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就加强外国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的融合,首先从哲学理念上阐述其合理性,如“语言学”在内涵上理应包括两者;语言学研究的融合符合“新时代,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背景下的国家语言策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两者的融合最能实现韩礼德的中国情结和学术理念。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若干问题有待解决,如中国高校很少设置语言学系;中国高校的外语院系强调文学传统,不太重视语言学的引领作用;国内外有关语言和语言学的国际会议不重视汉语。为此,文章提出若干建议:采用有分有合的“连续统”的辩证哲理;在现有的“文学”和“语言学”下增设分支学科;采用适用语言学的理论评价各种分支学科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关于“应用语言学”内涵的探究,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成长道路。20年来,中国关于“应用语言学”内涵的认识主要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语言学的应用”“语言的应用”以及“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应用各部分结合”三大类。应用语言学内涵的进一步梳理与廓清,须以与应用语言学内涵相关联的若干基本问题之厘清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研究成果也很丰富,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早期出版的语言学史专著有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和《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著的《中国音韵学史》等。建国后,岑麒祥著有《语言学史概要》,王力著有《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文》杂志从1956年开始,先后发表了多篇“中国语言学史话”的文章。国内各种文科学报上,也零星发表了一些评价我国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的文章。这些成果对中国语言学史的进一步研究、讨论,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课程比起文学和其他类课程,是不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在语言学课程之中,两门汉语课程比起普通语言学等课程来,本身又少了些色彩和趣味性。所以,有人说汉语课是文科中的“理科”。古代汉语课是研究古人语言的,不同于现代汉语课研究的就是“活生生”的语言,因而它的教学尤其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课的积极性以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历来是古代汉语课教师们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60年代初,王力先生给北大学生开过“中国语言学史”,这门课的讲义后来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1963年第3期起连载),1980年,王力先生又将旧搞重新整理成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本《中国语言学史》是继岑辍祥先生在《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之后又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虽然它只是一本“简史”,但在当时与这一领域的其它著作,如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治学史》、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甚至岑辍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相比,其观点之新、材料之富、体系之严密、研究之深入都达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柯平、吴志杰先生在《中国语文》上发表文章认为:“国内各界有必要摒弃‘非典’这一名称。”我们认为,应继续使用“非典”这一名称。表面上看,这只是个案,实际上涉及语言规划的原则和标准“。非典”已成为新时期应用语言学中最典型的个案,通过“非典”个案的剖析,可以认清语言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通过语言规划的原则和标准的探讨,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应用语言学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语言学历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文字学则附属于语言学。在中国,文字学早就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可是在20世纪前半页,中国的语言学凌驾于文字学之上而占据了统治地位,文字学被纳入语言学之中,成为语言学的二级学科。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把研究的重点从语言转向文字,文字概念正在超越语言的范围,文字学正在成为独立于语言学的学科。与此相适应,上世纪末,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恢复了高校的文字学课程,但是,这一方案在某些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应该提高认识,落实教育部有关方案,落实文字学课的专业基础主干课地位。  相似文献   

8.
语言类型学既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大学术流派。当代语言类型学致力于在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和规律,经历了形态类型学、功能类型学、库藏类型学的视角转换。对语言经验事实的重视是当代语言类型学最鲜明的学科属性,这体现在相关研究中采取了“多语种取样”以及对语言描写独有的语义地图模型。这一学科属性表明当代语言类型学对根植于经验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坚守,但同时也存在“重事实、轻理论”的倾向。语言库藏类型学倡导“新描写主义”的学术价值观,是对当代语言类型学的发展和扬弃。跨越“描写的充分性”,实现“解释的充分性”以及理论的系统化,是语言库藏类型学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为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的“自主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9.
乡村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学者重视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并获得许多重要发现,而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发展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当前我国城市化和社会流动为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有利条件。中国乡村社区的社会语言学价值在于,它能够拓宽社会语言学理论适用范围,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乡村社区的语言规律,对于促进语言变异规律研究和促进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的形而上学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三大基本原理:一、语言的自否定本质,语言本质上是辩证法的,它的“是”即蕴含着“不是”,任何“真话”都隐含着“谎言”,否则不成其为语言;二、语言的自欺功能,有意识的自欺或假扮游戏是语言的灵魂和生命,它基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自欺结构,同时又给这种结构提供了现实的确证;三、语言的修辞学或诗学属性,一切语言都由诗性而发生,这也是语言中的语法和逻辑功能的起源。我所设想的“语言学之后”的形而上学所要探讨的正是语言的诗性功能和逻辑功能的关系,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处于“自否定”的辩证进展中,这构成了“语言学之后”的最基本的原理。  相似文献   

