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2,(12):53-53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冬至逐渐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文化,值得品味:冬至别称冬至在古时有不少别称,有的称"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最南而得名;有的称"短至",因冬至日白天最短而得名;有的称"严节",如梁元帝《纂要》:"冬日玄英……节日严节";有的称"亚岁",古代过冬至节其隆重仅次于过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以日本盂兰盆节为焦点,探索日本的"年中行事"(即一年中所举行的节日庆典)与佛教之间的渊源。盂兰盆节作为宗教节日,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举行,因其正处于一年之中,因此又称为中元节。对于日本来说在佛教节日传入之前,每年的七月份也有种种节令活动,但只有在佛教的盂兰盆会习俗传入后才为原始节庆蒙上宗教色彩,成为或复合成为宗教节日。1全文重点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年中行事"起源的方式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类;第二部分是日本在佛教传入之前的"盂兰盆"2活动;第三部分是与佛教思想结合之后的盂兰盆节。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上,不论哪个民族,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一些例行节日仪式,而这一个个例行节日,必然隐含着独特的精神或思想,这实际上也成为了解其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月和盂兰盆节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习俗,通过对"年中行事"与佛教、神道、农业、历制及其与外国节日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探求日本节日习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冬至,是二十四节令之一,又名冬节或冬至节。古人很重视过冬节,有“冬节大过年”之说。为什么“冬节大过年”?没有见到专门的诠说。杨永生《中外民间节日》一书稍有涉及,他认为是因为“冬至阳生”(白昼开始增长),“劳动人民喜爱抚育万物的煦煦阳光,所以特别重视冬节。”其实,“冬节大过年”之说,恐怕还和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的民俗相联系。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农历十月或十一月。此时,正是一年主要农作物收获和来年农作物下种完毕的时候。《诗经·豳风·七月》写道:“十月获稻”,“我稼既同,……其始播百谷。”(豳历十月合农历十月)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5.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民俗学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想谈谈艺文上的日中关系。 以下谈到的观点,都不过是我的一管之见。如若认为世界历史上的古代是指西历纪元之前的话,那么在西欧和日本没有古代文艺,而在希腊、印度、中国有古代文艺。我们首先必须弄清这个大的差异。 古代中国文艺中的素质、天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30年前,日本的平凡社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全集》时,33册的第1册便是《诗经·楚辞》》,第2册《古代寓言文学集》的开头便是《庄子》,第4册、第5册便是《史记》,诸位也许认为庄子是诸子百家之一,属于哲  相似文献   

7.
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变迁——中日农耕民俗文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和日本农耕民俗文化的互相影响源远流长。考察历史源流的演变,无疑是农耕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而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的比较民俗学研究,又是探讨两国农耕民俗文化联系与差异的一把钥匙。在对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考察中,我有意选择了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课题,这种选择出于两方面的考察。一方面,我认为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在农耕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农业社会每个成员的行为规范,几乎是一种“习惯法”,对生产、生活具有约束作用。其次,年中行事,即中国所谓的“岁时节日”,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着生产、生活中的多种文化因素,民间的信仰系统纳入其中,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想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排比,对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变迁,追究造成这种差异的种种原因。由于考察时间的仓促和访问对象的局限(如大多数访问对象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许会有一段差距,这只好等到将来有机会再行补救。  相似文献   

8.
苏恣语 《社区》2002,(16):25-25
中国人都说日本人勤劳,连日本人自己都这么认为。素以勤劳民族自称的中国人,与日本人一比,好像就差了那么一截。电影《远山的呼唤》里,高仓健的那种工作方式,像永动机似的,连干一整天不歇一口气,曾经让上世纪80年代初吃惯大锅饭的中国人目瞪口呆。日本人吃了什么,能够这么干啊?  相似文献   

