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山西并以山四农村为创作题材的一些作家们,由于创作风格的接近,被文艺界看作一个流派,是在五十年代的后期。或称“山西派”,或称“火花派”(因《火花》刊物而得名)。郑重提法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谐谑说法则为“山药旦派”。追根溯源,这个流派滥觞  相似文献   

2.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5,(2):110-114
赵树理的小说在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拟书场格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扬弃了白话小说中程式化的格套,同时又吸收了“五四”小说中“作者化身“的叙述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新颖独特的隐含书场格局的叙述模式。赵树理之所以要创造这种叙述模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古典小说中已延续七百年的“说书人”叙述者已经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3.
李钧 《东岳论丛》2023,(6):28-41+191
母题学和叙事学带来的穿越思维有助于破除赵树理作品的“两极阅读现象”,有助于确立赵树理小说经典在中国现代叙事学建构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小二黑结婚》不仅隐含着赵树理对乡土中国的寓言省思,也为“人民文学”提供了新农民、新农村、新社会的想象母题;它不仅是赵树理“民间文学正统论”的创作实践,而且以“新评书体小说”的文体试验、“文腔革命”的语体创新、“细节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等为中国现代叙事学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这是赵树理艺术风格的的一个重要特点,深入研究这一特点,对于正确评价赵树理小说的成就,总结其创作经验,都是很有意义的。(一)喜剧是四种主要美的现象形态之一。它“以纠正为目的,来暴露人类丑恶和可笑的一面”。(哥多尼语)用笑的方式“来启发心灵,提高感情,从而克服野蛮、愚昧,在社  相似文献   

5.
东邻日本,研究、介绍、评论赵树理及其作品,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他们对赵树理小说的分析,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探讨品评,对赵树理作品文学语言的研究,以及出版的关于赵树理的条目和最近发行的赵树理评传等等,已发表的不下五、六十种。他们关于赵树理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赵树理作品的思想倾向和美学价值,赵树理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种种原因,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研究和结论,其中虽有和我们不尽相同或有本质差异之处,但是,日本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专家、教授,赵树理小说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 ,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 ,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 :只有既书写历时性问题 ,又臻于艺术胜境的文学 ,才有可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宗教执、善、信的思想对赵树理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执”的精神激励着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的实践之路上艰难爬涉,最终修成正果;善”的精神引导赵树理欲以文学来超度众生苦难,关注工作中的问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问题小说”;信”的精神令赵树理在创作时,绝不无原则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是实事求是地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民族是汉唐时期活跃在东亚地区的一支重要民族,在其社会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游人”群体,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包括狩猎业、畜牧业、渔猎业及采集业.“人”与“游人”共同承担国家的租税,两者缴纳租税的内容与数量不同,“人”每人每年纳谷五石、布五匹,“游人”十人每三年纳细布一匹.租税面向整个社会群体征收,根据土地多寡划分为三个等级.高句丽租税的制定充分结合了其自然环境,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反映了高句丽人灵活的经济思想.通过对高句丽“游人”的解读对分析高句丽社会群体构成、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最早发表的著作《打卦歌》,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但我在翻检一九三一年《北平晨报》时,在一月十四日第五版的《北晨艺圃》副刊上发现了这首诗。署名“野小”,这是赵树理早年使用的笔名之一。赵树理曾说过:“我的父亲是野大,我就是野小。”意在表明自己是村野里生长的“小字辈”。这首诗的发现使我们看到这位具有独特的大众风格的当代著名作家,他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却是一首七言古体诗。现将全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文坛上“现实主义”的话题日渐升温 ,当我们重读“十七年文学”中所谓现实主义优秀之作时 ,却惊诧地发现 ,不少作品中缠杂了许多非现实主义的因素。其中让人从情感上最不愿接受的便是赵树理———这位曾用生命去维护真实、充分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的硬汉 ,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非现实主义因素。在肯定赵树理对现实主义创作所作贡献的同时 ,我们有必要对他作品中的非现实主义因素进行剥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一些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赵树理对农村题材创作的贡献是独到的 ,这不仅表现在他话本小说形式的运用上 ,而…  相似文献   

