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嘉庆及道光初年青海黄河南岸藏族部落还牧河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嘉道年间,住居于黄河南岸的藏族各部开始大规模越过黄河返牧原居住地,造成了这一地区的局部动荡。清廷先后派员前去剿抚,未果。在那彦成任陕甘总督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终将过河的藏族各部强行驱回南岸,青海藏族各部第一次大规模还牧河北的迁徙运动结束。  相似文献   

2.
住居新疆的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领袖固始汗率领下南迁青海,进而占领整个藏区。在康熙年间和硕特部归顺清廷,雍正年间其孙罗卜藏丹津反叛被平定,清廷整顿青海蒙藏,安插众藏族游牧部落于黄河南岸地区。  相似文献   

3.
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定以后,清朝加强对青海各族的统治,设置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藏诸事务.三年(1725年),在青海藏区设置于百户制度,对藏族部落首领给以上司千百户;土司巡检等官职,命其分管各部落、四年(1726年),西宁办事大臣达鼐会同西宁总兵周开捷清查各部落户口,划定地界.“因俗设官”.分别赐予千百户等头衔.清朝政府把青海地区藏族部落及主要由藏族牧民编成的实罕诺门汗旗限制在黄河以南,归贵德厅管辖;黄河以北划定为蒙古游牧地区.道光年间,贵德厅所属黄河以南汪什…  相似文献   

4.
正确评价驻藏大臣在西藏的功过是非与历史作用,是藏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松筠(1754—1835,清代蒙古正蓝旗人)论,他从1794年至1798年间,经授工部尚书兼都统,充任驻藏大臣,代表清廷掌管治藏大权,并承清廷草除积弊的谕旨,筹划和主持了一次冲击西藏社会关系中旧秩序、旧传统,给下层群众以一定实际利益的改革。本文拟对松筠的这次改革内容及其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清初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王兴亚顺治元年(1644年),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入关,定鼎北京,开始统治全国。在自此而后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为着巩固和加强其政权统治,在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虽作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进展缓慢,在生产...  相似文献   

6.
房名作为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藏区,尤其是农牧混合区是较为普遍存在的,至今在许多地区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功能.对房名的研究,涉及藏族的婚姻和继嗣制度、血缘关系、家庭组织、居住形态等各方面.在不同的地区,房名的具体情形有所不同.本文将以19世纪末到2009年间的硗碛藏族乡为重点,来讨论土地制度与嘉绒藏族房名的获得问题.在这100多年间,影响嘉绒藏族房名获得的因素,经历了受份地制度控制--受土地所有权变动控制--受是否有足够经济条件建房控制的过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主要受人口增长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銮宣是清代中叶一位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诗坛上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嘉庆年间由于官场黑暗,他被清廷流放西域。他在乌鲁木齐一年间,写下百余首有关新疆风土人情的诗歌,为边陲新疆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阿柔是青海藏族土著游牧部落,自认为是山神之后代.明代蒙古族进入青海打破了藏族部落原有的分布格局,清廷对藏蒙分河而治成为两族争夺牧场与藏族部落北迁的直接原因.由于阿柔历代千户与各政治势力的巧妙周旋及其与寺院政、教功能的极致发挥,维护了部落利益,使其虽历经动荡与迁徙而未解体.从人类学视角看,藏传佛教的神山信仰形成了阿柔人崇尚神性的心理结构,迁徙的游牧生活反而加强了其族群意识,与蒙古族的频繁接触与联姻使其服饰与婚俗中糅合了蒙古族元素.  相似文献   

9.
第三篇藏族近代文学藏族近代文学,我们的断代拟自清朝统一中国的1644年起至解放前之日为止。这一时期,三百年间,藏族社会的封建农奴制更进一步巩固,经济不如元明时期那么繁荣,人民受三大领主的压迫剥削,纳税支差,生  相似文献   

