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郑风·将仲子》篇今按:《将仲子》述一女子遇一男子之相挑诱,婉言而严拒之.当采自里巷歌谣,无甚要旨,诗义自明.《毛序》盖用采诗之义,以为诗刺郑庄公不能禁制其弟之骄横,以致其叛乱而作.《郑笺》云:"庄公之母谓武姜,生庄公及弟叔段,段好勇而无礼,公不早为之所,而使骄慢.""祭仲骤谏,庄公不能用其言,故言请,固距之.无踰我里,喻言无干我亲戚也.无折我树杞,喻言无伤害我兄弟也.仲初谏日君将与之,臣请事之;君若不与,臣请  相似文献   

2.
《公羊传》否定庄公;《谷梁传》评庄公,基本摆正了评判视角,然罪之以损礼毁法。《左传》责庄公,不偏不倚,赞庄公,持之有据,认为庄公之孝,可为天下垂训。清注对庄公诋骂甚多,犹以《古文观止》为显。重新审评庄公,对明析后世浩繁经传疏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战国楚系简帛中{由}一词至少有14个记录字形,可分五组.第一组:"由"、"冑"、"迪";第二组:"()"、"()"、"()"、"()"、"()"、"()";第三组:"斿"、"游";第四组:"()";第五组:"()"、"()".其中"迪"、"()"、"()"、"()",可看作{由}的本用对应字形,其余则都是{由}的音同、音近假借字形.各组字形内部又存在着多种关系.{由}的这些记录形式中,很多是传世文献所无的,值得重视.以出土文献为依据,对汉语常用词记录形式作细致的个案研究,有利于丰富汉语字词关系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左传>襄公十五年的"反正为乏"从字形字义应读作"反足为乏";隐公元年的"庄公寤生"是说庄公出生的顺利,不能训诂"寤生"为"牾生"(难产);隐公元年"未尝君之羹"的"羹"在于有肉,而"小人之食"则无肉;僖公三十三年的"妇人"为蔑称,"夫人"为敬称,"免诸国"意谓免于在告庙大典上杀头献耳.  相似文献   

5.
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在写到曹刿问庄公“何以战”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相似文献   

6.
《论语》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其词句奇古,文无标点,加之全书为语录体,不得以上下文分析语意。又兼遭逢暴秦焚书之祸,难免讹误衍夺,故自秦汉以降,《论语》多处存疑,众说纷纭。古人行文不加标点,要正确解读作者意图必须句读正确,《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条,因其句读不同,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含义,历来为学者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如下六种句读方式:句读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5:民可使,由之不  相似文献   

7.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首篇。对郑伯,似乎早有定评,但历来评价不同。其中,肯定郑伯者少,否定郑伯者居多。《古代汉语》认为《郑伯克段于鄢》“表现了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王力主编·上册·第一分册·8页)《古代散文选》认为:郑庄公同姜氏和共叔段之争是“骨肉相残”。“写郑庄公与共叔段的  相似文献   

8.
《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杜预注:"夕室,地名。绖皇,冢前阙。"《释文》曰:"夕,朝夕之夕。"这里的"楚子"  相似文献   

9.
寤生《左传》隐元年:“[郑]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此为《左传》千年不发之秘。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择要述之。 (1)睡醒而生说 [晋]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这  相似文献   

10.
《缁衣》为郑大夫美郑武公以好贤而立国之作,作于郑武公三年(前768年)之后;《遵大路》为周平王公卿欲留郑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将仲子》为郑大夫刺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于田》、《大叔于田》皆为郑人刺庄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公叔段出奔共之前;《女曰鸡鸣》为郑大夫美贤夫妇相劝勉之作,当作于郑武公元年至庄公二十二年(前770年—前722年)之间;《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皆为郑大夫刺太子忽(昭公)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太子忽出奔卫而厉公窃位之后。  相似文献   

11.
一个"量力而行、相时而动"的图霸之君——郑庄公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历来对郑庄公多有讥评责难,这中间无疑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偏见。实际上,郑庄公是春秋初年一位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的杰出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并体现着春秋初叶这一变革过渡时期的历史风貌;也正因为如此,郑庄公成为了《左传》作者正面肯定的对象。这不仅符合郑庄公的实际,而且也表现了《左传》作者作为一位具有进步历史观的历史家的眼光与卓识。  相似文献   

