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强力崛起,“中国模式”受到全世界各界人士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模式”包括改革模式、发展模式、开放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它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区别于前苏联的激进式过渡道路,是独具魅力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 ,可把上世纪 6 0年代以来出现的以战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 ,称之为第二轮世界工业化进程 ,或称之为迟到的工业化。中国新型工业化有与传统工业化不同的历史任务和特征。对于推行新型工业化的中国来说 ,“崛起”有其特殊的经济含义。中国的“崛起”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必须依靠对外的和平合作来实现。“和平崛起”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一种“政治意愿” ,而且还是中国人民基于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而进行自觉、长期、艰苦的和平建设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全球看,目前的确是一个众多“新兴经济”不断崛起的时代,如“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纳米经济”、“生物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等。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新兴经济的崛起,最终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所以,众多新兴经济的内在统一性就是新工业化经济,我们必须透过众多新兴经济的不同表象看到它们所包含的新工业化经济的本质,这才能真正把握住新兴经济的真实面目及其发展趋势。没有新工业化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崛起为世界强国。新工业化是中国应对工业危机,积极参与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全球走势的观点看,20世纪下半叶最具世界意义、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与其说是以苏联东欧剧变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旧模式的失败,还不如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模式作为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而崛起。文章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崛起的表现、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21世纪中国发展的前景做了透视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山东表现得尤为明显。清末民初,山东地方政府采取创办工艺传习机构、促进产品改良、开埠通商、提倡实业、倡用国货等种种措施,有力推动了山东经济的近代变迁,但也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日后山东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四十多年来,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很低起点开始,逐步推进并形成了多层次的你追我赶的局面,日本首先从战争的废墟中复苏,此后迅速增长,至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60年代以后,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迅速崛起,至今仍为世界经济中的高增长地区,被誉为亚洲“四小龙”。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东盟各国在80年代中亦不甘其后,特别是泰国和马来西亚增长速度与“四小龙”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经济实力在20-30年代实现了迅速恢复与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苏联提供了重要战略契机,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以核武器为重要支撑的军事力量的增强,为苏联赢得了与美国同等的“超级大国”地位。但是由于苏联崛起战略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实施过程缺乏有效应对与纠错,加之与美国争霸过程中战略目标的日益偏离与逆转,结果,不仅崛起未能成功实现,存续近70年的苏维埃联盟也归于瓦解。新的历史时期,汲取苏联崛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国应该在目标、模式等方面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内外资源和环境压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变与创新,武汉新区的建设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过科技和制度创新,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动向,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实现湖北在中部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矿产资源消耗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的工业化一直处于快速推进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矿产资源消耗也呈高增长态势.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矿产资源高消耗的根本原因.而且,矿产资源大规模消耗的区域中心总是与工业化进程、大国崛起这两个因素紧密相连.中国将成为下一个矿产消耗中心.中国必须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矿产集约利用方面下功夫,对矿产资源战略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国际经济竞争关乎国家兴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东亚的“四小龙”、东盟和中国,通过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相继实现了经济起飞。到90年代,日本在外贸、投资和金融等领域面临中韩等国的激烈竞争。随着中韩等国产业竞争力的凸显,日本在东亚精心构筑的“雁行模式”开始解体,在东亚和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急剧下降。在对外投资和国际金融领域,日本也面临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严峻挑战。因而,东亚经济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经济圈”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担心和忧虑。90年代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就有制衡中国的意图。东盟经济的一体化,改变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格局,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东亚地区从经济上看,将形成日本、中国、东盟三大块。由于东盟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与东盟在产品出口、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领域将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本文旨在研究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政府应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90年代以来,全球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热,加速了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科技进步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么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式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呢?知识经济不是劳动力经济,也不是自然资源经济,而是“高技术”经济、“智力”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一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就是各行各业利用高新技术相互竞争生存的时代。然而在这个信息网络化、通讯自动化,尖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县级图书馆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手段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根据目前中国的主流观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独特的儒家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所谓的“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然而,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经济发展历史,所谓的“中国模式”的手段、方法不独特,所取得的经济成绩也不独特,甚至它所带来的问题都不独特.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技术模仿:巴西“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为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国内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拉美一些国家相继发生债务危机而东亚“四小龙”迅速崛起的原因。但由于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缺乏了解,简单地认为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是因为它们采取“进口替代”内向发展以及采取“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的结果。近期在关于“比较优势”和“自主创新”模式的讨论中,又有学者筒单地认为,导致拉美经济增长危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比较优势模式”,而反对者则认为,“恰恰是因为过早地放弃了比较优势竞争模式”。以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中较为典型的巴西为例,导致巴西经济增长危机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历史的羁绊,社会、政治转型滞后,经济基础落后,而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又追求高经济增长、高发展目标,过度依靠外资和国家力量,强力推进重化工业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于地方乡镇的崛起有诸多的理论解释模式。通过对湘中M镇经济崛起的实地调查,发现:转型期中国乡镇的崛起,地方精英与社会网对乡镇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制度变迁与战后美国南部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部的崛起是美国在 2 0世纪所发生的最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一 ,为多方所关注。“唯华府论”、“唯市场论”和“南部地理优势论”等观点对其成因的解释 ,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历史地看 ,南部的崛起并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区域平衡发展计划或市场自律的产物 ,而是“大萧条”以来各种内外因素互动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外因是打破南部社会传统机制的关键力量 ,而内因则是推动南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外因的诱导和内因的主导的复杂而有机的结合所导致的制度变迁 ,是促使战后南部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 ,作为历史上美国的落后地区 ,南部的崛起可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鉴。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美国的西进运动不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农村》本身与该刊涉及的主办机构、人物、论战等进行了诸多研究。从刊物本身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评价”“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研究”“对《中国农村》作者群、编辑理念、封面设计等的探讨”三个方面。从主编《中国农村》的机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研会“成立的原因”“主要成员”“会务问题”“主要活动和贡献”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派”的研究,从群像看,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中国农村派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性质”“贫困原因”的认知,以及“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从具体成员看,对陈翰笙、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千家驹等与《中国农村》的关系及其在农研会的活动有较多的研究。学界对《中国农村》所积极参与的中国农村社会改造问题论战研究最早、成果最多。相关研究的主题有“关于农村经济研究方法的争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对梁...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国会部分议员看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正在或将会对美国的国家利益造成损害;中国持续高涨的经济对美国的“威胁”是真实而全方位的。为此,美国国会通过听证和立法等手段对布什政府频频施压,试图在诸如“人民币汇率”、“纺织品谈判”、“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本文结合美国最新一届国会在对华问题上的听证和立法材料,分析国会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认知与行为反应模式,探讨美国“中国经济威胁论”背后的深层次动因。  相似文献   

19.
2 0世纪 5 0年代至 6 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 ,不仅影响中国的政治 ,也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模式弊病的暴露促使中国领导人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但不久探索便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 ;苏联单方面中止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促进了中国的自力更生 ,但对自力更生的片面理解 ,却又助长了“闭关自守”的倾向 ;由中苏关系恶化引发的“反修防修”斗争则使 6 0年代的中国经济政策急剧“左”倾 ,使中国经济再次陷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时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愈益重要。我们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将经济发展放到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去分析,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日本之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能迅速地从废墟中崛起,儒家文化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