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阐释,各家观点不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术语的概念辨析认为,“中华民族”并非单纯是各民族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民族实体、一种尚在建构中的“国族”。“中华民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通过不断整合,最终形成如今“多元一体”的局面,在尊重“多元”的同时,要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一体”的认同感,同心协力创造千灯互照、美美与共的富强中国。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应积极围绕“增进共同性”这一方向思考建构逻辑,使兼具中华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共同体”话语体系优势更加凸显。可通过建设话语理论、打造话语符号、优化话语策略三重进路,回答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建构中“说什么话”“靠什么说话”“话怎么说”三个基本问题,提升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的引导力、说服力、传播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形象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经历了从“五族一家”到“中华民族一家”的演化过程,“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相继成为表达“民族之统一”、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象说法,而其最初形态即为与五族共和观念相适应的“五族一家”之说法,孙中山及之后的北洋政府文告都曾频频提及“五族一家”一词。南京国民政府仍会在某些涉及民族事务的文献中使用“五族一家”等提法,后来国民党当局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以“宗支关系”定位国内“族群”关系,较少提及“五族一家”;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并阐述了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大家庭的思想。当时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内涵包括: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黄帝或“炎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符号,“中华民族”这一名号所包括的国内各族同属于以黄帝或“炎黄”为“共同始祖”“人文初祖”的大家庭;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人常以“亲属关系”定位现实中的民族或族群关系,视其为血缘相通的宗支与亲如同胞的兄弟民族;各派政治人物、各个民族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内的中华民国领土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五个突出特性”方面对中华文明作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更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历史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博大的历史根基;在发展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在政治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牢固凝聚的政治理念;在社会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多元一体的开放胸怀;在文化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美美与共的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具有价值导向与精神激励的作用。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黔中屯堡,在时空演进中经历了长期的文化涵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既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屯堡文化内蕴的“忠勇”“孝悌”“礼智”“仁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屯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我们需要进行系列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我们要自觉审思中华民族从何处来、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何以能够且何以必须实现现代转型的前提性问题,不断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潜能;面对“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论”等错误思潮,我们要坚定立场、科学应对,在自信从容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势能;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学深悟透“六个必须坚持”,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潜能和时代势能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由广东学者发起并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讨,取得了许多个人瞩目的成果。肖君和先生撰写的论著《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其中的力作之一。该书作为探寻中华民族灵魂的王卷本大型学术专著《华魂》第一卷,共24万字,已于今年5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肖著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层结构作了系统的探索。作者在“序”中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体”,是一个“个别事物”,这一观点是深刻而有独到之处的。因为,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认定为一个“实体”和“个别…  相似文献   

11.
现行宪法文本中特别是序言中的相关表述,为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概念基础和基本标准,通过宪法解释理论和制度层面的分析,为在宪法框架内寻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资源提供了可能。以现行宪法文本为基本,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基础,是建构以立法、执法、司法和评价为要素的实施机制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政策向法律文本转化的前提。民族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工作的开展。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向,是地方民族团结立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曹高丁  青觉 《学术界》2024,(2):103-113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深刻剖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可以确定以何种方式理解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要素,以何种范式划分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路,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遵循着“破”“立”结合的辩证思想,在“改造”“改革”“方向”“方针”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转型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建构了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3.
在近几年兴起的“文化热”中,一些人不择手段,对中华民族精神竭尽诬损否定之能事,一度导致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滑坡。这些手段中最危险的,就是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他们胡说“马克思主义等于乌托邦,已经过时,不适合中国国情,应该予以彻底否定”,竭力造成全民族的信仰危机,企图从根本上摧毁中华民族精神。这种“釜底抽薪”的战法,应引起一切有志于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人们的高度警惕。早在40年前,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要来源于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概念起源于中国近代国家转型时期“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发展于全民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性锻造,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整体性熔铸,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认同性和世界性。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马丽  张小军 《学术探索》2023,(9):129-135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发的重大标志性概念范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标识新时代的学术概念。考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要涉及四个核心概念:“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个结合”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分别作为立场、方法、原则、目标出场的四个核心概念的共时演进中完成了建构,朝着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方向延展,并展现出人民性、系统性、问题性的基本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发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讨论,不是偶然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翻开我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中华民族虽然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但始终百折不挠、威武不屉,保持着伟大民族的形象。这正是我中华民族内在的巨大凝聚力的体现。为了寻求、延续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少仁人志士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的凝聚力很强,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很浓厚,这在世界上是得到公认的。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人去到那里,那里就出现“唐人街”、“中国城”,中华文化就在那里落地生根。在西方世界,处在西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得以发掘与弘扬,其孕育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结构,也形塑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紧密,二者的多维互动建构起了三个契合向度,即在逻辑向度上,聚合共同的文脉基因;在意蕴向度上,肩负相同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向度上,谋求同样的文明图景。三个向度相互耦合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使各族人民得以集聚起来,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顺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思想与实践的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18.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历史维度: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力支撑。现实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提供坚强保障。实践维度: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构的嵌入点。突出初心使命、价值追求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强调精神、心理层面的政治认同、情感归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管二者都有各自的理论属性、适用范畴,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存在相互促进的内在互构,并有机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为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价值追求而团结奋斗,产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能。因此,遵循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做到互促共进、同频共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奋斗史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方案陆续遭遇失败,亟需科学理论和先进政党的引领,亟需创新中国共产党历史主题的叙事范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出场语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生动实践,通过接续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四个“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四个“伟大成就”徐徐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归宿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其显著的优势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的重要内容,“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中所凝练总结的宝贵经验,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宏大叙事。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前提,要系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第二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以“第二个结合”来拓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内涵,彰显主体特性、筑牢发展根基、凸显独特优势、拓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