.  相似文献   

4.
魏斌 《职业时空》2009,5(8):3-4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发挥企业家在创新知识中的引导作用。随着企业创新内涵的延伸与加强,企业家的创新作用要通过提高企业家在系统活动、协调性活动和社会化活动中对企业各类知识的创新整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突破制度性障碍,切实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打造高端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三是着眼于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围绕全产业链条支持产业自主创新;四是促进科技和金融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五是着力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储备人才等。  相似文献   

6.
杨玲 《科学发展》2014,(8):69-74
科技企业作为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其研发水平的大力提升将有效实现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与纽约科技创新、东京小微企业发展、伦敦的创新氛围以及巴黎竞争簇群相比,上海需要适度调整引资政策,改变外资独大的局面;减小单纯追求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改变过度依赖引进技术的格局,真正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张仁开 《城市》2010,(5):12-18
一、上海“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一五”以来上海科技发展成效显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引领未来发展能力和服务国家创新战略能力明显增强,为实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企业:自主创新的两难选择 谈到创新,人们自然想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但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针对高校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建议通过将科研产出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加大投入和拓展经费来源,构建学科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等多方面优化高校自主创新环境,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合作,上海应充分借鉴日本国际科技合作经验、美国国防科技部门国际科技合作经验以及国际虚拟组织创新合作经验,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新模式,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级与效率,努力占据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核心地位,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创新策源能力的科创中心.  相似文献   

11.
徐珺 《科学发展》2014,(5):107-115
各国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创新制度安排、创新服务网络、创新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体系是造就园区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模式出现的新变化,各国成功的科技园区在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循环,其面向未来的演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网络和园区综合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白晶 《城市观察》2010,(5):90-97
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倚赖于良好有效的科技创新系统,而创新系统的运作取决于系统要素的因地制宜的功能发挥及相互配合模式。本文研究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慕尼黑政府中介配合、强化对外联系的成功城市科技创新模式,从而为其他城市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晔 《科学发展》2014,(10):9-17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机构从一元化到多元化,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合作日益明显,合作创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我国金融创新系统逐渐由独立创新阶段向合作创新阶段转化。为了避免金融创新系统陷入低效锁定的状态,我国在建设和发展金融创新系统时应考虑以下问题:注重新金融系统的整体科学设计,强调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创新与微观创新主体主导的诱致性创新的结合,重视新金融系统的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科技北京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北京市紧紧围绕科技北京建设的战略要求,加大了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聚集能力强而资源共享作用弱;共性技术服务功能缺位,技术孵化、产业孵化功能缺失;管理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强。加强北京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尽快建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机制,根本解决创新服务功能缺项的问题;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为政策主线完善政策体系,提高科技政策的系统性和政策效率。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十一五”以来,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业日益活跃,创新氛围日益浓郁,区域科技合作意识不断强化,技术产权市场和跨地区技术转移日趋高效,逐步形成了协同开放、运转有序的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其主要经验,对我国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区域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一要建设应用导向、教研结合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二要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三要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四要构筑开放协作、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环境支撑体系,五要构架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区域创新协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的背景和要求,提出阶段性特征、发展主线和关键抓手。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和发展格局加速调整,中国地位快速崛起,提高了上海集聚全球资源的能力;从国内来看,经济向内转和自主创新模式初现,要求上海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从上海自身来看,“十二五”期间上海进入“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突破期,是集聚全球资源和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转型和城市软环境提升的重要实现期。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推动城市全面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凸显战略转型、求新求变和思想大解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利用自贸试验区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要用创新"对冲"创新的风险。无论是银行传统业务、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都在持续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业发展的始终。试验区的金融创新要有长期的、可持续的创新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8.
王会 《职业时空》2014,(6):114-117
分析了机械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德州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行专业导师制、建立良好氛围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提高了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科技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更要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向“创新支撑服务”升级,促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发展,服务企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为此,上海应完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建立“科技资源数据中心”,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培育壮大科技公共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20.
汤汇浩  高平 《科学发展》2014,(10):68-73
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应有之义,也是履行"科学发展先行者、改革开放排头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有较好基础,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和制约。上海可在完善规划、创新资源、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创新文化和合作网络等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