12.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的祝由方中,"治( )方"和"治口烂方"是以所谓的"古"进行的,帛书整理小组把"古"读为辜磔之"辜".这种释读是有问题的.在同类病方中,处在同样语法位置上的字或作"祝".秦汉简帛文字往往把"由"写作"古"字形.据此,所谓的"古"应该释读为祝由之"由"."祝由"是同义复词,所以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用"祝"的地方,又可以用"由".  相似文献   

13.
《左传》“君子曰”是表示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但全书属于“君子曰”这样的称谓有几种。 (一) 在《左传》中,“君子曰”共四十八见,如首例隐公元年“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原来是郑庄公因为他的母亲偏爱其弟叔段,就向他的母亲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颖考叔为了谏诫庄公,先是有计划地“有献于(庄)公”,使得“公赐之食”,才“食舍肉,公  相似文献   

14.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非常著名的历史叙述文本,讲述了庄公兄弟二人为王位而反目成仇的过程。《左传》评价"兄不友、弟不恭"的伦常失序是事件的起因。后世评论多以此为据,而忽视兄弟二人的母亲武姜的政治力量。清华简第六辑《郑武夫人规孺子》,塑造出颇具政治谋略的武姜,综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借助历史重演解释理论分析可知,她与庄公多年秘而不宣的政治角力,是郑伯克段叙述中的内隐的政治背景。庄公借助边父、祭仲等人的长久筹谋,因势利导,驱逐共叔段、拘禁武姜,避免郑国内乱,为国家兴盛谋求发展空间,但他养骄长恶,一贯以满足个体私欲来豢养王室及其近属,为郑国埋下内乱的祸根。  相似文献   

16.
取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下简称《论战》),是个脍炙人口、玲珑剔透的古典名篇。建国以来,影响更大:文学、史学、军事学诸领域的教科书和各种选本都予选录,有关专著都对它论析。这并不奇怪,它仅仅以222字就记述了春秋齐鲁长勺之战,而这场战争据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主要由于鲁庄公战前实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因而得到人民支持,使鲁国取得长勺之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文章本身也不难分析:前半述战前政治准备,后半记实战之胜;曹刿有功,庄公当敬……几乎所有的论析文章诺诺尔尔,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7.
中职毕业仅四年,就荣膺2015年上海首席技师;就读于民办高校,大二就创立自己的公司并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学习;专业不对口,却得以和名校学生一起进入知名创业公司实习……周清、柯鹏越和曹海鹏,这三位看似人生起点并不高的90后,如今正昂首挺胸地走在成才之路上。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不完全由其起点决定,那么,由什么决定呢?周清、柯鹏越和曹海鹏又有何成才秘诀?  相似文献   

18.
感恩与孝道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华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特别爱读历史书,发现许多皇帝的谥号前都加有一个“孝”字,特别是汉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体现出孝道在中国古代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孟郊的《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父母对儿女的奉献是不图回报也是难以报答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颖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问…  相似文献   

19.
“多行不义,必自毙”,此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依靠母亲姜氏,阴谋篡位。他在封地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引起郑国大臣的严重不安。郑大夫祭仲劝庄公及早下手,以除后患。庄公认为共叔段暴露的还不够,时机不成熟。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让共叔段再暴露暴露,不要着急,再等等。不久,共叔段准备好了,打算向郑都城进攻,姜氏也准备从内部策应,推翻郑庄公。庄公认为时机到了,派人率二百辆战车讨伐共叔段;京邑百姓也乘势起来反对共叔段。最后,共叔段只好逃到共国去了。“义”:正确合宜的道…  相似文献   

20.
历来认为,春秋时楚人‘北进中原的时间’,始于《左传》庄公六年所记“楚文王伐申”。但在《春秋》、《左传》中楚国还未出场的时候,《左传》桓公二年却有这样一条记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事来得极为突兀,一直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按桓公二年为郑庄公三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年。从《史记·楚世家》所记来看,截至此年,楚国基本上是僻在汉水以西、以南的荆山一隅,楚势尚未超出汉东、汉北,更无楚军涉足中土的事实。楚人凭什么构成了对蔡、郑的威胁呢?而且,郑庄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