10.
咸丰同治时期,清廷面临巨大财政压力,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的常规和非常规搜刮措施。在此过程中,政府屡次欲通过原有的捐输激励机制,以允诺逐年还款或者事后还款的方式,诱导富户借债纾难,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事后也未见清廷有还债记录。清廷甚至想出提前预收来年钱粮的“预征”,实为变相加赋的“借款”。对内举债无法获得成功,清廷的向外举债却屡次展开。由于传统、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咸同时期的政府借债步履蹒跚,与西方的大规模长时段借债实践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1.
经盛鸿  邱虹 《金陵瞭望》2011,(26):12-23
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让我们再次回到100年前历史发生转折的岁月。1911年的南京时称江宁,是中国东南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驻节着两江总督、江宁将军、江宁布政使等清廷军政大员。时任两江总督张人骏出自直隶(今河北)丰润张氏家族,同治七年进士。辛亥之年,是他出任两江总督的第三年。  相似文献   

12.
清宣统年间,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地方督抚与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互相呼应,迫使清廷作出了设立内阁和提前召集国会的决定。督抚奏请阁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改革以图存,维护封建统治;2.拉拢士绅立宪派,稳固自己在地方的统治;3.对抗清廷的集权。就整体而言,督抚对阁会的态度有三种:坚持君主专制,反对设立内阁和国会的“反对派”;主张先设内阁,待机再开国会的“渐进派”;主张阁会同时成立的“并举派”。与立宪派的态度不同,督抚最终趋同于“主先立责任内阁,国会则暂署缓图。  相似文献   

13.
经济状况是探讨中国历代兴亡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晚清十年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清廷税收增加与繁重摊派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离心力日剧.缺乏近代企业管理思想指导,民间钱庄、银行双轨并行,信用破产后随即导致金融恐慌;清廷币制改革中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滥铸、滥发引发通货膨胀.诸多改革失误使本就萎靡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导致政局崩盘.  相似文献   

14.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确立“广行招谕”的治藏政策,先在甘青藏区用兵,以此为立足点,继而广泛招抚藏传佛教各派高僧来朝输诚,同时派遣使者招谕吐蕃各部,尤其重视已归附的藏区首领、内地的佛教高僧参与入藏招抚。对前来归顺的藏族各部僧俗首领,视其原职务地位高低予以相应的封授。上述治藏方策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大于实际管理意义,但也存在着与藏族地区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不相吻合的憾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督抚已成为一股独立的、能够左右清朝决策的重要政治势力。日俄战争的刺激,立宪派和幕僚的推动,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向清廷争夺权力的需要,使督抚们纷纷奏请立宪。作为清廷统治的主要支柱,他们的吁请,对清廷决定采行宪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同治年间新疆变乱 ,当地官员欲借俄兵助剿 ,清廷担心会带来诸多后患 ,同时认为此举并非自强之策 ,加上当时新疆兵力单薄 ,不具备借师助剿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 ,未敢冒然从事 ,使其动议破产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并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他们的宗教、语言、身份、风俗等四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虽然受宗教、语言、身份、风俗等潜在因素影响,但其间也反映出并渗透着藏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即积极的适应主流文化、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以自己的民族成分而感到自豪等。藏族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藏族文化融合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命袁世凯前往湖北,督办剿抚事宜。袁世凯举起清廷剿抚的大旗,却不是消灭革命军,使革命党投降清廷,相反地,是利用革命党迫使清帝退位,又使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众口一词,说民国总统“非袁莫属”,终于出任了总统。辛亥革命,不知有多少人牺牲,而最大的赢家,不是别人,正是袁世凯。  相似文献   

19.
为挽救西藏地方的危局,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用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实施“倚康治藏”方略。数年间,赵尔丰等人在川边辖境做了许多抗英、拒俄、实边、固藏的工作,深受学界好评。本文专论川边藏区鲜为人知的林事活动,如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漆液采割、纸张生产以及边茶贸易、药材经营等,并指出其在实边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西藏地区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藏族传统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作为藏族生产、生活的活态人文旅游景观更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西藏旅游不断发展,国内外游客大量进入,可能会对当地文化带来影响,进一步影响藏族传统文化个性和特质的保持。因此,以藏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同时加大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实现西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