9.
日本文论自《文镜秘府论》始,迄今已经有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按时代及性质可以划分为传统文论(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两部分.其中古代文论包括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能乐论、物语论、诗论等形态,文献资料相当丰富.由于日本古代文论用古奥的日本文语(文言文)写成,专业性又强,翻译难度大,且与当代的文学思潮与创造较为隔膜,因而中国对日本古代文论的翻译介绍,则比日本文学中虚构性作品的译介晚了约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就日本古代史学的发韧及其特点作了论述。揭示了日本古代史学发韧的历史条件,即日本民族意识的增强——心理条件;大和朝廷对史学的需要——社会条件;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外部条件。在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日本古代史学发韧的特点,即史学为政治服务;修史之人多为归化人;史书编修经历了由汉文到国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汉诗的西传,虽在学界几乎无人染指,但却是体现中日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课题。宋代杨亿《杨文公谈苑》中所收日僧寂照诗一首,可谓日本汉诗西文公谈苑》的这首汉诗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流。日本汉诗的西传,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认知意义,自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浦岛子传说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和早期史书《日本书纪》中均有记载。但是,这两部典籍在关于同一则民间传说的表述上出现了细微的偏差。《万叶集》里的浦岛子传说反映了古代日本人最原始的海洋崇拜思想,具有神道教的特征。但在《日本书纪》中,这则传说带上了浓厚的中国道教文化的色彩。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乃是因为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担任了沟通古代中日文化桥梁的是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先民。  相似文献   

13.
海外汉籍《文镜秘府论》产生于日本文化在中国文化全面影响下凝结成形的时期,它既是为了适应政治教化之需而编,也是为了帮助日本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之需而编。从空海种种“济世”“经邦”之举以及日本人对《文镜》之评价,我们发现《文镜秘府论》千百年来一直是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必读书,且对日本的汉诗学、悉昙学、和歌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战争史上历时最长的一场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因此它是“战争史上的奇观”;又因为它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它又是“中华民族的壮举”;还因为它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全球战略计划,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它以独具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卓有成效的斗争实践,丰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宝库,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它还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书目著录中的互著法和别裁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古代书目著录有互著和别裁两种方法。明代高儒编制的《百川书志》是最早发明别裁法的书目 ,也是最早采用互著成法的书目 ;祁承火业和章学诚关于互著别裁法阐释的宗旨有所不同 ,一为便于检阅文献 ,一为辨考学术源流 ;互著别裁法是中国文化的整体观特质所孕育 ,是中国目录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结果 ;作为文献著录的有力的辅助方法 ,互著别裁法具有备著述之源流和供检阅之方便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明治史家关机的《续近世日本外史》是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部日本汉籍,是黄遵宪使日时为修撰《日本国志》搜集到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在这部藏本中有黑笔圈勾的内容被编入《日本国志》邻交志“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文章通过详细考察黄遵宪利用关机原文编写这一事件的情况,还原他作为一个忧国爱国的史家既要客观实录又要回护本朝颜面的两难处境,指出他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良史精神及其对中国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小说论稿》一书是程国赋教授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二十余年来学术成果的结集,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了先秦神话、唐五代小说以及明清通俗小说.共收录论文34篇(含附录5篇).该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对卞孝萱先生等人学术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和古代小说研究中运用“文史互证”方法的成功范例;其二,展现出了作者厚重的文献功底与新颖的学术视角,研究成果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其三,从科学的文学史观出发,对中国小说史予以深入梳理与合理建构,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全书研究内容广泛,视角新颖,堪称近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8.
汉文训读法是汉诗日译的主要形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汉诗集,包括初中、高中的《国语》课本中所选用的汉诗,都是以汉文训读法的翻译形式出现。但是,训读法在汉字的配读、句法结构的转换、诗歌意象的再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宋明以降,建本图书广泛传播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西欧各国,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我国宋以来古籍图书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建阳为代表的福建刻书业,可称为“海上书籍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20.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南北朝陈延之撰,是中医史上的一部重要方书,但该书现只有日本还秘藏着部分残卷。1992年,日本学者将其影印刊行,并附列了残卷的翻字(即文本校录)和注释。通过考辨,指出了该影印本的翻字和注释中存在着的一些录写和理解方面的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