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基于个体接种疫苗倾向的差异性,结合博弈理论建立了一个基于节点重要性倾向的自愿接种模型;同时,针对人们在选择是否接种时存在的心理因素,建立了一个基于侥幸心理的自愿接种模型。针对疫苗永久有效、疫苗有效期有限和信息存在时间延迟3种情况,借助经典的SIS传染病模型在BA无标度网络与ER随机网络上对上述两个模型的疾病传播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若存在侥幸心理,BA网络中的感染节点密度将更大,即对BA网络影响更大;还发现对于该文所设参数,当人们存在侥幸心理时,感染人数增加了2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特征分析和算法分析,研究客户消费过程中网上交易评价观点的传播演化。考虑到网上用户的观点倾向度,结合网络交易评价观点的群聚属性,提出了消费者观点倾向度转化规则,基于小世界网络效应的电子商务交易评价演化迁移元胞模型,对评价传播观点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某交易平台饮料消费品聚合分类设计的实验,可以预测和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物取向,能够培养客户忠实度,促进企业产品销量提升。  相似文献   

3.
交叉持股行为的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交叉持股行为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引入复杂网络进行研究,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间的交叉持股关系构建了两类网络。经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表明:一类网络是基于选择和利己连接规则下的无标度网络;另一类网络可依据具有交叉持股关系的公司股票间价格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调节规模,当价格相关系数处于某特定值时,此类网络即呈现无标度特性。研究表明:在交叉持股网络中,度值大的股票会对整个网络产生很大的影响,并进而对整个股市造成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由于交互性、广容性、实时性、全球化、易检性、多信道性等特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广泛覆盖和传播形式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许,使受众认知结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达到与受众认知结构的同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心理期许,网络传播的编辑人员必须着手3方面工作,即盘活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供求渠道;构筑虚拟社区、形成受众情感依赖;提升传播质量、巩固受众信息依赖。上述各点是网络传播为保证受众接受的稳定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心理角度,以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为基础,延伸出认知鸿沟概念,探讨虚拟世界中的网络谣言传播,分析中国台湾地区网民对于2013年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洪仲丘命案,检视认知鸿沟、信任态度、误信谣言到再传递的过程。透过量化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604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当产生的认知鸿沟越大时,民众会越相信谣言,在态度上也越不会信任中国台湾军方与地区行政当局,在行为上也越倾向于将讯息再次传递出去。此外,从模型结构中也发现,相信谣言这个变量,在认知鸿沟与网络传播的路径间扮演重要的中介变量角色,显示认知鸿沟不仅会对讯息传递产生直接效果,还会通过误信谣言造成间接效果,然而,这种显著的中介角色在军政信任变量上却未发现。  相似文献   

6.
传播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式,而是一个网状模式。人们在接收或者发布信息的时候,并不只是运用单一的传播方式,而可能同时在使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方式,甚至大众传播方式。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就像一张张动态的网,将人类生活笼罩于其中。人们会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不同的人编织和利用传播网络的能力是不同的,这会导致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只有那些善于利用多种传播网络的个人或者组织才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因而他们也就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7.
过多选择效应是个体在面对较大选择集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的总称,是行为人决策有限理性的反映与结果,其发生有无差异性、信息不完备及目标导向三个前提.其中,无差异会导致感知相似性,信息不完备会导致个体无法开展全面判断,二者共同决定了决策困难和认知冲突,而目标导向则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与后悔等前瞻性情绪.当决策为无目标导向时,无论是认知还是情绪反应都会导致延迟选择;反之,即使出现强烈的负面反应,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个体仍会做出决策,且决策后的负性心理依然存在,即焦虑和预期后悔并未消除.未来可结合目标导向型决策理论及行为决策理论,对这一效应引发的情绪、认知及行为的互动开展更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由于交互性、广容性、实时性、全球化、易检性、多信道性等特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广泛覆盖和传播形式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许,使受众认知结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达到与受众认知结构的同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心理期许,网络传播的编辑人员必须着手3方面工作,即盘活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供求渠道;构筑虚拟社区、形成受众情感依赖;提升传播质量、巩固受众信息依赖。上述各点是网络传播为保证受众接受的稳定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中社会情绪表达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个体的人的喜怒哀乐诸种情绪汇集而成为众多人的一种共同性情绪特征时,这就演化成了社会情绪。在传统大众传媒领域,一种社会情绪的汇集与表达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要受到这些媒体把关人的审视和调控,但当网络媒体出现、兴起后,社会情绪借助这一媒介平台其表达、传播、汇集就变得十分容易,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很大,对社会的运行有时能起到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有的社会情绪的消极作用也同样会出现。这就产生了网络传播时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新问题,即网络传播中的社会情绪表达。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因为它关乎网络传播本身运行的量与质,也关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以无标度网络模拟农户群体结构,用多智能体方法对农户种植面积决策中的羊群效应进行仿真研究。首先,以改进的种植面积决策模型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农户种植决策行为仿真模型,模拟农户间消息传递影响及彼此间相互跟随的羊群行为。其次,基于此仿真模型从农户风险偏好和市场信息在无标度网中的传播路径与传播距离两方面,验证和分析二者对农户种植面积决策的影响规律。研究突出群体成员间无标度网络联结、农户个体间消息传播与相互影响,是基于个体属性测量和数理统计的经典方法所欠缺的。研究发现,农户跟风行为较多地受到个体交互影响,农户个体间消息传递距离远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过度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日益增多,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的研究从网络、个体、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评价。网络的特点具有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个体消极的人格特征和非适应性认知等容易发展出病态网络使用行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社会支持、社会交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事件的打击会促使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基础理论的薄弱,本土化研究匮乏等。  相似文献   

