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属和弦是作曲和为歌曲、器乐曲配伴奏时常用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和弦,它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本文一改以往“和声学”教科书中沿用的以“曲式位置”和“主旋律的旋律进行特征”为依据的观点,指出如何在实际作品中运用副属和弦应主要以音乐内容的表现需要和音乐美感的听觉要求为依据,并以全新的阐述方式和实例,较为透澈、直观、详尽地说明了应怎样在实际作品中运用副属和弦。  相似文献   

2.
桑桐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声学专家、音乐教育家,在我国新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桑桐早期的《林花谢了春红》、《在那遥远的地方》、《夜景》三首作品来看,虽有较多传统形态的和弦,但也尝试运用半音和三全音构成的和弦以及纯四度与三全音叠加的和弦来取代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推动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变和弦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加强半音化的声部进行与紧张的和声效果。根据变音和弦的不同结构、功能属性、倾向特性等因素,又可构成不同特性的变音和弦。该文主要在大小调和声体系的范围内,讨论离调性变音和弦——副属和弦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后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改编为扬琴独奏曲。本文对钢琴伴奏谱例的调式调性、和声运用、和声色彩、伴奏织体、副属和弦、终止式的运用及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无调性音乐的制作者竭力回避自然音关系的做法非常深刻地反证了自然体系就是调性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要摆脱调性的控制首先得摆脱自然音体系.在摆脱自然音体系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由远关系音级构成的各种减和弦、增和弦等调性模糊材料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摘要] 手腕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性的支撑和调节作用,本文从音阶、琶音、双音、八度、和弦、连奏和断奏等几个方面对手腕在钢琴技术训练中的运用方法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德国音乐学院实行教授负责制,教授所开的课程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教授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材授课。但所有的带课教师必须是学校的老师,有较统一的授课标准。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四学期主要为:1,旋律:为基础听力作练习调内跳动的旋律,没有转调(低声部)。和声:单音向上构成音程、和弦、先现音,不同终止式(完全、半、阻碍)。节奏: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附点在不同的节拍中,拍子:6/8,2/4,3/4,4/4。2.旋律:合唱声部,带副属和弦的旋律和转调(两声部)。和声:开始和声听觉训练(不能跑调)。节奏:连音线和休止,拍子:4/2,3/2,5/8,7/8。3.旋律:特殊音阶的旋律(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多声部中的旋律。和声:和声性降低的听觉训练(多次转调、较长的转调)。节奏:大三连音、四连音、五连音,2对3、3对2、4对3、3对4变换拍子。4,旋律:音程练习(自由调性和无调性旋律)。和声:和弦之间没有调性作为联系,省略三音的三和弦。节奏:复杂拍子.现代作品。  相似文献   

8.
第二章 和声知识(之一) ——自然大调三和弦 第一节 和弦的根音关系 两个不同和弦根据音之间的不同音程距离,有三种根者关系。第一种,根音间相距四度(五度)的和弦。两个和弦中有一个共同音,如:  相似文献   

9.
对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和声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调性布局、各种转调手法、持续音、和弦外音的使用以及变和弦等。通过分析,频繁的转调、综合使用各种调式以及半音化的和声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技术特点,同时,这些和声手法的运用,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既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力度性强功能和声语言,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和声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提供了一定的和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及其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声性调式和声中有多种不同的和弦结构方式,运用不同的结构方式构成的和弦会有不同的和声效果。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不同和声著作对和弦结构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几部和声论著的比较分析,本文将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重新划分为基本结构与复杂结构两大类,并结合新的和弦标记方法和大量的谱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1.
巴托克致力于深入民间收集和整理音乐资料,把民族音乐的素材融入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他用自己的音乐完成了民间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风格.在和声运用方面,为了突出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巴托克力图摆脱严谨的传统和声条框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表现手法,他将匈牙利民族调式和大小调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和弦构成的三度叠置原则、和弦外音的观念、调关系的理解、转调及扩展半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他对传统的和声理念注入新的活力,在和声表现力的运用上,极力体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新的调式和声结构.巴托克的和声手法的运用以及和声风格的特色非常接近于我们民族的调式和声的特点,因此也非常适合于我们在音乐的民族化创作方面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第一代作曲家"之一的黄自先生,以其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创作,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的和声运用手法及和弦选择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出黄自作品中调性功能和弦、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对民族化和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1.突出教学训练,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视唱练耳课"视唱、练耳"作为技能技巧训练课,其"抽象性强、重复因素多"等不利因素对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造成很大阻碍,弄不好就会出现"音难听、脸难看"局面,因此必须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选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来.训练方法一:中听音教学中,通过制造"缓冲区"激发学生主动性,在"听"与"记"之间架设桥梁,如在听记和弦时,一步(边听边记)分为两步(先听后记),通过倾听去识别、确认(中和弦功能、色彩变化中),复听时记之.实践证明效果十分好.训练方法二:运用创造性练习.选一条视唱,指导几名学生去共同完成任务,要求把分唱任务划到节奏中去,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重视钢琴基本技巧练习 加强音阶琶音和弦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钢琴教学中,音阶、琶音、和弦作为钢琴基本技巧练习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钢琴基本技巧练习,由于有着短小精练、目的性强的特点,学生可用较少时间,将其与辅助练习曲配合,达到掌握某种技巧或克服某些弹奏困难的且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和声中,那不勒斯六和弦是下属和声组中常用的和弦之一。由于该和弦内部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它具有调式交替性和弦与变和弦两种特性。通过对该和弦的起源概述、和弦内部结构的分析以及它在早期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A.斯卡拉蒂、J.S.巴赫、海顿、贝多芬的作品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那不勒斯六和弦具有的这种双重性,使该和弦在应用中带来的既有由大六和弦在小调中产生的那种明朗的效应,也有与大调中应用所带来的色彩变换。了解该和弦的这种双重性,希望能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那不勒斯六和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几种五声性和弦结构观点的比较分析 ,认为用五声纵合性理解五声性和弦的结构 ,更具有合理性与包容性 ,其它的几种结构分类 ,只是五声纵合结构的五声性和弦在具体作品与各种和声手法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根据五声性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尝试将其分为调式色彩和弦与特征音响和弦  相似文献   

19.
在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初期,由于音乐风格和乐器性能的局限,仅以手指动作为主,还没有“重量支撑”的概念。本世纪初德国钢琴家理论家布莱特豪普特(Breithaupt,RudolfMaria1873──1945)在前人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钢琴自然重量演奏法,并开始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由于科学地运用手臂(还包括上身)的自然重量参与弹奏,推动了钢琴演奏技巧向纵深发展,开辟了钢琴音乐表现的崭新天地。从贝多芬及以后浪漫主义到近现代派的钢琴作品中,大量涌现的强烈和弦或震奏、凌厉的连续八度、迅猛的琶音与疾急的音阶经过句,从弹奏力度和速度上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20.
浅议变和弦     
目前,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大都能看到变和弦的应用,在许多和声学著作中,均曾述及这种和弦的理论与应用问题,但由于关于它的一些理论所依据的创作时代的不同,调性观念上的差异,理论体系的不同而产生互有异同的解释。笔者通过对现有几种版本的和声学著作进行了选择性比较,对传统和声中变和弦的概念和形式加以界定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