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后,艺术家展示才华的社会环境日益宽松,我国艺术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不是画什么,而是怎么画”的绘画理念已深深扎根于艺术家创作思维之中。其实,“怎么画”的问题,也就是探讨绘画形式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外观,从视觉传达层面看,其本身也构成涵盖摄影、影视、DV等多元化文化形态中的一元。一般于其多元化的理解往往偏向于"新风格""新主义""新观念"等,而忽视了当代绘画的本体。在影视媒体等的强大冲击下,当代绘画艺术只有充分做到自足的一元,才能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写实性绘画不仅逼真地还原现实,而且还进一步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深层思考,使画面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从而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从中体味到某种精神性的传递,进而产.生共鸣。这种精神的传递,使得当代西方写实绘画显得与过去尤为不同。  相似文献   

4.
孙丹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68-70
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是以西方表现主义哲学为起点的。以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表现性作品为例,对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进行了历史分析。阐释保留传统写实绘画的视觉真实,利用抽象艺术的形式构成要素,深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本源的中国当代表现绘画的艺术特征,并得出当代表现绘画艺术面向现实生活和人的真实情感,开拓了架上绘画的新领域,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绘画中,人像表达的外在形式有二:具象传达或抽象表达。一个具象形式表现的人像可能包含抽象的观念,而抽象传达的外在形式可能是具象的人。当代绘画语境下,人像创作是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途径之一,人像作为当代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对象,它承载了现代的艺术概念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形态。当代语境下人像作品在观念上日趋概念化和抽象化,在创作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人像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具象形式,而是附带当代绘画抽象概念的载体。作为现代绘画题材之一,人像为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当今艺术和艺术思潮,展现出时代观念和特别的绘画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6.
视觉环境的变迁对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绘画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通过绘画发展进程与人类视觉环境的历史变迁过程的比对,发现视觉环境的发展状况在宏观上决定着绘画的发展程度和审美方向;从当代视觉环境的多维形态与绘画的后现代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后现代绘画多元复杂化是视觉环境变迁的必然,最后,提出视觉环境变迁对中国绘画多元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笔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形势下,有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尽管有庞大的创作队伍,作品数量也可与中国绘画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相比,但作品的思想性、创造性却很贫乏,许多作品观念陈旧、没有摆脱传统模式与流行式样的影子,大多数画家在审美取向、绘画语言、技术手段等方面雷同,缺乏探索与实验精神.应该说,当代中国工笔画丧失了艺术最根本的特征-当代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阐述绘画艺术语言总的发展规律以及介绍几位当代绘画大师的探索历程,揭开了绘画艺术语言形成的奥秘,并以此证明其重要性。作为一位艺术探索者,只有当艺术语言成熟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9.
从印象派起,西方绘画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式更加多元,表达更加自由.艺术家摒弃了传统的绘画方式,走出户外,直接对景写生;把传统绘画中的客观再现转变为个人情感的宣泄,强调色彩的对比与并置,注重笔触的表现力.诸多新的绘画语言使绘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图式.  相似文献   

10.
韩小蕙 《可乐》2010,(9):29-29
作为当代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不仅在绘画创作和艺术理论上影响深远,还树立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1.
本次漫谈由袁佐主持,嘉宾分别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绘画系主任、艺术家约翰·沃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袁运生,艺术家马可鲁。几位艺术家从袁运生先生主持的"当代美术基础教育"课题开始聊起,谈到了艺术与时代、文化背景的关系。对当下艺术家所处的多元文化环境的诸多话题进行了对话。袁佐:很高兴今天下午在中间美术馆举办这样的漫谈沙龙活动。在座的都是很有绘画经验的艺术家们,我们今天的沙龙就绘画问题谈谈各自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当代绘画空间呈现方式与传统展示有实质性的区别。本文从传统绘画展示方式切入,将绘画外部呈现空间作纳入审美范畴,探讨了丰富多样的当代绘画展示空间呈现方式。进而对当代绘画作品、展览场地及呈现方式进行分析.归纳出当代绘画展示空间呈现方式的特点:记录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3.
《新少年》2012,(9):37
苏珊·布朗出生在英国约克郡。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习三维设计,从那时起苏珊对室内设计和现代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将水彩画的绘画手法融入到设计效果图中,使原本刻板的建筑设计图变得生动丰富。目前苏珊已经成为当代有名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其作品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绘画以写实到写意的转变,印象派既是过渡,也是开始。印象派艺术家一方面强调真诚面对自然,另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单纯的再现,呈现更加自由的创造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印象派艺术家突破传统体裁的局限,注重表现生活情趣和主观感受;印象派艺术家重意,其作品呈出现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预展     
“再绘画”站台中国艺术家联展 做为“站台中国”一年一度的春季群展,本次展览的主题为“再绘画”。“再绘画”就是一个以绘画为主题的,对绘画和绘画结构的理解与实践,探讨和呈现的展览。没有任何绘画完全存在于它自己的脉络之中,  相似文献   

16.
独立影像、以及影像对绘画的冲击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不可回避的艺术命题,甚至这样的力量已经对原生于中国本土的水墨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国当代绘画如水墨画陷入程式化困境不能自拔时,影像重新把艺术指向了人类存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新技术将继续迅猛地发展,对艺术的影响和参与也会更加地深入,这不仅是一个影像艺术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画家同样要面对的问题。当代水墨画的发展,必然要将自身的历史职责置于这一新的提示之中去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居士绘画与所谓“正统”的宫廷绘画的殊路异途,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居士艺术思潮兴起于宋,兴盛于元明,延及清末。居士艺术家不仅画所见,而且画所想,画所知,力图表达“画外意”。究其精神诉求,大多数居士艺术家表达的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隐退与政治回避。  相似文献   

18.
写实中国人物画在南宋以后一直是中国绘画当中的弱项,与世界艺术发展不相协调,这既有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审美需求的离合。本文想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延承轨迹对当代写实中国人物画在绘画理念上的变革之路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与丹青是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重要因素,二者都是艺术家们运用绘画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途径。当代艺术在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水墨画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时代,走向世界。近年来,水墨画的创新一直处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其中,运用色彩艺术语言来丰富传统的水墨画,已经受到了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如今需要我们探讨当代水墨画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的视觉表现空间,如何将水墨与色彩相融合而表现出丰富的色彩空间,这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水墨画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代水墨画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以墨代色"这种固有观念的绘画语言,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水墨技术的同时,也融合了当代多种文化视角的语言形式,通过对古代传统色彩观念和水墨画中的色墨关系的研究,了解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元素在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文章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阐述绘画媒介对东西方艺术异同的影响,探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认为当下艺术家应当在绘画介质上大胆探索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