12.
角色变异:网络传播挑战“把关人”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末期兴起的网络传播,使大众传播的“把关人”权利受到严峻挑战。“把关人”已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信息向多元角色转换,成为集传播与接受、调整与变革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信息调控。网络传播“把关人”的角色定位,是21世纪新闻传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 ,其与传统传媒由点及面 ,主动权掌握在传媒手中 ,受众被动接受不同 ,它使人类传播真正进入了一个双方互动、平衡互换的理想型态 ,使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这种传播使人们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都大大扩大和增加了。但是 ,这种新型的传播型态 ,在为人类描绘了美好前景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 :人们迎接和适应变化的心理加快 ;扩展了人们心理的时空范围 ;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特殊形式 ;促进了人们需要层次的上升和多样化。其负面影响表现为 :使人们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和迷恋 ,形成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 ;容易产生虚伪的人格品性 ;容易助长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引起道德的心理丧失。对此 ,必须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维度采取消除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传播是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个体政治心理在其间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厘清网络政治传播通过何种机理影响青年政治认同是准确解读两者关系的重要步骤。基于对1647名青年的调查数据,文章探讨了不同类型网络政治传播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正面信息、网络政治互动有助于增进青年政治认同,负面信息会降低青年政治认同,网络政治表达和网络公共参与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影响则具有双重特征,权威价值观和政治效能感是联结网络政治传播和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中介变量。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参与互动空间有助于促进青年主动的建构性认同,对于提升青年政治认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全球普及化,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推进,网络信息这一概念对人们来说已不再陌生。由于网络信息的种类繁多,且与传统证据有所不同,导致了对其认证方法、程序乃至可采性规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些适用于传统证据的司法认证规则并不适用于网络信息。学界对于网络信息的司法认证规则的探究目前尚属于初级阶段,相关法律规则也亟待完善。所以,深入研究网络信息的司法认证规则有利于解决网络信息作为证据凸显的诸多问题,便于诉讼中对网络信息的更佳认识和利用,对于与传统证据规则的比较研究更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其与传统传媒由点及面,主动权掌握在传媒手中,受众被动接受不同,它使人类传播真正进入了一个双方互动、平衡互换的理想型态,使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这种传播使人们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都大大扩大和增加了.但是,这种新型的传播型态,在为人类描绘了美好前景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人们迎接和适应变化的心理加快;扩展了人们心理的时空范围;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特殊形式;促进了人们需要层次的上升和多样化.其负面影响表现为使人们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和迷恋,形成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容易产生虚伪的人格品性;容易助长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引起道德的心理丧失.对此,必须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维度采取消除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学实验的搭便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搭便车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采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对搭便车问题进行了分析,体现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在现有实验基础上改进并设计了三项搭便车行为实验,分别研究了初始禀赋、收益率和信息公开等因素对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实验数据显示,随着初始禀赋的增加,个体成员者更倾向于搭便车,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搭便车;集体中至少存在完全搭便车型、不完全搭便车型和乐善好施型三类人群;当公共账户的收益率显著增加时,个体成员为追求利益会减少搭便车的行为;如果公开的信息存在利益导向作用,那么个体成员更倾向于搭便车。  相似文献   

18.
王辉  杨洁 《调研世界》2017,(12):28-32
本文通过对网络口碑信息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在接受网络口碑概念与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网络口碑效应越来越明显,对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网络口碑对产品的影响以及口碑发布网站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及上网时用于查看网络评论的时间都是显著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传播者对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以及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和反馈,无不体现出个体或群体的内心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取向。在交互传播时代,随着公众对媒介参与机会的增加和能力的增强,移情效应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本文以探讨移情与媒介传播的关系为出发点,就交互传播中移情现象进行相关的研究,对交互传播与移情的依存关系、移情效应及其实现途径提出了笔者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伴随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信息茧房”在我国互联网情境之中出现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就其生成和发展的脉络来看,“信息茧房”的条件是“回音室效应”也即同质化信息的反复传播,受众被困于同质化信息中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其可能的后果就是“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可能会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群传播,也为负面信息的群体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狂热化的网络舆论事件。为了降低“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负面效应,必须要从思想层面唤醒网民的公民意识,以尽可能消除“茧房”的壁垒,从文化层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茧房”进行不同的文化传播,还要从法律层面构建网络监管机构,以保障紧急情况下对信息的及时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