11.
浅议英语听力课的交际法教学黄新如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英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英语工作者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形式、语法结构转到语言功能、交际能力方面,期望更有效地掌握这一交际工具。今天,英语工作者一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开始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国内语言与社会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该学科产生以来,在语言变异、语言变体、语言接触、双语研究、言语交际和语言规划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过梳理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认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当前和未来研究的前沿课题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规划、语言运动和城市语言调查.  相似文献   

13.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强调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提高精读课教学效果,为学生高年级理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美国语言学教授Kras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为精读课教学的理论指导,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概论学科性质属于普通语言学范畴,过分强调具体语言的特性和对特定语言的解释性是对其学科性质产生认识误区的原因。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内容是从共性的角度讨论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关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与哲学的渊源已久,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一方面,语言学为哲学服务,另一方面,哲学思想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泛语言哲学的研究态势。尽管“语言哲学”这个术语包含着不同的含义,但还是应分为“语言学哲学”和“哲学语言学”两大类。哲学需要研究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语言学同样需要进行哲学性思考,两者互为影响并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语言学家对语言哲学思考的逐步加深,哲学语言学正在使语言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7.
“实用”观念中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是在实用观念的影响下充分发展起来的学科。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语言学学科理论的建设、“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确立、方言与民语的调查等多方面的应用性成果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实用”观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是现代中国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中国语言学对“实用”性的偏重,使它在实践中产生某些疏漏,对语言本质及理性抽象研究也存在某种淡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不仅仅是汉藏语的故乡,还分布着阿尔泰语、南岛语、南亚语等多个语系的多种语言。这些语言跟中国以外的印欧语等一起构成世界的语言。毋庸置疑的,语言学应该以世界的语言作为根基,而不是仅以哪一个语系的语言作为支撑,否则,所得出的语言学理论就是褊狭的,不足以代表全人类的智慧。近些年来,中国语言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民族语言学研究也大大地拓宽了眼界,开始展示语言学研究的巨大潜力。我们组织了以“民族语言学的新视野”为专题的笔谈,以期为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同道们鼓与呼。王士元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影响巨大,从早期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到开创性的词汇扩散理论,再到拓展到语言学的跨学科,携几十年的经验与洞察,指出多元心态的重要性。另外三篇笔谈都是基于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展示新视野里可能的具体前沿研究案例:陈保亚教授论述了如何基于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语言来展开语言与音乐的共演化研究,孔江平教授阐述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接触融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汪锋教授提出了语言接触研究的语言生态面向及研究路径。我们期望这些经验与探索也能为民...  相似文献   

19.
2018年4月15日,功能语言学界都在为一则消息而悲恸: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系统功能语言学创立者韩礼德教授与世长辞.16日下午,在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功能语言学课上,我把这一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同学们,大家悲痛不已.作为功能语言学研究所成员之一,我有幸在学术场合与韩礼德教授有过一些交流和接触,点滴瞬间,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0.
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为对象的新兴边缘学科。早在本世纪以前就曾有人考察和研究过语言行为和人类掌握语言的智力发展的关系,但其着眼点只限于儿童学语。五十年代开始,人们把眼界放宽到人类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上,先后于一九五一年和五三年分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举办了“心理语言学”的讨论会。同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卡罗尔(John Carrol)首次正式使用了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五四年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C·E·Osgood)和语言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