11.
闫薇 《齐鲁学刊》2007,4(1):99-101
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且也以为农民代言为己任。作为现代农民作家的典范,赵树理无论是在延安时期的大众化运动中,还是在建国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语境中,都坚持自己的农民立场。在当下文学日益疏离农民立场的文化语境中,重申赵树理创作对农民立场的持守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想要激活赵树理,使其成为当前“三农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需要摆脱政治与文学、民间文学传统与五四新文学传统、赵树理艺术手法与现代性对立的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赵树理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8,2(2):104-108
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在于与读者的交流,通俗才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赵树理小说叙事是一种自觉地和它的读者进行叙事交流的创作活动,努力和隐含读者进行有效的叙事沟通是其创作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赵树理小说终于实现了“五四”以来一直倡导但终究没有实现的文艺大众化。赵树理小说对通俗的自觉追求和实践超越了“五四”小说,还原了小说通俗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正是赵树理小说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赵树理创作得失兼对文学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树理是由国新文学史上热点作家,他曾被誉为“实际上是一个具体实践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标兵”,[1]写农村的“圣手’、”当代语言艺术大师”,[2]其艺术探索所立起来的新文学规范终于“被接受”,真正地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号召向赵树理创作方向迈进。持批评者认为:赵树理不执著于“民间文学正统论”,艺术视野的狭窄,会导向文学发展的单一化、封闭化。“妨碍甚至扭曲文学的正常发展”,各执一端,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的。”[3]笔者认为:赵树理创…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特殊的民间立场,不仅在于其利用通俗手法将政治意识形态进行。“上”对“下”的文学现代性启 蒙,也指他站在民间立场,代表并不拥有话语权的农民,从“上”而“下”对国家意识形态发表意见$正是这种连 接起“上”与“下”之间身份的特殊性!才使赵树理的小说既具有为了与其“内在听众”保持“无间离”的密合状态 而富有的种种特色(主要是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选取),又超越了民间艺术形式而有自己的独创性,并且因为 始终保持这种现实主义的独创性,而使自己的作品在当代文学规范建立的过程中越来越发出不协和音。  相似文献   

17.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为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指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及怎样为他们服务的方向,并带来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新局面。其中赵树理的创作可以说是体现了《讲话》精神的典范工作.周扬称他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①茅盾也高度称赞他的作品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②那么赵树理“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到底新在哪里,有什么独创呢?  相似文献   

18.
1957年《文艺学习》刊登的“夏可为来信”引发了关于青年的写作、职业和出路的社会性讨论。“夏可为来信”呈现了青年普遍的成长之惑,得到了茅盾、赵树理和老舍的回应,成为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问题的重要现象和事件。赵树理是“夏可为来信”的最早对话者,他对青年出路的思考体现在大量议论性文字和《互作鉴定》《杨老太爷》《卖烟叶》等小说叙事中,通过“生病/疗救”和“劳动/写作”叙事逻辑对沉迷写作、不安心劳动生产的知识青年进行劝谏。“夏可为事件”显示了青年一代在五六十年代新的语境下渴望自由选择甚至弯道成长的诉求,以及青年在有限申诉、抗争后臣服于政治要求与青年治理体系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9.
解放初期,著名作家赵树理住在一个农民家里。这户人家有个小青年,他小学毕业后就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一天,赵树理发现了一件好人好事,就对这个青年说:“小李,你把这件事写个稿子,好不好?”  相似文献   

20.
蔡襄字君谟,福建兴化仙游人,十九岁举进士,历仕仁宗、英宗两朝,终官端明殿学士,英宗治乎四年卒,年五十六岁。蔡襄是北宋中期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民本”,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